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溪底缶”,承载潮汕文明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30日14:30 大华网-汕头特区晚报

  韩江不仅是养育汕头人的母亲河,而且还是一个神奇的聚宝盆。近二十年来,随着人们对韩江河沙的开挖,许多“宝贝”便随之浮出水面,这些宝贝便是澄海民间俗称的“溪底缶”。“溪底缶”也即是从韩江打捞起来的陶瓷,这些陶瓷造形各异、时代不同,流散于民间,也成为许多民间收藏爱好者手中的玩物。

  澄海地处韩江下游流域,收藏“溪底缶”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溪底缶”的收藏

成为近年来兴起的收藏热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记者近日到澄海民间采访,了解到这道独特风景线背后有趣的本土文化色彩。

  深巷小店专卖“韩江货”

  在澄城老城区一条小巷子里,记者找到了一个专门出售韩江溪底缶的人家。走进一座小小的老旧宅院的小门面,扑进眼帘的是大量堆满房间的溪底缶,主人陈泽豪今年有五十多岁,此刻正在幽暗的小店里闲坐待客。陈泽豪经营溪底缶至今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据他介绍,他原先是办企业的,改革开放后,潮安一带开挖河沙载至澄海的苏南、隆都、东里、上华等地出卖,韩江里埋藏的溪底缶随之陆续被打捞发现,这些“韩江货”价格便宜,大量散落民间。早期的古董商认为“韩江货”是大众性的东西,层次低,对“韩江货”买卖的生意并不看好,陈泽豪一来没有雄厚资金做贵重古董生意,二来又看好韩江货生意有可发展空间,于是他开始做起了韩江货生意。

  人称“一豪伯”的陈泽豪说,他从没到过沙场买过缶,都是别人拿到出水的韩江货到他家里贩给他,每次最多的有几十件,少的也有“十头八件”的。他说,过去韩江底发现的陶瓷较多,基本天天都有发现,现在越来越少了。记者在陈泽豪由自家老房子改成的小店里看到,他店里堆着大量沾满尘土的盘盘碗碗,这些在一般人眼中视为“破缶烂碗”的脏兮兮的东西堆得到处都是,但陈泽豪却把这些东西视为宝贝,拿起放下都是小心翼翼的。“一豪伯”骄傲地告诉记者,别说全市,就是全省也只有他一家做韩江货做得最专业,近二十年来也赚了一些。屋子里现存的共有二万件左右,经他手卖出去的韩江货远远不只这些。

  “溪底缶”曾热炒过“梧桐一叶”

  至于韩江货大体都有哪些年代的,陈泽豪说,唐代的较为稀少,也有宋至明代,清代民国的较多。他说,“做生意毕竟不是专家,有赚无输就是师父,古董行业各人有各人的经验,我做的是韩江货,城内老辈都对我竖大拇指,汕头古董街很多人都知道我的名字,少有不认识我的。”据了解,平时“一豪伯”卖掉的有陶器、也有瓷器,青花碗、高足杯、双鱼洗之类。“一豪伯”一件韩江货一般的都卖几十元,最贵的卖到近千元,同“一豪伯”买缶的顾客既有一些画家,也有一般的群众,有的从玩溪底缶开始,慢慢地提高档次进行陶瓷收藏。“一豪伯”说,三四年前汕头古玩界还一度热炒“梧桐一叶”,“梧桐一叶”便是画有梧桐叶图案的瓷器,有的上面还题有字,写着“梧桐一叶”、“梧桐叶”等等字样,当年热炒的“梧桐一叶”最贵时完整一件卖到210元,残破的不论大小件则为100元,现在的“梧桐一叶”则几十元就可以买到。

  澄海有数百人收藏韩江溪底缶

  记者在上华镇横陇村找到了在澄海民间溪底缶收藏界有一定名气的刘成彬。刘成彬今年四十出头,据他介绍,十多年来澄海民间收藏溪底缶就蔚为风气,许多人家里多多少少都藏有溪底缶,玩溪底缶小的只有十几岁,年长的也有七八十岁,尤其是行船工家里或多或少都有,澄海涉及收藏韩江溪底缶的起码有几百人。韩江的溪底缶于1995年至2000年间出土量较大,现在量较少了。今年初,他还曾于韩江边买到北宋产自潮州笔架山窑的麻姑献寿水注一尊。

  据了解,刘成彬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澄海人,年青时是韩江上的采砂工,他经常接触到采砂过程捞起的瓷器瓷片,他将人们眼中的“破烂”当作宝贝拿到家里,十多年累积至今竟有5000多件之多。刘成彬经常同一些同样热爱溪底缶收藏的朋友一起切磋交流心得,多年的钻研摸索,竟让只有小学文化的刘成彬也成了一名古陶瓷鉴赏的行家,藏品的增多更让其对潮汕的陶瓷工艺历史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据其介绍,韩江流域出土的瓷器多为唐宋时期潮州笔架山窑所产的,单纯韩江里的古陶瓷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的文物宝库。他说,即便是那些残瓦碎片,对于研究潮汕的陶瓷工艺历史来说是价值不菲的“宝贝”,这些陶瓷承载着潮汕地区的历史文化,是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多少年来,他不知回绝了多少人以高价向他收购藏品的要求,但在2003年1月26日,他却向澄海博物馆捐赠了一批历年来收藏的出土瓷器文物。

  “溪底缶”历史跨度大涉及窑口广

  刘成彬珍藏的数千件溪底缶塞满了家中每个角落,每面墙壁都让摆放着溪底缶的柜架占用了,琳琅满目的溪底缶造型各异,就像一个博物馆。刘成彬说,这些溪底缶几乎各个朝代都有,有商代晚期的陶钵、战国时期的麻姑碗、晋代的青釉尊、西汉的陶碗、隋唐时期的六耳碗以及五代、北宋、南宋、和元、明、清各个时期的陶瓷器皿。他介绍说,自韩江挖掘出来的古陶瓷大都是宋代潮州笔架山窑、竹竿山窑、程洋岗窑、饶平新丰九村窑、梅县水车窑和福建德化窑出产的瓷器。刘成彬家里虽说宝贝不少,但他较为珍视的是几件宋代雕花青瓷,有莲花碗、观音像等等。刘成彬说,韩江出土的陶瓷涉及窑口较广,远的还有龙泉系列、江西窑,福建、浙江都有。

  为何韩江有那么多的陶瓷出土,专门做韩江货生意的一豪伯的看法是,船只路过沉船或掉落,当然也有人丢弃,清弃东西也有一个可能,就是破四旧年代被倒入江中,他说,他收购来的大量年代较近的香炉应该便是被丢弃进江的。对于沉船的说法,一豪伯举例说,他小时候,东里河就曾经发现一艘大型的柚木船,这艘由柚木造的船只通过供销社联系广州的木器公司来收购,拆下的柚木装了十多车。搞收藏研究的刘成彬认为,从潮州出发经由韩江靠古凤岭古港装载货物出海的海上“丝绸之路”货物频繁往来也许便是韩江有大量溪底缶的原因之一。澄海收藏界也有人认为,韩江出土的溪底缶不仅有大量民用器物,溪底缶还涉及远古文化,因而溪底缶或许不只是沉船、人为丢弃那么简单,或可印证韩江流域有着历史悠久的远古文明。

  从单纯收藏玩赏转为专项研究

  据了解,澄海溪底缶的收藏经过十多个年头,民间的收藏者有不少已从单纯的收藏玩赏发展至专项研究,刘成彬便是其中的一个。刘成彬由“藏家”慢慢变成“专家”,他已发表了一些有关溪底缶的研究文章,最近还同一些专家和同行计划出版专著,对溪底缶进行较为系统的整理和研究。

  不管韩江大量出土溪底缶的原因何在,大量的溪底缶历史跨度较大已成民间藏界的共识,对于溪底缶,澄海的许多收藏者从原来看重其经济价值开始越来越注重其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有关溪底缶研究的氛围越来越浓,澄海至今已有一批相关的研究文章和论著结集,如由澄海区文博研究会编著的《潮洄头拾贝暨民间收藏集锦》等等。有人甚至认为,有关韩江出土的溪底缶说不定会成为一个专项的研究课题,从这个角度看,韩江不仅是拥有大量溪底缶的陶瓷“聚宝盆”,而且也是折射珍藏潮汕璀璨历史文明的文化宝库。

  本报记者邵建生报道

  地址:广东省汕头市金新路电话:编辑部8322700广告部 8312781发行部 8245040汕头经济特区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头经济特区报社电子报编辑部制作

  E_mail:sten@stnews.com.cn

  电话:0754--8633440传真:8910196邮编:515041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