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奶业"熊市"中的奶农之痛──"倒奶杀牛"的背后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8日13:46 新华网

  一场近年来最剧烈的奶业降价风波正给中国奶业带来裂变。在市场剧烈波动中,乳品企业和众奶农体会的是盈利水平降低、收益下滑的阵痛。特别是许多新入行做奶农的农民,在市场波动面前不堪承受成本压力,一度被迫倒奶、杀牛。

  透视我国出现的倒奶杀牛风波,不难看出我国现阶段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一些客观问题。一个农业产业链条的形成、发展、成熟,绝不是行政命令、一哄而上之后便可以一蹴而

就。推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是政府的职责所系,但指导结构调整,应当建立在充分的调研基础之上,更应把着力点放在提供信息、协调、创新服务。更重要的是,只有政府、公司和农户三方真正做到良性互动,才能确保关联多方利益的农业产业化链条不致在市场的风浪中轻易折断,确保处在产业链条底端的农户在商战中不再只有挨呛的份儿。

  奶业“熊市”中的奶农之痛──奶农“倒奶杀牛”的背后(之一)

  半月谈记者 丁铭 葛素红 陈钢

  沈阳市郊闸上村是当地有名的奶牛养殖村,具有7年养殖奶牛历史。到2005年7月31日,这个养殖村共有158个养牛户,1870头存栏奶牛,最高峰时这里的存栏奶牛有2800多头,牛粪味已经成为这个村的标志性气味。

  今年夏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疫病灾难使闸上村的牛奶成了没人要的垃圾,奶农不得不将牛奶一桶一桶地倒掉。面对半月谈记者,奶农痛心地说:真是上火呀!养牛的钱都是贷款借来的,全指望卖牛奶挣钱还贷款了,这下牛奶卖不出去了,拿什么钱还贷款呢?虽然牛奶没人要的原因各地略有差异,但各地奶农在今年收益大幅下降、甚至被迫倒奶杀牛的遭遇却大体相同。今年以来,我国乳制品销售价格下跌,并延伸到牛奶生产、供应环节,影响到整个奶业链条。一场近年来最剧烈的奶业降价风波正席卷全国,一直呈牛市的中国奶业熊了下来,许多奶牛散养户不仅致富梦破灭,而且陷入债台高筑的境地。

  奶价“跳水”奶比水贱

  今年以来,我国几乎所有乳品企业的奶制品销售价格都出现了不同程度下降,降价幅度一般在50%左右,这一跳水价格使多数乳品比水还贱。

  记者最近在北京、呼和浩特等地市场调查发现,光明袋装纯牛奶从原来每袋1元降到0.6元,8杯装酸奶由8.8元降至5.8元,同时还有赠送,980毫升原味酸奶价格由9元降至7.8元。蒙牛、伊利、三元、三鹿、新希望的产品也在降价,1000毫升利乐包已由最初的8元多,降到目前的3.5元~4元之间,250毫升利乐包由不足1.8元降到1元~1.1元之间,百利包奶也已经降到每袋1元以下,250毫升利乐包酸乳饮料则由2元降到1.5元左右。

  奶业降价风波还延伸到牛奶生产、供应等环节。目前,全国奶牛价格大幅度下挫。在呼和浩特、包头、太原、石家庄等一些城市的奶牛养殖小区,那些曾经无比金贵的奶牛如今却成了奶农眼中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身价一落千丈。1头中高产奶牛前两年身价在1.2万元~1.7万元,而今喊价低至五六千元都无人问津。受奶业降价风波影响,全国众多奶业大省的牛奶收购价格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在山西省阳曲县,今年的鲜奶收购价已从1.7元/公斤下降到1.2元/公斤以下。

  奶业原料价格不断飞涨,更令乳品企业和奶农的处境雪上加霜。到目前为止,白糖已由2600元/吨上涨到3300元/吨,涨幅达约27%多,牛奶成品包装用的片材也由1.1万元/吨上涨到1.72万元/吨。养牛环节的原料价格也一路攀升,奶牛饲料的主要原料玉米价格由1200元/吨上涨到1600元/吨;麦皮则由1000元/吨上涨到1400元/吨。这直接影响到全国乳品企业和奶农的效益。目前,我国乳品企业大约有1500家,其中40%多处于亏损状态,而奶牛养殖的利润已由每头年均盈利3000元下降到2000元左右。

  奶业降价风波还影响到一些地区奶业发展速度。上海市今年上半年奶牛生产呈现饲养数量和牛奶产量双下降的形势,预计全年奶牛将减少2000头。牛奶生产减量较大,已接近上海最低保有量的警戒线。安徽省6月底奶牛存栏3万头,同比下降1.6%,出现了近几年来罕见的负增长。

  西安东方乳品厂总经理杨林伟对半月谈记者说,目前全国范围内奶业整体形势的滑坡,是市场对前几年奶业盲目发展,尤其是加工项目建设失控做出的反应。去年陕西乳品企业建厂数量较多,奶源炒得过热,牛奶收购价格最高达到了每公斤2.5元左右。虚高价格刺激了养牛者采购奶牛,去年下半年奶牛价格高得可怕。这种不正常的高价必然要回落,首先伤及的就是奶农。

  “奶牛运动”三大后遗症

  如果没有政府对奶业的扶持和促进,我国奶业获得高速发展是难以想象的。而政府在推动我国奶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留下了一系列后遗症。

  后遗症之一:看不懂的牛价。一些地方政府脱离产业发展实际搞政绩牛、政绩奶,致使国内牛源紧张,全国奶牛大涨价,于是便出现了倒牛热。奶牛像股票一样被热炒,价格一路走高,有外国引进概念的奶牛尤其昂贵。

  据内蒙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的奶农反映,2002~2003年奶牛被炒得最热的时候,一头成年奶牛价格在1.2万~1.7万元之间,而进口奶牛则被炒到2万多元。

  业内人士透露,我国奶牛价格每头在3000元~5000元之间较为合适,之所以价格被炒上去两三倍,除了一些政府搞政绩牛、政绩奶导致牛源紧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进口奶牛挑的价。

  据一位了解内情的人透露,我国的进口奶牛多数是由一家畜产品进出口公司引进的,国家原本是让这家公司从国外引进种牛,用于改良我国的低产奶牛。但这家公司却将国外淘汰的奶牛引进来,又以良种牛的价格卖给一些奶业大省区,直接哄抬起了奶牛价格。奶牛价格不稳定,首先受冲击的就是农民。由于一些奶农盲目发展奶牛,造成养殖比较效益低。但现在养又养不起,卖又没人买,于是一些地区便出现了杀奶牛的现象。

  后遗症之二:拖不起的贷款。在政府推动的这场奶牛运动中,一些信用社迫于地方政府的压力,近年来投放了巨额奶牛贷款,但因奶牛品质低,养殖效益下滑,牛价大幅缩水,众多奶农无力还贷,奶牛运动背后潜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

  记者近期在内蒙古包头市采访了解到,2001年底,包头市提出将奶牛养殖业定为富民工程。同时,为解决购牛资金问题,包头市及下属旗县政府还要求农村信用社提供贷款。奶农每购一头奶牛,一般可从当地农村信用社获得5000元至1万多元不等的专项贷款。据固阳县农村信用联社副主任王玉凯介绍,2002年以来,全县信用社累计发放奶牛贷款9000万元。贷款期限最初为一年,因奶农还款困难,目前回收率还不足20%。

  而在号称内蒙古最大的奶牛养殖基地的土默特右旗,农村信用社现已累计发放奶牛贷款4亿元,但到2004年底仅收回1亿元。2004年末全旗信用社的贷款余额为4.58亿元,其中3亿元为奶牛贷款。

  后遗症之三:调不动的价格。与其他众多农业产业相比,我国奶业是最市场化的产业,从崛起之初一直由中国奶业协会和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管理,国家基本不插手,地方政府也就抓抓奶源建设。但由于两大协会缺乏宏观调控手段,对奶贱伤农问题基本束手无策。

  记者从中国奶业协会了解到,去年以来,随着粮食提价,市场上凡与粮食有关的产品价格都有不同的上扬,有的产品甚至上涨20%到30%,其中饲料价格上涨了20%。惟独有一类产品例外,这就是牛奶和奶制品。目前,我国各地的鲜奶收购价基本在每公斤1.5元到1.9元之间。以目前的饲料价格,奶农们按这个奶价卖奶,基本无利可图。但两大协会对此却束手无策,地方政府也无法协调企业提高奶价,任凭乳品企业按价不动或降价收奶,致使奶农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此外,对于乳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混战,政府也无力调控。

  奶业发展既是一方经济繁荣之计,更是众多奶农生计之依。奶业发展必须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切忌搞花架子,更不能搞政绩工程。在我国奶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保障奶业在裂变中走上健康发展之路,如何保障千千万万奶农利益?记者采访到的专家和业内人士认为,我国政府特别是相关职能部门应根据我国国情,参照国外乳业发达国家在奶业发展初期的经验教训,并研究切实措施,加大扶持和监管力度,纠正越位,补足缺位。

  “奶牛运动”中的政府之手──奶农“倒奶杀牛”的背后(之二)

  半月谈记者 丁铭 陈钢 葛素红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推动下,我国出现了一场大范围的奶牛热。虽然奶业的发展在农业结构调整的意义上已经打了个漂亮仗,但伴随着奶业的迅速升温,奶业虚火所造成的产业发展失调问题逐渐累积,终于在今年的倒奶杀牛风波中充分地体现和暴露。

  政府力量推动奶业迅速升温

  近年来,奶业作为我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产业,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并迅速发展成为一项兴农富民的主导产业。国务院及农业部先后将支持和发展奶业列入国家产业政策要点、中国营养改善行动计划、中国食物和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年)以及国家十五发展规划中,还实施了学生奶饮用计划等一系列奶类消费计划。各级政府发展奶业的积极性也非常高,黑龙江、河北、新疆、山西、陕西、四川、内蒙古等省区都把发展奶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重点,制定了奶业兴农、奶业兴市、中国乳都等发展战略。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是我国最早确立奶业立市和打造中国乳都的地区。据市农牧业局副局长范挨计介绍,去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50亿元,其中畜牧业增加值占50%;农民人均纯收入4005元,其中来自奶业的就有1565元,占收入总数的39%。由此可见,奶牛业已成为呼和浩特市农村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另外,奶业产业链的延伸,还为呼和浩特市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目前,全市有近100万人直接或间接从事饲草生产、奶牛养殖、鲜奶收购、加工、运输等相关行业。

  在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下,我国奶业持续升温。尽管我国奶业当前还不是农业中的第一产业,但在农业和畜牧业中的比重迅速增加,已经成长为国民经济中的一项重要产业。据中国奶业协会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饲养奶牛的农民遍及20多个省、市、区,奶牛存栏量以20%~30%甚至是40%以上的速度增长。今年上半年,全国奶牛存栏同比增长24.22%,奶类产量增长22.99%,其中牛奶产量增长24.38%。与此同时,全国乳品加工业也获得了快速发展,城镇居民家庭人均乳制品消费支出达124.7元,与1995年相比增长了3倍。

  然而,伴随着奶业的不断升温,奶业虚火所造成的产业发展失调也逐渐显现出来。据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提供的统计数字,目前,我国乳品加工企业增长速度为30%,而原料奶的增长速度为23%,消费增长速度为15%。从这组数字中不难看出,我国乳品加工增长速度高于奶源增长速度,奶源增长速度又高于乳品消费增长速度,这使得乳品企业恶性竞争和奶业发展失调成为必然。

  奶牛热:是市场误导,还是政府越位

  透视今年的倒奶杀牛风波,从表面上看,奶农倒奶杀牛是由饲料涨价、售奶无门引起的,是市场无情。但其背后却是各地政府越位──盲目组织奶农大规模发展奶牛。因此,除了奶农从市场风险课中吸取教训外,政府更应该反思在这场奶业高烧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上世纪90年代,受三农问题困扰,各级政府都把发展乳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重点,做出了非常宏伟的计划。然而,由于对我国奶业市场底数不清,因此一些地方政府在制定计划时盲目扩大养牛规模,农民买牛没钱政府借给扶贫资金或帮助农民借贷款,甚至将奶牛养殖列入政绩考核,导致了养牛热。

  河北省是我国奶牛优势发展区,省、市、乡对发展奶业十分重视,许多地方把抓养牛作为考核地方政府政绩的指标,号召农民买奶牛,没钱政府借给扶贫资金,致使全省出现了养牛热。河北省唐山市现有8.5万头奶牛,过去这些奶牛所产的原奶80%由石家庄三鹿乳业集团收购。但从2003年开始,唐山市为了打造乳业大市,引进了16家乳品企业。石家庄三鹿乳业集团见此情形,也到滦南县建厂。而内蒙古通辽市为了乳业兴市,引进3家乳品加工企业竟建成了门对门。四川省一些地方也把发展奶业作为考核地方领导政绩的指标,明确提出要牛不要人,完不成奶牛发展任务指标就走人。据新希望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黄代云讲,四川一个县把发展奶业与政绩挂钩,乡乡派工作组,层层下指标,干部包村镇,包好了提拔,否则就走人。

  在一些地方,政府除了热衷发展奶业,还亲自为奶农引进奶牛。据内蒙古家畜改良站种畜质量监督检验科科长白德庆介绍,山西省忻州、黑龙江省齐齐哈尔、河北省唐山和陕西省杨陵地区是我国荷斯坦奶牛交易集散地,但这些地区出售的奶牛多数存在着严重的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现象。尽管如此,一些地方政府仍然热衷于为农民买牛,他们积极为农民贷款,由政府或银行、财政、派出所统一去买,有的由乡长或村主任亲自去买。白德庆透露,这些人之所以为奶农统一买牛,一方面是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养牛考核指标;另一方面是买牛过程中有回扣。到山西忻州买牛每头就有1000元到2000元回扣。由于这些人对养牛不太懂,买回来的牛存在不少问题。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新甸子乡政府2000年从陕西杨陵统一买回50头牛,经鉴定后有40头不合格。正是这种劣质牛、高价牛,再加上饲料涨价,使奶农们背上了沉重的债务。

  “奶牛运动”三大后遗症

  如果没有政府对奶业的扶持和促进,我国奶业获得高速发展是难以想象的。而政府在推动我国奶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留下了一系列后遗症。

  后遗症之一:看不懂的牛价。一些地方政府脱离产业发展实际搞政绩牛、政绩奶,致使国内牛源紧张,全国奶牛大涨价,于是便出现了倒牛热。奶牛像股票一样被热炒,价格一路走高,有外国引进概念的奶牛尤其昂贵。据内蒙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的奶农反映,2002~2003年奶牛被炒得最热的时候,一头成年奶牛价格在1.2万~1.7万元之间,而进口奶牛则被炒到2万多元。

  业内人士透露,我国奶牛价格每头在3000元~5000元之间较为合适,之所以价格被炒上去两三倍,除了一些政府搞政绩牛、政绩奶导致牛源紧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进口奶牛挑的价。

  据一位了解内情的人透露,我国的进口奶牛多数是由一家畜产品进出口公司引进的,国家原本是让这家公司从国外引进种牛,用于改良我国的低产奶牛。但这家公司却将国外淘汰的奶牛引进来,又以良种牛的价格卖给一些奶业大省区,直接哄抬起了奶牛价格。奶牛价格不稳定,首先受冲击的就是农民。由于一些奶农盲目发展奶牛,造成养殖比较效益低。但现在养又养不起,卖又没人买,于是一些地区便出现了杀奶牛的现象。

  后遗症之二:拖不起的贷款。在政府推动的这场奶牛运动中,一些信用社迫于地方政府的压力,近年来投放了巨额奶牛贷款,但因奶牛品质低,养殖效益下滑,牛价大幅缩水,众多奶农无力还贷,奶牛运动背后潜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

  记者近期在内蒙古包头市采访了解到,2001年底,包头市提出将奶牛养殖业定为富民工程。同时,为解决购牛资金问题,包头市及下属旗县政府还要求农村信用社提供贷款。奶农每购一头奶牛,一般可从当地农村信用社获得5000元至1万多元不等的专项贷款。据固阳县农村信用联社副主任王玉凯介绍,2002年以来,全县信用社累计发放奶牛贷款9000万元。贷款期限最初为一年,因奶农还款困难,目前回收率还不足20%。

  而在号称内蒙古最大的奶牛养殖基地的土默特右旗,农村信用社现已累计发放奶牛贷款4亿元,但到2004年底仅收回1亿元。2004年末全旗信用社的贷款余额为4.58亿元,其中3亿元为奶牛贷款。

  后遗症之三:调不动的价格。与其他众多农业产业相比,我国奶业是最市场化的产业,从崛起之初一直由中国奶业协会和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管理,国家基本不插手,地方政府也就抓抓奶源建设。但由于两大协会缺乏宏观调控手段,对奶贱伤农问题基本束手无策。

  记者从中国奶业协会了解到,去年以来,随着粮食提价,市场上凡与粮食有关的产品价格都有不同的上扬,有的产品甚至上涨20%到30%,其中饲料价格上涨了20%。惟独有一类产品例外,这就是牛奶和奶制品。目前,我国各地的鲜奶收购价基本在每公斤1.5元到1.9元之间。以目前的饲料价格,奶农们按这个奶价卖奶,基本无利可图。但两大协会对此却束手无策,地方政府也无法协调企业提高奶价,任凭乳品企业按价不动或降价收奶,致使奶农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此外,对于乳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混战,政府也无力调控。

  阵痛调整中的希望之路──奶农“倒奶杀牛”的背后(之三)

  半月谈记者 丁铭 葛素红 陈钢

  让“冷服务”热起来

  记者在辽宁、陕西等地采访中发现,虽然许多地方政府热衷于倡导农民养牛,但与发展奶牛产业相关的防疫、产品质量监管、市场监控等工作却有意无意地冷落。

  我国奶业与国外一些奶业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除奶牛单产水平低、良种奶牛数量不足、饲养管理水平低下等初级阶段主要症状外,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疾病防治技术体系严重落后于奶牛发展,疾病发生率较高,大大影响奶牛生产性能和牛奶卫生质量。半月谈记者从辽宁省动物卫生监督部门了解到,近两三年来局部地区的动物疾病发生率上升,甚至个别地区出现了养奶牛赔钱现象,其中主要原因是政府服务不到位,防疫工作相关法规滞后。据调查,东北某市奶牛70%以上的牛患有不同程度营养代谢性疾病,如酸中毒、酮病、肝脏代谢紊乱、低乳脂综合征、蹄变形等;30%左右的牛患有不同程度繁殖或产科疾病。

  除了防疫工作薄弱外,有关部门对产品质量监管不力,技术手段落后,行业标准和技术标准已经不能适应奶业发展需要。目前我国缺乏与国际接轨的生鲜牛奶质量标准,鲜奶质量差距大。我国现行的生鲜牛奶标准多数是15年前制定的,检测的指标少,计价体系极不合理,远远落后于国际标准。目前乳业发达国家已经根据乳脂产量和乳蛋白产量计价,而我国仍然采用传统的计价体系,在其他指标合格的情况下,只要乳脂率达到3.1%,乳蛋白率2.9%就是一等奶,营养指标再高也是一个价钱。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缺乏对进口奶牛和进口奶粉的有效调控,过量进口奶粉和奶牛已经损害了我国奶农的利益。据统计,1999年我国进口奶粉的数量为5.66万吨,至2003年达到13.37万吨:而一吨奶粉可以勾兑出8.5吨至9吨牛奶,相当于每年进口了120万吨的牛奶,考虑到其他进口乳制品,我国每年进口了相当于我国牛奶总产量10%的牛奶。与此同时奶牛的进口头数也逐年激增,2002年为11429头,2003年50007头,2004年达到11.3万头。大量进口奶粉对奶农生产的原料奶价格形成挤压,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奶农收入。同样,过多过滥地进口奶牛,特别是生产性能一般的奶牛不仅无助于我国的奶牛业,反而加重了奶农的成本负担。

  有效调节产业链各环节利益

  考察目前我国奶牛养殖产业链条,沈阳农业大学教授郗伟斌认为,目前奶业链条中利益分配现状很不合理。

  在整个乳业链条中,除奶牛生产者、加工者、营销者、消费者外,目前我国还有一个较为特殊的中间环节──牛奶收购者(中间奶站)。生产者、加工者、营销者各自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由于原料奶收购、加工、运销的地区垄断性,加工者实际上掌握着原料奶的定价权。当市场出现风险时,加工者往往将风险转嫁给这个产业链中的弱势群体牛奶生产者,造成生产者的利益得不到维护和保证。牛奶收购者往往可以部分操纵牛奶的价格,他们是假奶、劣质奶的主要制造者,奶牛养殖业的最大受益者。郗伟斌说:“这部分人一是有钱,建得起奶站,买得起冷槽车,而且大多有较为丰富的掺假、造假经验。往往是低价收购劣质奶,进行处理后以高价卖出。即使在奶牛亏本的阶段,一天收购8吨奶的中间人一年的利润在100万左右。”

  产业链各环节利益分配有待于政府干预和调控。从乳业发达国家的经历来看,在乳业发展的初期,对乳业各利益集团的利益分配进行适当的科学的调控是必要的。如澳大利亚从1997年才解除调控;以色列现在仍对羊奶的价格进行调控。当然这种调控是基于对市场的准确把握基础上的。

  有关人士呼吁,应尽快引导我国乳品企业与奶农建立风险共担机制。由于我国奶牛饲养分散,产业化组织程度低,相当一部分奶农没有与加工企业建立牢固而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很多龙头企业与养殖基地农户的关系还仅仅停留在一种买卖关系上,短期行为严重,经常在市场不景气的时候,为了继续保证企业公司的利润不下降,人为地压低原料奶的收购价格,将市场风险完全转嫁到农民身上。因此,应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分散饲养、集中挤奶和养殖小区的组织形式,使奶农和加工企业的联系更加紧密,并最终在企业与奶农之间建立起风险共担机制。对这一问题,西安东方乳品厂总经理杨林伟的认识是,奶牛养殖户是乳品企业的第一车间。经历了奶业市场的波动后,企业从得到品质优良的稳定奶源角度出发,有动力也有能力推动乳品企业与奶农风险共担机制的建立。

  夯实战略性、基础性工作

  分析今年的奶贱伤农事件,专家和业内人士认为,由于政府在奶牛热中没有摆正自身位置,以发展经济为目的盲目地发展养殖业,教训是深刻的。今后如何实现奶农利益、奶业发展共生共赢?关键还在于政府如何作为。

  沈阳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教授吕杰、西安乳业协会秘书长王伟民等指出,奶业是关系到千千万万奶农利益的基础产业,但长期以来,政府对奶牛产业的管理主要由农业部门实施,主要抓的是生产环节,一些地方政府把发展奶牛产业当作提高奶牛养殖数量,甚至把发展奶牛养殖作为官员的政绩考核内容,但是对加工、销售环节的调控和引导十分薄弱。结果是奶牛规模快速增长,而市场无序竞争、企业盲目扩张没有得到调控。今后,政府应该转变单纯发展经济的工作思路,一方面加强科学研究,引进、消化并开发实用生产技术,通过提高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技术提高现有奶牛单产,同时加强政府科学调控和管理,引进国外先进做法和理念。

  首先,应加强对奶业发展的统筹,避免盲目性。奶业在我国基础薄弱,起点较低,很多地方政府发展奶业的主观愿望是好的,想以此增加农民收入,但往往脱离了产业发展实际。对奶业发展,国家应由有关部门牵头进行统筹,并制订出一个科学的发展规划。在产业发展指导中,应强调目前我国奶牛养殖首要的问题是提高养牛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水平,而不是迷信存栏数,盲目扩大养牛规模。

  二是对乳业进行经济上、政策上和技术上的扶持。无论从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还是从印度、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经验看,在乳业发展的初期,对乳业进行经济上和政策上的扶持都是必要的。比如帮助奶农建设基础设施,在市场较差时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助等。加拿大政府一直到2000年才停止了对相关项目的资助,但政府每年还投入大量的研究经费解决乳业发展中的技术问题。

  三是加强奶业立法和制标工作,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奶业法规和标准体系。并且要加强监察力度,从根本上杜绝乳制品行业中的欺诈行为。另外,在制定标准时必须考虑保护民族奶业健康发展。

  四是对奶农实施价格补贴政策。尽管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奶业被列入了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各地也采取了一些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但由于认识不到位,对奶业的实际支持总显得雷声大雨点小。因此,建议我国借鉴发达国家保护奶农利益的做法,对奶农实施价格补贴政策,以规避奶业生产风险。

  看新西兰如何发展奶业──奶农倒奶杀牛的背后(之四)

  半月谈驻惠灵顿记者 夏文辉

  新西兰是奶业大国,这个仅有400万人口的国家,2004年度存栏牛530万头,产奶奶牛的存栏数约380万头,分布在全国1.3万多个奶牛场,生产鲜奶1500万吨。新西兰的牛奶产量目前占世界总产量的3%,但其中95%供出口,占世界总出口量的1/3。

  养牛讲科学

  高质良种奶牛是高效奶业的保证。新西兰非常重视良种培育,力争普及能最有效地将饲料转化成利润的奶牛。这一目标由新西兰家畜改良公司的遗传评估中心来执行,并由国家遗传评估委员会来监督。新西兰不断革新的公牛育种技术保证了新西兰牛群的遗传进展持续保持每年1.3%的速度,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近年来,新西兰还将新的胚胎和基因技术运用在育种方面,在体外胚胎、基因发现和基因测定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草场的改良和建设也是新西兰畜牧业的发展重点。受益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大面积的优良草场,新西兰实行分区围栏放牧,无棚圈、不补饲谷物,成本相对较低。新西兰政府对不同地区的草场实行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和投资办法,以保证草场的平衡利用和发展。

  新西兰还十分重视畜牧业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咨询工作。新西兰有比较完整的科研机构和质量较高的科研队伍,拥有现代化的科研设备和研究手段,不少奶业企业也设立研究机构。这些研究机构和院校同广大奶农保持密切联系,积极提供科技服务。

  经营搞合作

  1814年,新西兰人从国外引进2头母牛和1头公牛,畜牧业从此起步。1871年,第一个合作社性质的乳品公司成立,1882年,新西兰第一船冷冻黄油外销英国,拉开奶制品外贸序幕。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合作经营已成为新西兰畜牧和奶制品产业的基本形式,面向国际市场成为行业发展的导向。

  新西兰奶业合作社创立的初衷是加强奶农的协调,避免无序竞争,合作参与市场竞争,建立相对统一的运营规则,从而提高畜牧业效率,最大化地实现个体奶农的利益。合作社基本运行程序如下:合作社成员选举产生董事会,董事会聘用行政总裁,由他确定合作社各部门经理,各部门经理负责合作社的日常经营和管理事务。董事会由奶农组成,其职能是制订战略策略,监督行政总裁执行董事会的决定,与合作社成员联系。

  新西兰目前有3大乳制品公司:方塔拉公司、西岸乳制品公司、塔托乳制品公司。方塔拉是一个最典型的全国性奶业合作社,其股东是分布在新西兰各地的1万多户规模不等的奶农,占全国奶农总数的94%,该公司是新西兰奶业的龙头企业,是世界第9大奶制品公司。

  在奶业发展中,新西兰政府的角色是支持者、看护者、协调者。新西兰1926年立法成立了奶制品生产局,以后又成立了半官方的管理机构,负责协调政策,组织生产,提供信息,开拓市场,开展科研,引进技术,保护和发展本国奶业。不过,企业始终居于市场前沿,政府只起辅助作用。

  持续发展靠环保

  奶牛生长产奶要吃草,草场是奶业发展的基础,使用草场和维护草场是长久的矛盾,如何有效利用草场,维持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新西兰下了很大力气。新西兰目前有人工草场约900万公顷,约占全国草场总面积的70%。经过长年探索,现在人工草场一般以70%的黑麦草籽和30%的红、白三叶草籽混播。三叶草喜温暖气候,夏季生长量大,起固氮作用,而黑麦草则在冷凉、潮湿的冬、春、秋季都能生长。这种科学的结合能使草场全年产草量比较均衡。人工草场每半月即可轮牧一次,每公顷可养羊15~20只,高的可达25只以上,比植被好的天然草场提高5~6倍。同时人工草场播种一次可使用多年。

  新西兰历史上也曾因过度放牧而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草地退化等问题。此后新西兰在发展畜牧业时严格遵从草畜平衡原则,即有多少草养多少家畜,尽量使草场的产草能力与家畜所需牧草总量保持平衡。

  新西兰采取了很多措施保护天然草场:一是根据有关数据,对不同地区分别确定应控制的人口密度和牲畜头数,一旦发现有超载过牧或草场退化现象,立即采取补救措施。二是实行科学轮牧,稳定草场的生产能力。三是对天然草场施肥的同时,补播一些耐贫瘠、竞争性强的豆科牧草,以提高产草量。(本期焦点策划:许小丹编辑:许小丹赵利根)(来源:半月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