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文化节—中美文化交流的新篇章(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30日13:45 新华网
  新华网华盛顿10月29日电(记者杨晴川)29日晚,随着“中国文化节”压轴戏——中国经典话剧《茶馆》在华盛顿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落下帷幕,历时一个月的本年度美国乃至西半球最大的文化交流盛事画上了完美句号。此次文化节的成功,体现了中美两大文明的“和而不同”,为两国文化交流开启了新的篇章。
中国文化节—中美文化交流的新篇章(组图)
  10月27日晚,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话剧《茶馆》在美国华盛顿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首演获得成功,受到美国观众的热烈欢迎。新华社记者吕明响摄

  在过去一个月的时间里,来自中国的京剧、民乐、木偶戏、皮影戏、杂技等传统艺术精品,话剧、钢琴演奏、交响乐、现代舞、芭蕾舞、电影、现代打击乐、高科技烟花表演等现代艺术形式,以及雕塑展、摄影展、时装展、装饰艺术、老北京文化市场等文化展示活动,在披挂着“中国红”装饰的肯尼迪中心轮番上演,向美国观众全面展示了中国传统和现代的艺术精华,为他们带来一场规模空前的文化盛宴。
中国文化节—中美文化交流的新篇章(组图)
  10月11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来自中国云南的11位少数民族艺术家在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的千年舞台用音乐和舞蹈向数百名美国观众展现了中国彝族和佤族的风土人情。新华社记者吕明响摄

  此次文化节在美国引起极大轰动。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京剧《杨门女将》、皮影戏《关于中国的三个故事》和话剧《茶馆》等经典剧目的戏票,在1日文化节正式开始之前早就被抢购一空。所有演出,都是座无虚席。关于文化节的报道频繁出现在《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等美国主流媒体上。
中国文化节—中美文化交流的新篇章(组图)
  10月7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中国中央芭蕾舞团的演员们在演出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

  一系列数字可以说明此次文化盛事的非同寻常:中国文化部和美国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联合主办并精心准备3年之久,投资了数百万美元;文化节一共包括19个项目、34场演出和8项视觉艺术展;参演艺术团体13个,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和美国的演职人员900多名;有近40万名观众亲历在华盛顿举办的艺术展演活动,另有100多万美国观众通过电视转播和网络方式参与文化节。

  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美中文化交流的维亚康姆公司总裁雷石东说,美国人现在迫切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中国文化节”艺术总监、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副总裁阿莉西亚·亚当斯说,在文化节落幕之际,包括她在内的美方工作人员和观众都感觉意犹未尽,真的很希望中国艺术家们能再多演几场。

  中美两国对于文化节的高度重视和关注表明,通过文化交流拉近彼此间的距离,是两国领导人和两国人民的共识。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美国总统布什在分别致文化节的贺信中都认为,这次活动将有助于加深中美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促进中美两国的交流合作。

  中国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在文化节开幕式上说,此次活动实际上是中国人以艺术为载体,向世界敞开胸怀。中美两国携起手来不仅对两国,而且对世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美各界为“中国文化节”所做的努力,正是两国民心所向。

  在“中国文化节”期间,美国国会参议员范斯坦和国会众院美中工作小组共同主席柯克和拉森等众议员分别在参众两院提出两院共同决议案,对中国在文化艺术领域为人类所作的贡献表示赞赏,对中国文化部和美国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联合举办“中国文化节”表示支持。

  美国劳工部长赵小兰在观看文化节演出时说,美中两国民众共同筹备、共同参与文化节,这本身就体现了两种文化的融合,体现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34年前,美国乒乓球队首度访华,成为中美文化交流的新起点。而此次文化节的成功举办,更是揭开了两国文化交流的新篇章。1979年中美建交时最先签署的三个重要文件当中就包括《中美文化交流协定》。此后,中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经历了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过程,为增进两国和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与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美两国国情不同,历史文化差异很大,但正因如此,才互有需要,才更具互补性。此次文化节活动不仅是中国文化艺术面向美国人民的一次集中展示,更传递着中国人民对美国人民的美好愿望,反映出中国历来与他国交往时遵循的“和合思想”。此次中美双方共同举办的“中国文化节”在美国取得圆满成功再次表明,两国文化在许多方面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和而不同”,和谐共处,共同为人类文明作出新的贡献。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