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剑指九天啸长空—空军航空兵某师战斗力成长纪实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8日18:38 新华网

  新华网南京10月28日电(孙茂庆杨震孙仁波)这是一支英雄的航空兵轰炸机部队,部队曾首开人民空军夜战先河,参加过西线试航、科研试飞、抢险救灾、国防科研试投等300余次重大任务,被国防部授予“飞行安全红旗师”荣誉称号。

  近年来,随着军事斗争准备的不断深入,这个师发扬“打头阵、争第一、扛红旗”的“红旗师精神”,以实战为标准不断锤炼摔打部队。在2005年空军首次举行的轰炸机部队对

陌生靶场目标轰炸考核比武中,他们一举囊括个人单项前三名和团体总分第一名。

  随着指挥员的起飞命令,昂首挺立的战鹰喷着沉雷般的巨浪,呼啸着直刺苍穹……这个师今年的第一个飞行日,就是在大机群紧急机动、低空突防对抗演练中激情展开的。

  数架战机编队从不同机场紧急升空,低空长途奔袭数千公里,对“敌”多个目标进行轰炸。第一架战机刚对“敌”阵地进行精确轰炸,紧接着第二、第三架战机又来个锦上添花。一时间,“敌”阵地硝烟弥漫,火光冲天。

  这种一开年就以高难度课目开场的做法,在这个师近些年来已经成了惯例,而这种做法的最直接效益就是部队的炸准能力逐年增强、战斗力水平逐年提高。

  在一次重要演习中,可能是老天故意考验官兵的心理素质,演习即将开始前,天空下起了大雨。

  “这是一次练兵的绝佳机会,因为战争不可能只在好天气时出现。”师长刘广彬说,“只有练就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升空作战的本领,才能从容应对未来的战争。”

  演习开始了,第一批参演飞机冒着密集的雨点直冲云霄。暴雨越来越大,狂风越来越急,如注的雨线使得机场能见度由原来的三四公里下降到1.5公里,跑道上严重积水。但是,在指挥员的指挥下,一批批参演飞机仍冒着倾盆大雨超条件起飞,准时到达目标区,并对目标进行了准确轰炸,圆满完成了任务,充分展示了官兵过硬的技战术水平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受到了上级的高度赞扬

  近年来,随着军事斗争准备的不断深入,师党委越来越意识到:温室长不出参天大树,鸡窝里飞下出勇猛的雄鹰。要打赢未来高技术战争,不能整天围着几条固定的航线转,也不能总是沿着一成不变的课目训练,必须探索出训练新路子,从难从严过硬摔打部队,才能提高部队在未知条件下的作战本领。为此,他们在训练中有意识地少安排“已知项目”,多设置“未知课题”;少些“按计划”,多些“突发性”;少些“训练模式”,多些“实战状态”,营造出逼真的实战环境,让官兵在近似实战的氛围中,锻造过硬的战斗精神和打赢能力。

  这是一次实战背景下的战术演练,设置了“红军”“蓝军”对抗。但飞什么航线,飞什么课目?官兵们在演练开始前才被告知。

  演练开始后,“红军”战机直接向“蓝军”目标区实施突袭。在飞临目标区时,突然遭到“蓝军”电子干扰,空中联络、空地联络时断时续。“红军”立即进行电磁压制、规避干扰,很快一切恢复正常。

  战机编队低空突入“蓝军”阵地,一枚枚高性能炸弹直扑目标区,顿时,“蓝军”阵地一片火海,其防御工事被摧毁。轰炸过后,“红军”战机没有直接返回本场,而是立即实施远距离战斗机动,长途飞行数千公里,向某海域奔袭。

  天色已近黄昏,“蓝军”港口能见度很低,“红军”战机超低空突防,对港口进行了模拟轰炸后顺利返航。这次演练,他们共设置了区域干扰、野靶突击、远程奔袭、陌生机场降落等多个战术课题,为战术课题训练探索了新路子,也全面检验了部队战斗力水平。

  海上训练对飞行人员的技战术和心理素质等都提出了较高要求。师党委紧贴未来军事斗争准备需要,通过以老带新、岗位竞赛、科技练兵、摆擂对抗等多种途径,着力培养飞行人员的技战水平和过硬的心理品质。

  2005年4月进行的长时间大纵深远海奔袭突击训练,就是一次以实战标准为背景的高强度、高难度训练——

  战机长途奔袭到达某海域后,采取超低空突避开雷达的搜索,在深入远海快接近目标时,再对目标采取跃升轰炸,然后安全返航。返回本场后,经过简单的充电、加油、挂弹等准备,又一次冲上蓝天,对深海目标区进行第一轮轰炸。整个过程中,数架战鹰配合默契、一气呵成,占场时间、单机不间断飞行时间、海上飞行时间、远海海上突防高度、飞行强度等都创造了新纪录。

  如今,这个师已培养了一批能胜任海上各种气象作战的小分队和长机领航员队伍,摸索出一整套海上航行、海上目标跟踪、水中目标侦察、滩头阵地攻击等新战法,多次被总部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