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昆明“负翁”有多少未来可以透支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8日15:54 滇池晨报

  住着按揭买来的房子,开着贷款买来的车子,透支着信用卡里的票子。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走在颠覆传统消费习惯的路上,年轻的“负翁”们终于发现,透支未来远不如自己想象的那般美妙——

  并非所有“负翁”都窘迫到谭先生夫妇这样的地步。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乐观估计与现实变数的落差中,的确有一些“负翁”像他们这样,表现出不适应的“症状”来——

  脆弱的负债生活

  接到父亲住院的电话,谭先生一下子蒙了。就在前一天,他和老婆还在绞尽脑汁地筹措房子的装修费。

  谭先生今年27岁。去年初结婚以后,他便像周围的很多朋友一样,通过按揭贷款买了房。去年,他们买了一套近30万的房子,首付6万,月供1572元、20年还清贷款。签署完一大堆文件,东拼西凑支付了6万元的首付款后,谭先生夫妇的“负翁”生活开始了。

  谭先生夫妇月收入约5000元。买房后,他们为每个月的支出进行了合理的安排:三分之一的收入还贷,三分之一用于日常开销,三分之一积攒下来供装修房子和偿还私人债务。6万元的首付款中,有一部分是向朋友借的。

  刚开始的两个月里,谭先生夫妇并没有感觉自己的家庭财务支出计划有什么问题,直到10月29日央行传来加息的消息。再查看房贷账户时,谭先生发现,自己每个月被多扣掉40元。

  2005年3月初,谭太太所在外贸公司业务下滑,收入因此减少了500元。

  3月17日,央行再次单独调高房贷利率。“几十块钱又没了。”谭先生苦笑着说。

  谭先生的第四个意外来自小舅子。他今年大学毕业,谭先生拿出2000块资助。

  2005年6月初,谭先生终于拿到了新房的钥匙。6月底,谭太太刚与家装公司签完合同,谭先生便接到了老家打来的父亲脑中风住院的消息……谭先生火速赶回老家,随身带走5000元的住院费后,原本就不够用的家装费更是没了着落。不得已,他们只好开始透支信用卡……

  一系列始料未及状况的出现,打乱了谭先生夫妇的原定计划。紧衣缩食的生活中,他们还惴惴不安于如何填平信用卡的问题,这种窘迫状况也使得谭先生夫妇不得不再次推迟了生养小孩的计划。“养不起啊!”谭太太说。

  当然,并非所有“负翁”都窘迫到谭先生夫妇这样的地步。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乐观估计与现实变数的落差中,的确有一些“负翁”像他们这样,表现出不适应的“症状”来。

  自从妻子怀孕后,周先生便让她休了产假,而自己工作的时间却更长了。“电脑辐射会影响到胎儿的健康,干脆让她休息了。”周先生说。周太太在一家软件开发公司做数据处理员,工作的8小时里时刻得坐在电脑前。

  “幸好没有买车,不然就惨了。”周先生也是银行的房贷客户,去年欲再加入贷款买车的行列时,被父母阻止了。现在,周先生很庆幸父母的及时阻拦。

  为了弥补妻子休假造成的收入缩减部分,周先生做了兼职,也因此更加忙碌,每天工作时间达15小时以上。而周太太的两重担心是:这样过度劳累,丈夫的身体能否承受得了;休这么长时间的假,公司还会不会让自己回去上班。但周先生的说法是:不管怎样,每个月1500元的月供不会因为妻子怀孕就可以暂时中断,另外我也想给孩子的降生做更充分的经济准备。

  谭太太在每个月的工资锐减后,动了另找工作的念头。但还是难下跳槽的决心。“绝大部分公司都要求试用期三个月,期间工资低得可怜;再说到了新的工作环境又得有一段时间的适应,而且不见得会兑现当初的待遇承诺,跳出狼窝再落入虎口岂不更糟糕?”

  以这样一种消极心态对待工作,谭太太在公司里的积极性大不如从前,她也由此陷入失业的恐惧中。谭先生其实更害怕失业,身为软件开发工程师的谭先生一直有个愿望:花两年时间,专心致志地开发出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软件产品。但贷款买房后,这个愿望已越来越远。

  国内某招聘网站发布的薪酬调查报告显示:2004下半年,国内被调查行业的平均水平为35333元,比上期下降14.7%。这份调查特别指出,网络公司IT人士的薪酬水平下降幅度最大,而在这些“新兴”产业就职的“新新”人类,无疑是“负翁”比例最高的群体。

  对于绝大多数昆明“负翁”来说,持续的还贷能力需要持续的工资收入来保障。当无数应届大学毕业生为找不到适合工作苦恼时,比他们更为惶恐的,其实是这些背着房子和车子债务奔波的“负翁”们。

  “我们不但要承担父辈们社会保障体系缺失的后果和责任,还要为自己的养老和生病问题忧虑。但是,超前消费已经让我们力不从心。”--

  保障缺失的忧虑

  “最近我常常在想这样一个问题:40岁以后我们怎么生活?就这样一辈子打工过下去吗?存不下钱,各种最基本的社会保险我们都没有。”谭太太颇感忧虑。

  谭先生夫妇都在私营企业里打工,这种游离于社保体系之外的状况在昆明“负翁”群中比比皆是。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郭树华教授认为,对于这些“负翁”们来说,应对社保不到位的一个可行办法是:将收入的一部分积攒下来以备不时之需或用于购买商业保险。然而事实却是,超前消费后,很多人已经没有能力将未来生活的保障问题纳入自己所能掌控的范围。

  贷款买房后,冷静下来的谭太太曾仔细算过一笔账:我们向银行贷款数是23万8,分20年还清,不算利息的话每个月还款额不到1000元;现在我们每个月的还款额是1600多,也就是说每个月我们要担负600多元的利息,20年下来就是15万。

  “这个计算结果让我们吓了一跳。”谭太太说,“如果用15万的利息来租房,生活也可以过得不错啊。其余的钱攒下来备不时之需,多好啊。现在很多时候都会想,为提前消费付出这么大的代价是不是有点不值得?这样想过后,总是有点耿耿于怀。”

  很多“负翁”都与谭太太深有同感。“房贷利息真的是太高了。”在这样的感叹声中,“负翁”们不可回避的一个思考是:我们这种没有保障的生活,能否承受得起这种高昂且持久的还贷压力。

  出于对未来的忧虑,谭先生夫妇想到把房子卖掉。“既然潇洒不起,就要勇敢地改正错误。”

  5月初,不堪承受房贷之重的谭先生决定将房子卖掉,但现实很快便泼了他一盆冷水。3月底新出台的“国八条”规定:从2005年6月1日起,没有拿到房产证的房子不准出售,拿到房产证后两年内出售的房产,营业税加倍收取。“我们甚至没有改正错误的机会。”谭先生说。而眼下,最让谭先生夫妇担心的,还是父母的养老治病问题。

  “我们不但要承担父辈们社会保障体系缺失的后果和责任,还要为自己的养老和生病问题忧虑。但是,超前消费已经让我们力不从心。”谭先生再次苦笑。

  对于通过求学完成农民向市民身份转变的“负翁”们来说,他们肩上担负着比其他“负翁”更多的责任,信贷消费之路也因此走得更加艰难。

  美国老太太说:我奋斗了一辈子还完了住房贷款。中国老太太说:我攒了一辈子钱终于买了一套房子。一直以来,谭太太都觉得没有必要再像先辈们那样恪守不该欠钱的传统,变通地享受生活没什么不对;但她没有想到的是,学习美国老太太会这么不容易--

  有多少未来可以透支

  “当时想要买房,一方面是觉得有了属于自己的家,才算真正融入了这个城市;另一方面是想给自己一点压力,否则根本攒不下钱。”怀着这样的初衷,步入信贷消费困境的谭先生还是说出了他关于生活的另外一种假设:“如果当时买小一点的房子,负担就不会像现在这么重了。

  理财师们向来推崇梯度消费的方式。具体到购买住房,梯度消费便意味着先买小户型,待经济条件允许后再“鸟枪换炮”。但这种理性推荐似乎并不为“负翁”们所接受。

  “现在很多年轻人买房都向目标瞄准了120甚至150平米的大户型,而自己又处于创业阶段,没有多少积蓄。这种过分倚重信贷消费的做法并不妥当,信贷消费是有成本的,他们必须考虑到自己资金链条断裂的后果。”工行理财师李先生说,“在某种程度上,信贷消费更像是一种理财方式。只有合理的运用,你才会从中受益。”

  但对于很多“负翁”来说,并非意识不到无计划透支所潜伏的危机,而是当他们受到“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买房”故事的启迪和感召,热血沸腾地涌入信贷消费的天堂时,才发现那是一个美丽却完全陌生的世界。

  谭太太说,她很早便知道了那个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买房的故事:来自美国和中国的两个老太太在天堂相遇了。美国老太太说:我奋斗了一辈子还完了住房贷款。中国老太太说,我攒了一辈子钱终于买了一套房子。一直以来,她都觉得没有必要再像先辈们那样恪守不该欠钱的传统,变通地享受生活没什么不对;但她没有想到的是,学习美国老太太会这么不容易。

  中国“负翁”有多少未来可以透支?对于他们中的很多人来说,既要面对失业的压力,还要承受未来没有保障的焦虑。与此同时,消费攀比的力量还在进一步迷失他们在信贷消费路上的前进方向。

  因为年轻,他们很快便接受了信贷消费的观念,也成为我国信贷消费政策最主要的推动力量;但也因为年轻,他们的消费心理不够成熟,危机意识尚显缺乏,对于贷款成本上升和自身预期收入下降的估计都不够充分--

  谁让“负翁”痛苦不堪

  之前国内各大媒体中关于“负翁”的年龄段报道,普遍采用了一个数据:24~35岁之间。尽管这个数据的来源无法考证,但在记者采访中,无论是银行业人士、专家教授还是“负翁”本身,都认同了这组数据。这是一个年轻的群体,云大郭树华教授对于“‘负翁’缘何陷入债务危机”的分析也由此开始。

  郭教授认为:因为年轻,他们很快便接受了信贷消费的观念,成为我国信贷消费政策最主要的推动力量;但也因为年轻,不少“负翁”的消费心理不够成熟,危机意识尚显缺乏,对于贷款成本上升和自身预期收入下降的估计都不够充分。

  然而,即便是陷入债务危机,也并非所有“负翁”都像谭先生夫妇这般忧虑悲观。王先生就认为问题总有解决的办法。何先生是地道的昆明人,去年4月初买了房子,每月还贷额1300多元。当为数不多的积蓄化作月供交给银行后,何先生也陷入了债务危机。心疼宝贝儿子的父母不忍心,继支付6万元的首付款后,再次承担起支付月供的责任,生活也因此过得更加节俭。何先生月收入1800元左右,支付月供的责任由父母揽过去后,他便恢复了昔日泡吧、K歌、聊天、拍拖的快乐生活。对于这个年仅24岁且家境不错的未婚小伙子来说,他已习惯于躲在家庭庇佑下挥霍掉所有收入,过着消费攀比的“月光族”生活。这种由“月光族”转化而来的昆明“负翁”为数并不少。

  在郭教授看来,这种消费攀比的心态也是促使年轻人更容易接受信贷消费的因素,从而也更加重了“负翁”们的债务危机。“巨大的贫富差距下,这种攀比消费的现象很难避免。”郭教授如是说。

  与此同时,郭教授认为相关消费控制制度不够健全也是造成“负翁”们过度消费和债务危机重要的外部因素。“毕竟信贷消费在我国出现只有几年时间,市场还不够成熟。”

  办理信贷消费贷款时,银行方面往往会要求贷款人出具一份收入情况证明。实际上,这种盖有贷款人所在单位公章的收入证明究竟有多少可信度,银行方面也是心知肚明。但在个人信用机制尚未建立的情况下,银行方面似乎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来约束贷款人。而这种形同虚设的资格审查,一定程度上更纵容和加速了信贷消费的过度蔓延,加剧了“负翁”们的债务危机。

  避免“负翁”出现债务危机的根本之道,郭教授认为在于消费者消费心理的成熟和信用制度的建立。同时需要建立的是个人破产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对个人破产者,这是一种保护制度,同时也是一种鼓励和刺激消费的手段。”

  “信贷消费本来就存在风险,其中当然也包括政策变化的风险,这种风险意识的缺失本身就是消费者不成熟的表现。”郭教授说,“信贷消费政策肯定不会因为‘负翁’当前的尴尬状态就取消,一种制度的成熟总是要付出代价。要摆脱债务危机,‘负翁’自身的心态调整和成熟最关键。毕竟,内因才是决定因素。”本报记者程三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