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遏制资源浪费,"问责制"不容缺席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8日14:07 新华网

  一边资源相当紧张,一边浪费十分严重。记者最近在晋陕蒙等中西部能源产区采访时发现,随着以煤炭开采为主的能源、原材料生产、开发力度的加大,这些地区以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为主的集聚式粗放发展模式,给资源和环境造成的压力正日益增大。针对此种状况,一些基层干部和专家、学者建议,有必要建立资源浪费问责制度。

  采1吨、丢5吨,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山西、陕西和内蒙古,是我国最重要的煤炭产区,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些省区煤炭开采普遍存在资源严重浪费的问题,与我国资源紧张、能源吃紧的国情极不相符。

  作为我国最大的煤炭产区,山西省煤炭平均资源回收率只有40%左右,而开采技术落后的乡镇煤矿的回收率仅为10%~20%,每挖一吨煤要消耗5吨~10吨资源,这就意味着在低回收率的生产条件下,煤炭产量越多,浪费就越严重。而在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每挖一吨煤只耗1.2吨~1.3吨资源,资源回收率为80%左右。

  据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一次调查显示,这个省目前的煤炭生产存在吃肥丢瘦、采厚(煤层)弃薄等掠夺式开采现象。榆林、延安两市的地方小煤矿都是采用已淘汰的旧式采煤法,回收率不足20%。

  另外,采煤过程中煤的伴生资源浪费也十分严重。山西省目前的煤矸石堆积量大约为10亿吨,煤矸石也是一种资源,只不过发热量比原煤小,大量煤矸石堆积存放不仅浪费资源,而且污染空气和地下水;与煤共生的煤层气(俗称瓦斯),一般被作为废气排掉。阳泉煤业集团是全国煤矿矿井煤层气抽排量最大的矿区,也是全国进行煤层气井下抽放较早的矿区之一,但抽放出的煤层气八成以上白白空排浪费。以2003年为例,阳泉煤业集团生产矿井共抽放煤层气2.5亿立方米(纯甲烷),但年利用量仅为3414万立方米,其余全部排向大气,利用率不足20%。

  另外,一些高耗能行业如焦炭、钢铁、电石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焦炉煤气和高炉煤气浪费也十分惊人。记者在采访中常常看到许多焦化厂、电石厂的富余煤气在熊熊燃烧,大量煤气被点了天灯。焦炭大省山西每年空排的焦炉煤气高达120多亿立方米,相当于西气东输一期的年输气量;而陕西府谷县一座电石厂每年空排的煤气量足够这个县城数万居民使用。

  浪费不等于犯罪,节约只是口号?

  为什么小煤矿放任低回收率生产,大量浪费煤炭资源呢?据能源专家介绍,除了小煤矿投资小、生产技术落后等方面的原因外,我国煤炭资源采矿权的配给方式,也是造成诸多小煤矿崽卖爷田不心疼浪费行为的重要原因。

  据了解,长期以来,我国对煤炭资源的配置采取两种方式:一种国家行政划拨无偿使用,另一种为象征性地交纳一点资源费。矿主们往往不花一分钱就拿到了大量资源,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煤矿很容易产生短期行为,采肥丢瘦,采易弃难,采厚(厚煤层)扔薄(薄煤层),资源回收率极低,浪费触目惊心。

  业内人士认为,煤炭资源浪费严重,集中凸显了目前的资源管理实际处于无人管状态,这种状况要尽快扭转,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完善体制,理顺政策,制定强有力措施,强制推行资源节约。

  而能源富集区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较其他地区企业在资源获取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在近年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拉动下,直接卖初级产品就能得到巨额利润,产业的惯性促使这些企业满足于粗放式发展。用最快时间收回投资、赚大钱,是企业最为关心的,而对投资搞资源节约、废弃物综合利用和保护环境,则热情不高。

  守着丰富的资源,让企业花钱费功夫搞节约,真是太难了;再说浪费纯粹是企业行为,又不是犯罪,所谓节约资源不就是一句口号嘛!一些焦化、电石、金属企业老板私下里对记者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资源节约要有硬杠杠,各方呼吁出台问责制

  能耗和环保,目前已经成为一些地方和企业的责任制内容。山西吕梁是一个煤焦大市,也是高耗能产业集聚的地方,资源浪费问题突出。为引导、规范企业行为,该市今年出台了包括能源消耗(主要是煤和电)、劳动生产率和环境保护在内的重点企业考核办法,以全省同行业的能耗、环保等标准作为考核硬杠杠,并制定了对企业的奖励办法。

  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为引导员工节能降耗,制定了能源责任制考核标准,以能耗标准考核工序绩效,节能降耗情况与员工的奖金挂钩,提高了员工们的节能降耗积极性。

  专家认为,对高耗能、高污染、高浪费企业的立项、审批和日常监管,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也应承担相应责任,实行资源浪费问责制。

  建立资源浪费问责制,对促进我国节约型社会建设十分必要。山西省社科院能源研究所所长王宏英说,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公众参与、企业的责任心提高和问责制的建立,其中问责制分两个层面,一是负有第一责任的企业;二是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

  针对高能耗企业资源浪费严重、节约主动性差的问题,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政策法规,监督、引导、规范企业通过提高技术工艺来降低能耗、提高效益、保护环境。王宏英认为,政府应不断提高高能耗行业的技术准入门槛,将资源消耗、环境破坏等指标纳入对企业的考核和评价体系,并配以严格的奖惩制度规范其生产经营行为。

  一些专家和学者建议,对涉及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部门及企业,建立资源浪费责任追究制度,包括项目的规划、审批、监督、管理及其经营等各个方面,还要建立相应问责制,责任要细化到部门、企业,直至到人,层层定制度、级级有责任,杜绝推诿扯皮;同时,还要引入科学的决策机制,在上项目尤其是上三高项目前,举行专家论证会和听证会,从源头把关,形成资源节约的有效机制。

  另外,应尽快完善能源产区资源的价格机制、有偿使用机制、生态保护的补偿机制和节约资源的激励机制,从而调动各方节约资源的积极性。(半月谈记者陈忠华 储国强 万栋)(编辑:王新亚)(来源:半月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