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印度大学生实话实说谈中国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8日20:54 人民网

  

印度大学生实话实说谈中国
中印友好

  他是尼赫鲁大学中文系四年级学生(相当于中国一年级硕士生),他的中文老师给他取了一个很中国化的名字:辛仁杰。辛仁杰刚从中国回来,人民网记者便对他就中国印象进行了采访。

  汉语成了我们沟通的桥梁

  记者:这是第一次到中国去吗?

  辛仁杰:对,我这次去是参加中国政府举办的第四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记者:参加比赛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辛仁杰:来自45个国家和地区的95名选手会聚北京,用世界上一种非常有魅力的语言来抒发自己对中国的独特感受。这一点我感触最深。以前不同国家的人们在一起交流,说的大多是英语,现在汉语成了我们沟通的桥梁。尽管文化背景不同,尽管说起汉语来南腔北调,但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心声,那就是“我爱中国!”

  记者:那你爱中国的什么呢?

  辛仁杰:我爱中国灿烂的文化、秀丽的山川、好客的人民和漂亮的姑娘,总之,很多很多。我希望毕业后能够到中国工作,并在中国生活。

  记者:你为什么如此爱中国?

  辛仁杰:我想这主要是因为我和中国有一些渊缘。我出生在比哈尔邦菩提伽耶,相传那里是释伽牟尼悟道成佛的地方。我从小就听说中国古代高僧法显、玄奘不远万里到此参拜的故事,并被他们那种虔诚和执著所打动。随着佛教在印度的衰微,古代的庙宇大多被毁或荒芜,许多佛教圣地终至湮没沉埋。直到近代,印度和西方一些考古学家才利用玄奘所著的《大唐西域记》里的准确记载、按图索骥般找到了这些遗址,才使沉睡地下几百年的佛教古迹重见天日,重放光彩。印度古代多神话传说,本无“信史”,正是得益于玄奘这本《大唐西域记》,印度才找到了自己的历史。当我在中学时代得知这些信息的时候,我就经常想,我要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就必须首先了解这本书,于是我就对中国和汉语产生了莫名的好奇。也许正是从那个时候我产生了报考中文系的念头。上大学之后,当我从书本中得知印度人爱吃的炒面、馍馍(类似于中国的饺子)和春卷竟是中国食品,印度人每天必喝的“cha”竟然与中国的“茶”同音,我就更加对中国着迷。随着学习的深入,我对中国的了解越来越多,对中国的喜爱便与日俱增。

  记者:你的汉语说得这么好,你学汉语有什么窍门吗?

  辛仁杰:汉语学起来确实比较难,如发音中四声的变化、拼写中汉字的笔画以及语法的灵活多变等。但只要你对中国感兴趣,就一定能学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到现在为止只学了三年汉语,可以说基本掌握了这门语言。

  中印之间差别非常大

  记者:此次中国之行最大的发现是什么?

  辛仁杰:这次到中国,我有幸被中国中央电视台邀请,作为嘉宾参与制作了一期“实话实说”的节目,现在我就“实话实话”,谈谈对中国的感受。以前我总是听人们讲,中国和印度一样的地方很多,但现在我不大认同这种观点。我在中国呆了16天,去了不少地方,接触了很多的人,一路走来,我发现中国在很多方面和印度不一样。

  首先是饮食文化。在印度人们常这样说:世上四大好,印度的老婆、美国的工资、德国的汽车、中国的饮食。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印度的老婆-美啊!美国的工资-高啊!德国的汽车-棒啊!中国的饮食-香啊!去了中国我才发现,中国的饮食之“香”主要是对于那些非素食者而言的,对于像我这样连鸡蛋都不吃的纯素食者来说就不见得香了。我发现中国人大多爱吃肉。一天三顿饭,顿顿有肉。连早餐都有,包子、馄饨。印度人大多食素,既使吃肉,也是在正餐(晚饭)的时候吃一点,早餐是绝对不吃肉的。我在中国无论到哪里吃饭,都事先向服务员声明“不要肉”。在上海一家饭店,我对服务员说:“我吃素,所以我不能吃鸡肉、猪肉、牛肉和任何一种荤菜。”那位服务员小姐听了之后,面带微笑地指着菜单对我说:“先生,没问题,您吃这道菜吧,清蒸鱼。”哇,中国人竟然把鱼也当成素菜!

  记者:中国人过去把吃肉当作生活改善的标志,久而久之便养成习惯了。

  辛仁杰:我认为这个习惯不太好,中国人应该向印度人学习,多吃素菜。既使吃肉,也少吃一点,这样对身体有好处,大鱼大肉让胃受不了。再者,中国人吃饭太过铺张,浪费得非常厉害。相比之下,印度人的饮食则简单很多,吃饱就好,从不浪费。另外,中国有酒文化,印度没有。在中国无论在哪里,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是什么人,都可以喝酒。在西安我发现有人从早餐就开始喝酒,午餐和晚餐更是不放过。我就想,一天三顿酒,而且每顿都喝许多,这样他还有时间工作吗?还能清醒地处理问题吗?在印度,酒是专卖的,而且售酒时间有限制,一般饭馆都不出售酒水,既使是酒吧,饮酒时间也是有严格规定。像我这样的学生不允许喝酒,更不能在长辈面前喝酒,如果在公共场合喝酒被警察发现,是要被罚款的。

  记者:你喝酒吗?

  辛仁杰:这次到中国可是过足了酒瘾,几乎每天都喝一两瓶啤酒。燕京啤酒和青岛啤酒不但好喝,而且便宜,在超市里比矿泉水的价格还低。我和朋友开玩笑说,我们渴了不要再买矿泉水了,直接喝啤酒得了。我觉得印度在这方面的条条框框太多,结果是喝酒的人并没有减少,只不过是偷偷摸摸地喝罢了。当然中国有的人饮酒没有节制也不是一个好现象。

  记者:在汉语里,这就叫“过犹不及”。

  辛仁杰:你说的太对了,双方中和一下就好了。中国饮食最令我叫绝的是:中国居然还有药膳,将中草药与饮食结合起来,让人们在享受美味佳肴的同时使身体得到滋补和治疗,简直是太不可思议了!还有就是筷子的使用,也是中国一绝。除了喝汤,中国人可以用筷子夹起任何一样东西。据科学研究发现,使用筷子对儿童的智力发育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看来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和这小小的筷子很有关系。我想,既然阿基米德可以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中国人为什么不能自豪地说:“给我一双筷子,我可以夹起世界。”

  记者:其实,印度人用手直接抓饭吃是一种更好的方式,不但锻炼了手指,也节约了资源。

  辛仁杰:应该是这样。除了饮食文化的不同,我发现两国妇女在社会上所扮演的角色也非常不同。在中国,我看到几乎所有的行业都有妇女的身影,特别是在服务业里,更是以女性为主。许多公共汽车上的售票员都是女孩子,就连有的地铁司机也都是中年妇女。在中国,妇女真正是撑起了半边天。我想这大概也是中国经济腾飞的一个原因吧。在印度,情况截然不同。妇女大多呆在家中,很少有人“抛头露面”从事社会工作。在这方面,印度的妇女应该向中国的姐妹学习,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同时,印度社会也应该向妇女提供更多的岗位。

  记者:中印两国还有什么不同?辛仁杰:两国最明显的一个不同就是表现在基础设施方面。我这次去了北京、西安、杭州、绍兴、上海等许多地方,乘坐了飞机、火车、出租车,我发现中国的机场非常气派,道路非常宽阔,交通非常方便。坐在干净并带有空调的出租车里,我感觉非常舒适,只是打的费起价比较高。印度的出租车大多为没有门的三轮摩托车,虽然便宜,但坐在里面既不卫生,也不安全。中国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火车站里虽然人头攒动,但一切井然有序,特别是站台上没有拥挤的人群,乘客依次上下车。而在印度,一切都很随意,火车站里到处是人,显得异常混乱和“热闹”,有票没票都可以去站台,都可以上下车。印度好的一点就是火车票非常便宜,而中国的火车票则贵很多。另外中国也可以学习印度实行火车票实名制,这样万一出现事故可以有案可查。

  再者就是中国的环境非常干净,人们的环保意识很强,卫生设施也很齐全,绿色的垃圾桶和公共厕所随处可见。印度的环境卫生很差,人们随处倾倒垃圾,随意大小便。既使是坐拥包括泰姬陵在内的三处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名城阿格拉,也是道路狭窄,尘土飞扬,市容破败。很多来过印度的外国人都用三个字来形容这里的环境,那就是“脏、乱、差”。我想,基础设施方面的不同也是中印经济发展快慢的一个主要原因。

  最后就是中国人普遍比较勤快,大多工作积极,几乎每个人都在争分夺秒地挣钱。而在印度则不是这样,印度十个人中,只有一个在干活,其他都在睡觉。

  记者:除了不同之外,你就没有发现两国相同的地方?

  辛仁杰:也许是第一次去中国,发现不同的地方太多了,但相同的地方也有。如两国都有重男轻女的思想,都比较注重传统,论资排辈的现象都比较普遍,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贫富之间的差距都很大。

  心底的呼唤:中印友好

  记者:一个在喜马拉雅山之北,一个在喜马拉雅山之南,两国差别很大是很自然的,但正是因为有差别才可以互通有无,加强合作,你说呢?辛仁杰:这也正是我此次中国之行唯一感到遗憾的地方。按道理说,两国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并且是重要邻邦,两国人民应该对彼此都很了解。只有建立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可以更好地发展关系,建立友谊。但遗憾的是,我发现中国人大多不了解印度,一说起印度就两句话:印度的IT了不起,印度的女人真漂亮。除此之外其它好像一概不知。而印度人也不大了解中国,所以去过中国的印度人回来后都改变了从前对中国的想像。

  记者:你认为原因是什么呢?

  辛仁杰:首先是两国人员交流不密切,所以只好道听途说,这样对彼此就缺乏直接的了解;其次是没有建立必要的互信,既使从报道中看到对方现在已不是从前,但由于不愿意相信这是事实,便按照自己的成见作反面理解;再者就是根本不想去了解。要了解印度,不会印地语,就像隔着一层纱看东西,看到的只是一个模糊不清的大概。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会印地语的人寥寥可数,这就极大地限制了中国人对印度的认识。我在中国上网发现,中国好像除了季羡林大师之外,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印度通”。相比之下,在印度的“中国通”可是不少,会讲汉语的人就更多了。

  记者: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

  辛仁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作为山水相连的亚洲邻邦,不了解对方,不密切合作,真是太可惜了。所以我认为两国应该增派留学生,鼓励学习对方语言,与此同时大力发展文化、经贸、旅游等各个方面的交流,增进对彼此的直接了解。这次中国政府举办的“汉语桥”比赛活动给我搭建了一座了解中国的“金桥”,让我有机会“发现”一个真实的今日中国。我认为两国政府和人民应该多建沟通心灵的“金桥”,通过这座桥不仅彼此了解,而且互相理解,并在这样的基础上相互携手,共创未来。

  我有一个美好的祝愿,那就是:中印友好!在这次比赛当中,我在才艺表演一项中表达了自己的这个愿望。我把一张大纸折成三等份,左侧画上天坛,上方飘扬着五星红旗,右侧绘成泰姬陵,上方舞动着三色旗(印度国旗),中间部分涂上黄底,然后用毛笔蘸上红墨水,用篆书写成“中印友好”四个大字,当我和主持人把这幅作品举起时,观众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我当时非常激动。记者:这是两国人民发自心底的呼唤,让我们共同努力,使中印友好世代相传!

  

印度大学生实话实说谈中国
辛仁杰在长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