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贯彻落实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七届十次全会精神 为走在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前列而努力 大力提升郑州市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30日04:42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努力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快基础产业设施建设,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科学技术发展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国家科技部部长徐冠华最近在接受《中国经济大讲堂》专访时指出:要统一思想,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要调整思路、重点部署,走出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在发展路径上要从着重跟踪向加强自主创新转变,在创新的方式上要从注重单项技术的研究开发向加强以重大产品和新兴产业为中心的集成创新转变。在创新体制上从以科研院所的改革为突破口,向整体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转变,在科技合作上从一般性交流向主动利用全球科技资源转变。

  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同志前不久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也指出:“自主创新能力高低事关中原崛起成败”,“自主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命根子”,要求我们从认识、制度、机制和政策这四个方面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各种先进生产力要素竞相涌流。

  中央全会和徐冠华同志、徐光春同志的讲话精神,为科技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作为地方科技主管部门,在中原崛起的大背景下,如何集聚并更有效地配置科技资源,如何确定适宜的自主创新战略,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是我们近一时期给予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的极为重要的课题。

  构建平台整合资源促进转化支撑发展

  ——郑州市科技创新模式探索

  近年来,郑州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科教兴郑战略,努力推进区域科技进步与创新,使全市科技实力明显增强,科技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更为深入人心,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服务能力,以及市民科技素养得到了大幅度提升。2004年,全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9.2%,高于全省6个百分点。郑州市科技局作为科技工作的主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整合资源、构建平台、促进转化、支撑发展为重点,充分发挥管理和服务职能,积极探索科技工作的创新模式,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实现以科技创新为先导的生产力发展的飞跃,为郑州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探索工业农业科技创新模式。郑州市于2002年提出并实施了“2662”计划和“5212”创新计划。“2662”工业技术创新计划的内容: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优化提升传统产业两条产业主线;建立和完善6个高新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平台;实施60个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帮助企业与高校联手建立20个产学研基地。“5212”农业技术创新计划旨在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搭建一个广阔的科技平台,包括:实施5大科技示范工程,抓好2大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壮大12个农产品品牌。两项创新计划均被列入郑州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目标,营造了郑州市技术创新环境,搭建了科技成果开发与转化平台,促进了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化农业的快速发展。

  (二)探索创新科技计划管理模式。改革科技项目征集方式,采取政府点题和基层单位申报相结合的方式。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任务和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以及科技发展重点工作,体现政府发展科技和经济的意志和目标;发布项目申报指南,向基层企事业单位征集项目;对拟支持的重大、重点项目,进一步扩大招投标范围,通过招投标确定的项目占重大、重点项目总数的1/3;重大重点项目立项,实行查新和知识产权查询制度,促进项目技术水平的提高,鼓励发明专利的取得。

  改革专家评审制度,建立科学、规范的评审机制,提高项目评审质量。建立高层次评审专家数据库,专家组包括院士、外地高层专家、本地高层专家等;进一步完善集中定量评审的技术、经济指标体系;试行网上评审、函审或邀请外地专家来郑的方式,吸收外省高层次专家参与评审,逐步克服了“自己项目自己评”的弊端。

  实行网上申报制度,促进项目申报规范化,提高工作透明度。建立《郑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系统》,所有申报项目单位登录郑州科技港进行网上申报;对所有申报的项目是否立项、未立项的原因或理由通过网络以及其他方式告知申报单位,实现了用现代信息手段管理科技计划工作。

  规范了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程序,加强对立项、中期管理、结题三个环节的规范化管理。制定和完善《郑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郑州市科技计划信用管理办法》、《郑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结题办法》等规章制度,规范了立项操作程序、中期管理评估、结题管理制度和统计监测工作,建立起了项目的全过程规范化管理。

  (三)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初步建立了以市场导向、政府推动、产学研结合、融资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一是从政府出资进行转化的单一投入旧观念,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市场融资新观念转变,突出企业在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二是从盲目开发—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旧机制,向市场选题—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新机制转变,强化市场对成果转化的导向作用。三是从企业或院所相互封闭、先开发、后转化的旧模式,向产学研结合一体化开发、转化的新模式转变。四是从无序、自发性的工作状态,向有组织、有引导、有推动的工作局面转变,强化政府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引领、促进作用。

  (四)探索科技成果管理模式。改革成果鉴定办法。一是视科技成果情况不同,开辟鉴定、评审、评估、验收、专利授权、行业审定这六个评价渠道,将其推向市场;对重大应用技术成果选择2-3项委托有科技评估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评估,取代现行的技术成果鉴定;凡取得发明专利授权的项目视同鉴定;凡技术产品通过行业审定(市场准入)视同鉴定。二是强化对原始数据和现场的审查,保证成果质量。对应用、开发性研究,须提供完整的技术规程和应用范围,引导科技成果向产业化发展。

  改革科技奖励办法。修订评奖等级标准,重视成果的市场需求和市场应用价值,把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或销售额的位次,以及是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作为评定科技奖励等级的主要标准。

  (五)探索促进科技资源服务社会的新模式。结合科技工作职能,目前已构建五个科技服务平台,并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农村科技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将现代信息技术植入农业生产和管理领域,彰显了现代信息技术托举农民奔小康的支撑作用。二是科技管理信息平台,初步建立了市、县两级科技信息管理服务网络,有效提高了科技管理水平和效率。三是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初步建立了纺织、超硬材料、耐火材料等六个高新技术成果开发与转化平台,促使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四是技术交易平台,实现网上科技成果自由买卖。五是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对大型科技设施、自然科技资源、科技文献和科学数据等进行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使之成为全市基础性公共科技平台。

  (六)探索科普工作创新模式。实施了以科技进社区、科技进校园、科技进村户的“科技三进入工程”,在全市开展科普征文、科普知识电视竞赛、科技改善人居环境等各类科普活动,取得显著成效。在巩义市北坡村建立的科普大院和科技信息中心,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信息平台。在管城区紫荆社区建立了科技信息中心,科技宣传服务设施包括电子阅览室、科技图书馆、电子触摸屏及科技宣传长廊等,成为全市第一家科技示范社区,被誉为“构筑了城市科普工作的新模式”。目前,这个信息中心还搭载了党建、计划生育、社区安全等多项内容,已成为社区生活的综合信息平台。在每年一届的全国性“科技活动周”中,我们依据不同主题,通过举办主题讲座、报告会、科技下乡、网上科普竞赛等各种活动,初步形成了科技宣传、科学普及的浓厚氛围,全民科技素养以及科技工作在全社会的影响力正在迅速提高。

  分析现状认识瓶颈直面挑战乘势而上

  ——郑州市科技创新态势分析

  正确把握郑州市科技创新现状和科技创新态势,充分认识制约郑州市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瓶颈,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是目前郑州市必须直面应对的一个关键问题。

  (一)郑州市科技实力正在快速提高,但与西安、武汉、合肥等周边省会城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3万多人,科技人力资源相对充裕,平均文化素质较高,在全国属比例较高的城市之一。在这方面,与西安(43万人)、武汉(45万人)基本持平。郑州目前拥有大专院校48所,远低于武汉(82所)。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8个、省级33个、市级22个,企业技术中心39个。与西安、武汉、合肥等城市相比,有一定差距。目前西安仅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就有77个,武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个,合肥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15个。

  (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增长较快,但龙头企业偏少。2004年年底,全市已有高新技术产品1291项,比2001年增加463项,占全省36%;2004年全市高新技术工业总产值达370.8亿元,增加值98.6亿元,均比2001年增长1.6倍,平均每年增长37.9%;高新技术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1年的17.9%提高到2004年的24.5%,高于全省6个百分点。2004年全市民营科技企业1640家,吸纳就业人员19.8万人,技工贸总收入562亿元。技工贸总收入超亿元的企业有51家,其中13家名列河南省民营科技企业50强。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在省内具有明显优势,产值超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有42家,但超10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仅5家,其中超20亿元的4家,超30亿元的1家。与合肥等市相比,高新技术龙头企业明显偏少。合肥超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38家,但超10亿元以上的有8家,超百亿元的1家。与深圳、上海等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更大。

  (三)科技投入逐年增加,但科技活动规模相对偏小。近年来,市政府对科技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大,2005年市本级科技三项费4933万元,比2000年1900万元增长近三倍,但科技活动的规模还不大。目前,郑州市的R&D经费支出已达到10亿元以上的规模,在河南省17个地市中名列榜首;但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仅为1.14%,高于太原、石家庄,低于合肥、武汉、西安,在周边省会城市中仅位居中游。反映了郑州市的科技活动规模仍然偏小,R&D不够活跃,自主创新源头不足。

  (四)专利申请增速较快,但发明专利数量相对偏少。近年来,郑州市专利申请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递增。2004年专利申请量达1848件,其中发明专利320件。与周边省会城市相比,发明专利低于南京(1172件)、武汉(1447件)、济南(1228件),略高于石家庄(273件)、西安(264件),与合肥(318件)基本持平。郑州市发明专利占专利申请总量的17%,分别低于武汉、南京、济南、石家庄18、13、13和5个百分点,略高于太原、西安2和7个百分点。据对2001年—2002年部分兄弟城市调查统计,郑州市万人发明专利申请量为0.2955件,低于深圳(3.2465件)、南京(1.087件)、沈阳(0.8件)、合肥(0.358件)、宁波(0.3965件)、济南(0.461件)、厦门(0.758件)。发明专利少,是制约郑州市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一个关键因素。

  (五)科技成果大量涌现,但成果转化相对缓慢。2001年至今,市本级共产生科技成果670项,其中达到国际领先和先进水平的95项,国内领先和先进水平的465项。有368项获市科技进步奖,106项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其中2004年郑州市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占全省一等奖总数的37.5%,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但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间环节比较薄弱,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科技成果价值评估检测体系尚未真正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实施过程中的技术权益保障及奖励分配机制还需进一步建立完善。导致产学研结合比较缓慢,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力度较弱。

  对此,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既不可妄自尊大,也不可妄自菲薄。我们要按照新的科技工作方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研究并确定郑州市科技自主创新战略思路,为郑州发展和中原崛起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支撑。

  自主创新重点突破跨越发展引领未来

  ——郑州市自主创新战略构想

  经济结构与技术水平决定创新形式,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创新战略、创新方式、创新模式选择也会不同。在创新战略选择上,郑州位于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之间,宜以集成创新结合消化创新为主,同时应适当加大原始创新的力度,但限于实力、财力,只能集中在一些战略性重大技术上。

  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我们确定新时期科技自主创新的发展战略,即坚持自主创新、重点突破、跨越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指导方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以集成创新、引进创新为主,加大原始创新支持力度,实施科技自主创新“333”工程。争取到2010年,年专利申请量突破3000件,全市高新技术产品累计达3000项,实现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00亿元。同时全社会R&D投入占GDP的比重力争达到2.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例达30%以上,产值超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0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形成科技基础设施完善,自主创新资源配置合理,知识和技术创新能力强,成果转化高效,人才支撑有力,创新创业环境优良,具有地方或区域特色的自主创新环境,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或企业集团。为此,在十一五期间要重点做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进一步推动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鼓励企业建立技术创新机构,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核心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企业,要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要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基地;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可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建立自己的研究开发机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安排一定的科研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对企业建立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工程中心、产学研基地给予相应资助。

  要逐步建立高水平、高质量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开放式的重点实验室。依托市政府确立的51家重点企业和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力争在两三年内建成20家高水平、高质量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5—6家开放式重点实验室。每个工程中心每年要开发出两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每个重点实验室每年应有三项以上科研成果在行业转化推广。

  二是加大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经费投入。积极鼓励企业加大对科技创新的经费投入,引导企业成为科技创新投入主体。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每年的科技投入应不低于当年销售收入的2%;科技型企业的科技投入不低于5%;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投入不低于10%;生物工程、软件企业科技投入要高于10%。企业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费用之比原则上应达到1∶3以上。财政部门和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要对企业的科技投入进行督促检查,促进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政府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为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二次创新创造条件。加强与产业发展高度关联的应用基础性研究,解决一批“瓶颈”性科技难题,形成一批具有应用前景的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新的增长点;鼓励现有技术和国内外相关技术的集成创新,支持多项技术集成的产品和产业,选择技术集成度高、产业支撑能力强的重大项目进行重点支持,实现关键领域的集成创新与突破;鼓励企业引进省外和境外先进技术。企业引进技术要与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并与自主开发相衔接,努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实现再创新。

  三是营造创新环境,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建立产学研基地,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骨干企业依托国内外大学、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优势,共建产学研基地,推动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对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共同研究开发的项目,给予重点扶持。

  对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加大力度给予贷款贴息支持;围绕建立现代制造业基地,每年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攻克制约经济发展的共性、关键性技术难题;培植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信息产业园、软件园、生物医药产业园、新材料园、光机电产业园为重点,构筑郑州信息产业发展集群、新材料产业发展集群、生物制药产业发展集群和机电一体化产业发展集群,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郑州市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的强大动力,成为产业结构调整和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可靠保证。

  围绕郑州市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发展目标,以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业效益,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为重点,培育具有郑州市特色和竞争优势的科技型龙头企业,建设和完善一批农业科技园区,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推动郑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为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

  四是加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加强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为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创造条件。以加强CAD/CAPP/CAM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为重点,努力办好ERP体验中心,建立健全制造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依托郑州农业科技港网络资源,以农村信息化为重点,建立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依托郑州技术交易网和现有的技术贸易机构网络,建立技术交易服务网络体系,促进技术贸易、技术扩散和转移;加强科技孵化器建设,积极创办面向特定人群的专门性孵化器,重点创办综合性孵化器和面向特定专业的专业型孵化器。

  五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要理顺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合理确定资金渠道,逐年提高专利工作专项资金;科技经费和科学技术进步奖的评定要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倾斜,把是否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作为重要条件之一;制定全市知识产权工作考核评价体系,争取用3年时间把郑州市建成全国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

  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引导、帮助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机制,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广大科技人员自主创新、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将知识产权工作纳入研究、开发、生产和经营的全过程。对于政府财政资金支持的科技项目,要充分运用知识产权信息资源,选准高起点,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对于取得的科研成果,要重视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其合法权益;要大力加强知识产权法律宣传和人才培训工作。要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执法力度,坚决查处和制裁各种侵权行为,及时有效地处理知识产权侵权和纠纷案件。

  六是发挥人才在自主创新中的关键作用。大力培育富有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紧紧抓住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这三个重要环节,充分发挥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关键作用。

  要进一步落实人才强市战略,坚持把发现、培养、使用、凝聚优秀科技人才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促进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资源管理和开发体制,形成能够鼓励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的机制,完善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推进科技人才分配机制改革,为科技人才的成长成才营造更好的环境。还要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有效机制,制定和实施对各类人才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政策,用良好的机制、政策、环境吸引人才,集聚人才,为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加大科技要素在分配中的比重,增加股权收益,切实提高科技人员尤其是业绩突出的高层次骨干人才的可支配收入水平和福利待遇。

  设立自主创新贡献奖,体现自主创新以人为本的特点,彰显自主创新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

  七是建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法规体系。完善的激励创新的政策和法规,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至关重要。要确立新时期郑州市科技发展基本方略的法律地位,推动科技创新政策措施的法律化;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支持自主技术标准的形成;完善产业技术政策,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技术和设备,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完善创新激励政策,包括税收扶持政策、分配激励政策等。

  八是加强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建设。设立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配套资金,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重点项目匹配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基金的配套资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专项资金,专利工作专项资金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项目的贴补资金等。强化政府科技资金的引导作用。要进一步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同时,要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资本市场体系(包括风险投资基金、科技发展银行等),引导和激励社会资源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郑州市科技局党委书记、局长王济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