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养父母为我打上深深的中国烙印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9日10:30 新华网

  美国华人团体工商联主席、美国《国际日报》董事长熊德龙接受本报专访——

  养父母为我打上深深的中国烙印

  本报记者 林亚茗 实习生 王玲 通讯员 沈卫红

  不久前,在省侨联举行的一次国际论坛上,一位来自美国的代表吸引了与会者的注意。看上去,他身材高大,高鼻大眼,一脸雪白的美髯,是个地地道道的“老外”,而一开口却是带着客家口音的普通话。他,就是美国华人团体工商联主席、美国《国际日报》董事长熊德龙。他的名言是:“我虽然没有一点一滴中国血统,却有着百分之百的中国心。

  熊德龙,1947年出生于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大概是荷兰、印尼的混血儿,并没有一丝一毫的华人血统,然而却不幸遭亲生父母抛弃,进了孤儿院,8个月大的时候,由来自中国广东梅州的熊如淡、黄凤娇夫妇收养。这对客家夫妇本来已经有了两个孩子,但他们仍像照顾亲生孩子一样照顾着这个养子,并给他起了一个很有意义的中国名字——熊德龙。

  熊德龙秉承客家人吃苦耐劳精神,白手起家,到30多岁的时候,已经成为拥有16家工厂的老板,涉及纺织、服装、烟草加工、酒店、银行和房地产等多种行业;移民美国之后,同样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我爱我所生长的印尼,也爱抚养我的父母的故乡——中国。凡是对这两个国家有利的事,我都会尽量去做。”知恩图报的熊德龙,无论是对印尼,还是对中国,都充满了感情。

  20多年来,熊德龙为中国的发展做了许多好事,成为内地33座城市的荣誉市民,还被云南、广东和贵州等八个省政府聘请为经济顾问。这些年来,他在梅州捐款5000万元人民币,全国一共捐款4亿元人民币,而且还资助中国内地3000多位干部到美国进修。在美国,熊德龙组织多种多样的热爱中华活动,成为美国洛杉矶地区的知名侨领。

  近些年来,熊德龙又将精力放到了办华文报纸上,因为,他希望中国、印尼走向世界,希望世界认识中国和印尼。如今,他创办的《国际日报》已成为印尼第一华文报纸。

  我以与广东的缘分而自豪

  记者(下文简称记):刚才听你发言时,普通话带着客家口音,完全听不出是老外,而像是梅州的干部。

  熊德龙(下文简称熊):(笑)我从小就讲客家话嘛。除了客家话、印尼话和英语,还会讲潮州话、广州话、闽南语和普通话。这就是我的养父母在我心中打下的中国烙印。广东是华侨之乡、文化之乡,孙中山、叶剑英都是广东人,我以与广东的缘分而自豪。

  记:你刚才讲到你的养父母,听说你的身世很不平常。

  熊:是的。我1947年在雅加达出生,大概是荷兰、印尼的混血儿,并没有一丝华人血统。我被亲生父母抛弃进了孤儿院,后来被别人收养过2次,却又被退回去了。直到我8个月大的时候,被熊如淡、黄凤娇夫妇收养,才有了一个真正的家。

  记:当时他们以什么谋生?

  熊:父母并不富裕。父亲卖面、母亲卖菜,已经有2个女儿。他们将我当亲生孩子一样照顾,并起了这个很有意义的中国名字——熊德龙。

  记:你的相貌和中国人长的完全不一样,你应该很早就知道自己不是他们亲生的。

  熊:是的。我小时候与同学打架,同学骂我“杂种”、“番种”,母亲就带我到学校找老师告状,老师批评了骂人的同学,但我也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我特别感动,从此对父母更加爱戴,希望能报答他们。因为疼爱自己亲生的儿女是本能,而对养子女也能这么好,我就觉得是出于伟大的慈爱。

  记:你父母所灌输给你的是什么理念?

  熊:是中国人及客家人的勤劳善良、爱国爱乡的传统美德。父母教我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什么“远亲不如近邻”、“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乡亲们有困难都乐意找我父母帮忙。我父亲当过教师,他经常给我讲中国历史上英雄豪杰的故事。母亲很会唱客家山歌,还为我解释《增广贤文》里忠孝节义的含义,我至今受益非浅。

  我还记得有一年新年到来前夕,身无分文的母亲翻出仅有的手镯,带着我去当铺当钱,以寄给家乡的老人过年。我当时年仅八九岁,见母亲抚摸着手镯垂泪,感到大惑不解:不舍得为什么还要当呢?她说:“孩子,就是再苦再穷,也不能忘家忘本啊。”中国人爱国爱乡、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就这样种进我心深处。

  瞎奶奶说:“这是我的乖孙。”

  记:中国人很重视拜祭祖先,你也如此吗?

  熊:当然,过去和父母在家时都会拜。但我第一次回中国、回梅州家乡认祖归宗,那印象太深了。当时是1978年,中国和印尼还处于断交状态。我和太太先是到了澳门,一踏过拱北海关,我从地上抓起一把土,哭了起来。

  记:你感到那种游子归家之情了。

  熊:当时广东的交通还很落后,我记得我俩提着大包小包,一共过了5次渡轮,才在第二天到了梅州。那时老祖母已经95岁,双目失明。我进了家门后,亲友要她猜谁回来了,她伸出手来摸摸我的脸,说:“这是我的乖孙——德龙。”我就又哭了,那一刻更加觉得自己是熊家一份子,连瞎奶奶也能认得出是我。

  记:因为奶奶早从你父母那里知道你,已经将你装到心里。

  熊:我到熊家祠堂拜了天地、祖宗,又请乡亲吃饭。那时候物质困难,凑了3天还凑不够做饭的原料,杀了一头猪,才勉强摆了20桌。老祖母见过我2个月之后,就过世了。

  记:你还有姐姐,姐弟的感情怎么样?

  熊:很深。如今父母都走了,我们姐弟几个逢清明节都会去扫墓上香。

  客家人的精神激励我创业

  记:你完全是白手起家,客家人的精神起了作用吗?

  熊:吃苦耐劳、踏踏实实的客家人精神激励我创业。因为家贫,我16岁就到海绵厂打工,一边干,一边寻找发展的机会。在亲人和朋友的协助下,18岁当上小厂的老板,19岁结婚,太太也是华人。30多岁的时候,已经有16家工厂,从生产软的海绵到硬的钢铁,以及纺织、服装、烟草加工、酒店、银行和房地产等多种行业。还有,我20岁开始做父亲,5个孩子现在都事业有成。

  记:你干什么都很快,不管是做老板,还是做父亲。这些足以让你父母欣慰。他俩的晚年过得很好吧?

  熊:1982年,我为了孩子们的发展,带着一家老小移民美国,重新开辟新天地。但我明白,老人始终怀念家乡,就在1987年安排他们回梅州定居。我在当地建了一座工业商业楼,所收的租金就用于其生活。那里的父老乡亲时常来陪我父母,唱唱山歌,聊聊闲话,他们过得很开心。

  记:你这20多年来,为中国的发展做了许多事,成了内地33个城市的荣誉市民,还被云南、广东和贵州等八个省政府聘请为经济顾问。

  熊:为了报答父母的家乡和祖国,我与中国做生意的方法也很特别。最早是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为云南进口制烟设备,因为内地企业没多少钱,我就允许厂家先用后付钱。别人说我太傻,肯定收不回钱。可我宁愿冒这个险,吃这个亏。结果,厂家用了满意,有了效益,仅仅三个月后就付了钱,我就把这笔钱捐给当地医院。这些年来,我在梅州捐了5000万元,全国一共捐了4亿元人民币,而且还资助中国内地3000多位干部到美国进修。

  记:我还知道,你在美国也开展热爱中华活动,像中国国庆活动、庆祝香港和澳门回归活动,组织动员数万人参加升中国国旗典礼,成为美国洛杉矶地区的知名侨领。

  熊:另外,我在印尼也做了不少善事,为华人做宣传。记得一位华人曾对我说过:如果我们自己不行动,那么就会世世代代活在暴动的阴影下;如果我们从今天开始回馈,那么十年、二十年后,别人就会改变对华人的印象。

  我用另一种方法支持中国

  记:在海外办报是非常不容易的,而且你开始投身这个行业时,传统媒体正受到电子媒体的冲击。为什么会投身这一行?

  熊:我是这样想的: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发展起来了,捐款支持中国不是最急需的了,就考虑用另一种方法——办报。于是,我年过60岁就渐渐从企业管理岗位上退下来,不过是退而不休,将精力又放到了办华文报纸上,希望中国、印尼走出世界,让世界认识中国和印尼,也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做些事。

  记:这样投资很大吧?

  熊:就像谈恋爱要有面包一样,办报必须有强大的物质支持,我觉得自己的实力还可以支撑。我在上世纪90年代收购了美国华文报纸《国际日报》,另外又于2001年在印尼开始经营华文的《国际日报》。我预计要亏上5000万美元,可结果报纸在前几年就能赚钱,还没亏到预计的数呢。在印尼《国际日报》上登广告,要排队、要托熟人呢!我将赢利全部投入到中印、中美的交流中去了。

  记:你成功的诀窍是什么呢?

  熊:首先是中国近年的发展越来越好,吸引了全球的眼光,而且各国华人的地位也上升了。我的报纸在印尼发行5万份,美国3万份,读者多是中高档商界人士。印尼逢政界选举时,候选人都在华文报纸上登广告,以争取华人选民。现任总统在候选时,就曾两次亲自来《国际日报》社。

  其次,就是借力打力、资源共享。具体说来,特别得力于新华社等中国传媒的支持,使我报对中国的报道准确而丰富。我们尤其关注广东、福建这些侨乡的信息。比如,历史悠久、影响巨大的广交会信息就是很有读者的。

  记:你自己花了多少精力来打理报纸呢?

  熊:办报不专心、根本不行,我的一半时间都投进去了。过去我会的中文就是客家话,中文字也不会写,为了办好报,加强与中国的交流,我抓紧时间自学,现在普通话流利了,中文字也会看会写了。(他掏出笔,很流利地写下:“祝南方日报早日走出世界。”)

  我还坚持用中文写作,有时为报纸写评论。我曾经在一篇社论中写道:“孙中山让中国人把头抬起来,毛泽东让中国人站起来,邓小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江泽民让港澳回家来,胡锦涛让全世界华人、中国人都好起来。”

  记:听说,你管得很细。为了团结不同种族、信仰和政见的人们,你自己就想了一个点子。

  熊:那个点子的确是我想的。印尼即使是华人中间也有不同的信仰,于是我在报纸的头版每天登一条宗教的箴言,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的都有,令读者感到亲切,而且能从不同宗教中汲取有益的东西。

  记:谢谢你接受我们的采访,最后请你再概括一下自己最深的人生心得。

  熊:我爱我所生长的印尼,也爱抚养我的父母的故乡——中国。凡是对这两个国家有利的事,我都会尽量去做。(来源:南方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