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李咏”的短信靠谁来提醒?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9日16:29 人民网

  “您好,我是‘非常6+1’节目主持人李咏,砸金蛋中大奖、完成你的家庭梦想,请将您的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特长告诉我们……”接到这种短信,你最好别回。这是10月28日媒体的一则提醒式报道,因为该短信并非由节目组所发,而且回复者除按月收取会员费外,每条短信按2元收费。

  短信“陷阱”在今天早已不是什么新话题。全国3亿手机用户“培育”的每天3亿多

条的短信发送量,正引得一些浑水摸鱼者绞尽脑汁地从中设局施骗。就算今天报道的这种“李咏”短信,是不折不扣的栽赃之举,但人们尚未忘记,李咏主持的《梦想中国》9进6比赛直播中,也被揭暴了观众手机投票实付费用与屏幕标示收费不一致的事实。尽管这一事件可能并非央视节目组的故意之为,但短信“陷阱”无孔不入的迹象,倒是通过这个“国家级”大台而再度促人警醒。

  “李咏”的短信别去回,我是通过媒体的提醒才知道的。但转而一想,其实好多插上了“小心陷阱”标记的短信内容,不也都是有了媒体的报道,人们才提高警惕的吗?而从媒体报道带有一定的滞后性来说,可以想见,在这些“警示标记”被插上之前,肯定早有不少市民与百姓,成了“陷阱短信”的冤大头。这就引发一个想法:防范和发现短信“陷阱”,有没有比媒体提醒更好的办法呢?

  办法应该是有的。依我之见,短信“陷阱”设置者之所以不愁无利可收,一个主要的原因,是由于现在的手机用户,绝大多数都是按着“先存钱再通话”模式使用手机的。这种对手机运营商的信用合作态度,也应当得到合作者的积极回报。怎么回报?我想从避免短信“陷阱”的角度来说,就是运营商可以提供向用户每天发送话费扣缴清单的信息,让用户及时获知扣费变化情况,并最快速度地觉察“猫腻”扣费和“陷阱”扣费。比起媒体提醒的滞后和不全面,这种以“提醒短信”防范“陷阱短信”的服务,至少才是目前更具实效的应对举措。

  短信“陷阱”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运营商和增值公司互为依存的利益链,未必不是种种“陷阱”久治难绝的根源之一。所以,每日清单式的“提醒短信”,会不会很快从善如流地出现,不能不说也是对运营商的一种考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