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万古长空 山长水阔(古代书院寻踪·十一)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9日05:52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万古长空 山长水阔(古代书院寻踪·十一)
吊脚楼

  到龙潭经院,正值大雨,老天拿着方天画戟或红木鼓槌敲打瓦顶,放出优美而激骤的渔鼓声,檐前桂树在雨中摇摆,让人想起这一带普遍流行的摆手舞,庭外赵世炎故居及龙潭古镇,还有江声阵阵的眉舒河都笼罩在雨幕里。

  商旅文化汇聚龙潭

  如果你手中有一册旧地图,可以在酉阳县境找到一个叫龙潭的黑点,龙潭经院就在这个黑点上。公路通达之前,这块地面一直是川盐入湘的孔道,又是川东桐油集中的出口地。从洞庭湖来的船只,可顺着沅江上行,在沅陵拐入酉水,再从秀山拐入眉舒河直达市镇。临河的一面全是大户人家的码头,“出口的桐油与入口的花纱杂物交易都很可观。”(《从文自传》)地方还有大油坊和染坊,有酿酒糟坊,有官药铺,有当铺,有当时罕见的邮局,“有布置得干净舒适的客商安宿处,还有‘私门头’,供过往客商及当地小公务员寻欢作乐。”(同上)那个年代,龙潭一切都很像个样子,人们称它为“小南京”。当然这一切就像旧地图注定要作废一样,点点痕迹已经被历史时空卷走了。如今,这地方属于渝东,是正待开发的老区,一切文化物质都在新的时代空间寻找符合自身生存逻辑的定义。这其中就包含龙潭经院。

  龙潭建镇,可追溯到清乾隆元年(1736年)。镇内至今仍保存有200多年历史的石板老街和成片的人称封火桶子的民居。市井最繁华的年月大概是晚清至民国。当时湘鄂川黔四省边境的商人成群结队来到这里,将川东的物资运出去,将外面的物资运进来,商旅会馆比肩接踵,鳞次栉比。伴随着客商进入的是文化的进入,外来文化开始在这里扎根,本土文化也在经济的开放中有了新的注解,龙潭经院的创办便是这种文化碰撞的结果。

  晚清,书院的名称五花八门,新创立的书院大多受经学家阮元等人的影响,多数以经院或校经堂称之。龙潭经院创办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那时,教育改革已在文化发达地区酝酿,而龙潭因地处四省边境,风平浪静。酉阳州知州赵藩任命举人王大章为山长。经院学生为州属各县上省赴京生员,性质相当于考前的集中训练营。教学管理仍照境外书院旧法进行。教者君君,习者咿咿,仿若世外桃源一般。这种情况下,教学质量反而比外界高。照理说,这些生员参加科考必定有所作为,然而世事沧茫,一日三变,等他们的才气和精神都已准备就绪,通过科考而入仕的路子已到了末途。光绪三十年(1904年),经院停办。随后,清廷选派王大章去日本考察。他的学生,此前此后也大多东渡扶桑加入同盟会或在国内从事救亡运动。

  救亡图存志士辈出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经院的著名生徒、同盟会会员陈德元(1876—1938年)从日本留学归来,接受同盟会委托,在川东秘密发展会员。因他学的是蚕桑专业,学成返乡时又从东洋购回了不少养蚕缫丝的书籍及仪器设备,遂以此作掩护在原经院创办蚕桑学校,当时的学生大多加入了同盟会。

  在清廷走向墓穴的年月,教学与革命在这座庭院如火如荼地开展着。

  清政府被推翻的1912年,地方政府以经院为校舍,设立龙潭两等小学堂,原经院著名学生、老同盟会会员王勃山任地理教师,赵世炎(1901—1927年)为第一班的学生。《中共党史人物传·赵世炎》中说王勃山:“在讲述地理课时,经常向学生灌输反帝倒袁思想。有一次上课,当讲到香港被割,九龙和澳门被强行租借,祖国大好河山被搞得支离破碎时,不禁义愤填膺,潸然泪下。”又说此后,赵世炎常常吟咏后人赞扬岳飞的名句:“上下三千年,古今第一人”。1915年,赵世炎从两等小学堂毕业赴北京求学,结识李大钊。随后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任中共北平地委书记,1926年任上海工人武装起义副总指挥,1927年7月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在狱中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就义前奋笔疾书:“志士不辞牺牲,革命种子已经布满大江南北。”时年26岁。赵世炎的革命与王勃山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在赵世炎参加革命的同时,他的姐姐赵世兰、妹妹赵君陶和瞿秋白的夫人王剑虹也离开了这块土地,走上了革命道路。同时,一批后来在文化史上有影响的文化名人如沈从文、丁玲、田汉等,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来到这里,在文化的长廊中拾取自己的珍爱,用近乎伤逝的情调续写着这块土地的文化。

  大雨在百年之后的庭院落下,我因此闻到了历史尘土中的地气。我像一个探寻者,又像一个怀旧者,“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历史人物都已退场,面对作为住宅使用的庭院看云听雨,抵掌闲论,复杂的心理的确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这座庭院原本为四合院砖木结构,风格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赵世炎故居相仿。两厢及封火墙已经拆除,剩存的建筑分布成两个单列,单檐悬山,面宽五柱四间,进深三柱两间,穿斗式梁架,屋面为小青瓦,立柱粗壮,内室宽敞,地覆木板,格扇槛窗做工精致。可以想象这座庭院曾经是以何等经典的面目立于世间。在我考察期间,县委以及经院所在地县一中给予了大力支持,并希望我能对这座庭院的修复使用提出意见。这是一个令人宽怀的信息。当人们在关注龙潭经院的存在的时候,万古长空,山长水阔,它就不会走投无路。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10月29日第七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