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特刊解读」我们正亲历中西管理双重合流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8日09:21 新京报

  比较是人类的天性。近来关于中外管理的比较沸沸扬扬,说管理无国界者有之,大力提倡中国式管理者有之,说折衷调和者有之。如何厘清中外企业管理上存在的差异?如何结合自身的文化和发展现状求同存异,从而寻求一种真正能适合中国企业的管理方式?这就是此次“探寻中国式企业管理之路”特刊的宗旨所在。

  不可否认,中国管理有自己的特色。从联想柳传志的“瞎子背瘸子”、“入模子”

论,到华为任正非的“冬天”论;从海尔张瑞敏初始的“在工厂不许随地大小便”的禁令,到不少企业的准军事化管理等等,都一一体现了中国现阶段企业管理的特色。但是,如果过于强调自身的特殊性,而就此认为西方管理不值一哂,本身就不是一种科学态度。过去100年,我们见证了管理在西方国家形成的戏剧化过程,管理从一种不可言传的、非正式的、临时性的活动,发展成为一种几乎可以从所有可能的角度进行规范分析和评论的活动,管理也由此成为一种职业。

  中国改革开放刚进入第27个年头,今日如日中天的联想、海尔等在去年也才刚刚度过它们20岁的生日。可以说,中国的管理还处于一种不可言传的、非职业化的摸索塑造阶段,外部环境还有待规范,职业经理人尚未形成。柳传志毫不讳言地说过,在1993年之前,他要用50%的精力对付与企业经营无关的“题外功课”,以保护企业能够生存下来。而广厦集团老总楼忠福更是直言直语,“我看不起那些外国的企业家,他们经营一个企业太简单了,相对我们来说简直是小儿科。”但是,“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因其科学性,故管理有其不变的内在本质,所以我们需要向西方成熟、有体系的管理借鉴学习。而因其艺术性,所以我们更需要结合自身的特点,保留和发挥自己的特色。

  上世纪壮丽的管理画卷,是以美国人为中心来绘就的。曾几何时,美国管理沙文主义盛行,而有些人在其面前总免不了自惭形秽,其实大可不必。管理可谓一种工具和方式,必然要受到不断演进的经营环境———顾客需求、技术、员工期望和竞争对手的变化等等———的强烈影响。而这些变化,自然会随着文化和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各异。管理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就像我们熟知的毛皮比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全球化趋势不断塑造着我们未来的管理模式,丰富着我们的管理内涵。管理面临的挑战在于,需要将世界上所有最优秀的思想汇集起来共同保证和维护管理创新的趋势,这就需要容许有“非美国制造”,容许他国在管理上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随着国力的增强和国际经济舞台上越来越重要作用的发挥,有着五千年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必将以其独特的文化营养进一步滋养着管理这棵大树。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家荣登哈佛商学院讲堂就足以说明这一点。此外,人们将各个领域的经验教训运用于管理的兴趣越来越高,一场更大范围内的合流必将出现。事实上,我们正亲身经历着中西方管理、管理和其他科学的双重合流过程。

  以国内外相关企业的管理案例书为例,通过对比阅读,并配以经济学家、管理专家和知名企业家的访谈,本特刊企图揭示出中国式企管所走过的道路以及与国外存在的差距。我们在努力为寻找本土化的企业管理战略提供参照。

  □特约评论 曾昭逸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