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挑战主流婚俗 岛城一些新人“婚而不礼”(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9日11:30 青岛新闻网

  

挑战主流婚俗岛城一些新人“婚而不礼”(图)

  漫画/司海英

  拿了结婚证书,从世俗的眼光看,还不等于结婚,必须要给同事和亲友发喜糖,更重要的是得风风光光地办上二三十桌热热闹闹的酒席,方才能得到乡里乡亲的认可。不过,

记者却在日前的采访中意外了解到,一种新人们只办证、不行“礼”的现象在岛城越来越“流行”,并逐渐取得了人们的理解和认同。这种“婚而不礼”的“另类”新人们,正在向“结婚必办事,办事必办大事”的主流婚俗发起挑战。

  “另类”新人多数白领

  来自东营的吴女士在岛城一家高校从教多年,今年9月初,28岁的她和相恋四年的男友喜结良缘。领回结婚证后,两人收拾了一下东西就搬到一起,开始了甜蜜的夫妻生活。可是几天后,总见不着吴女士发喜帖的同事们有些着急了,便忍不住询问起来,这时她才老老实实地“招供”:“不办了,没有必要啊。”吴女士说,不办婚礼有经济上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两人都觉得,婚礼只是一种仪式,与今后婚姻生活、夫妻感情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既然如此,何苦花那么一大笔冤枉钱呢?于是,几天后两人给亲朋好友大发了一通喜糖便算是交代。

  而供职于岛城一家货运公司的蒲先生同样做出了令人吃惊的“另类”举动。有一天,他的同事得知他结婚已一年多时,都不敢相信。对此,蒲先生实话实说:“现在结婚固然可以找婚庆公司筹办,确实能省不少麻烦,但繁文缛节总是少不了的,再者结婚是两个人的事情,不需要公告天下,不需要取得外人认可,更不需要‘演戏’给人看。”不过,正由于蒲先生和妻子都是外地人,父母的压力也“鞭长莫及”,所以,两人才能如此干脆的“只办证,不行礼”。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这些主张“婚而不礼”的新人多数属白领阶层,且都从事比较忙碌的工作,他们受过高等教育,具有开放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文化素养,并不愿给别人增添负担,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大多来自外地,本地的亲朋和社会关系较少。此外,由于近年来西式婚礼、集体婚礼、酒吧婚礼等各式个性婚礼大行其道,讲究个性的年轻人对婚礼个性化的追求也使得他们去繁就简,干脆取消了“婚礼”的约束。

  不愿“啃老”:经济是主因

  如今,“婚而不礼”作为一种新婚俗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理解、认同和接受,但不可否认,经济因素却是越来越多新人选择“婚而不礼”的重要原因。“谁不想办个风光难忘的婚礼?但我就是不忍心‘啃老’!”几天前刚刚办完结婚登记手续的刘先生道出了心里话。今年27岁的刘先生家庭条件还算不错,父亲在机关工作明年即将退休,母亲则是一所中学的教师。年初,刘先生和女友粗略地算计了一下,不包括贷款买房、装修,仅操办婚礼酒席的花费就在6万元左右,而要想把自己的小家安顿好,父母大半辈子的积蓄恐怕得有一半“贡献”出来。

  而日前,记者从民政部门的一项调查资料中也了解到,随着婚礼的“含金量”越来越高,岛城新人结婚花费平均达8万元(不包括购置房、车的开销等),费用几乎是3年前的2倍,而在这些高昂费用里,一半以上得靠双方年迈的父母承担。

  传统观念撼动不易

  “如果一对青年男女只是登记结婚办证,而不拜天地、不办酒席,虽然是法律意义上的夫妻,却未必能得到乡里乡亲的认可。这种民俗,说它不合理也好,说它不合法也罢,但我们不能忽视它仍然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更无法在短时间内扭转一些人的这种传统观念。”终于耐不住父母的压力,领证没几天的胡先生开始忙活着张罗酒席,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胡先生一脸无奈地表示,当初决定不办婚礼的时候,家里老人死活不同意。“婚礼其实就是告诉大家:你们结婚了。如果不办酒席,感觉就是名不正言不顺,偷偷摸摸的,会被人家说闲话的。”

  对于儿子当初的选择,胡先生的父母一脸不乐意,他们认为,借婚礼这次机会正好可以与亲朋好友聚一聚,特别是那些不常联系的亲友。而且,结一次婚,光礼金就至少可以收几万元,自己在亲戚的小孩结婚时发出去的礼金要收回,亲朋之间的“这笔账”可不能轻易一笔勾销。

  “从古至今,婚姻从来都不只是两个人的婚姻,更多的时候,婚姻是家族的婚姻,是社会的婚姻。”对于这种“婚而不礼”的现象出现,长期从事婚姻家庭问题研究的顾女士则表示,婚姻登记制度的建立,使婚礼原来承载的社会功能弱化,举办婚礼的必然性消失,而子女对婚礼的自主权增大也使得“婚而不礼”应运而生。

  不过,她同时指出,社会发展的多元化使得“婚而不礼”为人们所接受,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选择,但是,对更多的人来说,婚礼不仅是感谢父母养育之恩、亲友交流感情的最佳方式,更作为人生中转折的一个标志,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意义。(记者 张颖)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