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茶马古道:澜沧江两岸千年盐田焕发新生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8日13:28 新华网

  新华网拉萨10月28日电(记者王研 苑坚 王长山)在西藏东部的芒康县纳西民族乡,沿澜沧江两岸有一些已有千年历史的古盐田。当地藏族和纳西族群众至今保持着原始的制盐方式,既是村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也为发展旅游市场提供了良机。

  芒康县纳西民族乡以前名为盐井镇,是茶马古道入藏后的第一镇,境内辖4个行政村,其中3个村祖祖辈辈都保持着古老的制盐传统。

  上千年来,这里出产的食盐就是通过茶马古道,被马帮运往西藏昌都、云南丽江、迪庆和四川理塘等地。制盐工艺传承至今,已成为当地一个重要的经济生产部门。据介绍,2004年全乡产盐140多万斤,盐业收入159万元。

  在加达村,记者看到,古老的盐田高低错落,建在江边的斜坡上,下面以木柱作支撑,上面用木块铺垫后再覆盖泥土。盐田之间不规则地分布着一些天然形成的盐井,里面不断地渗出盐水。

  村长占堆告诉记者,目前全村有1400多块盐田,20多个盐井,194户人家有130多户从事盐业。产出的盐中,质量较好的可以出售或者拿来交换麦子、玉米、大米,质量差的用来喂牦牛或猪,“平均下来,每户每年靠卖盐能收入8000多元。”

  同是在澜沧江边晒盐,纳西民族村与加达村出产的盐却有很大不同,村委会主任加旺介绍道:“我们村出白盐,最好的50公斤能卖100多元,加达村出的是红盐,50公斤卖30多元。”

  他告诉记者,纳西民族村的形成也与盐有关。历史上,盐属于紧俏货物,受到政府严密控制,为了争夺产盐地,常常会引发地方战争。云南丽江的纳西族木氏土司曾沿茶马古道向北扩张,参与产盐地的争夺,纳西人就在这一时期迁入并开始定居。

  依托“茶马古道”旅游线路,当地政府近年来正逐步对古盐田进行旅游开发。占堆说,去年到加达村参观古盐田的大约有二三百人。纳西民族乡2004年全年共接待游客近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0余万元。

  纳西民族乡党委书记邓登介绍说,今年3月,芒康县旅游局投资500万元在纳西民族乡建设盐田博物馆,建成后将在馆内陈列一些制盐工具,介绍制盐的历史和工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