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东胡林考古获重大突破 资料有助东亚古人类研究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31日11:12 中国新闻网

  本月28日,在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联合组成的东胡林考古队召开了“2005年东胡林遗址发掘成果专家座谈会”。记者从会上获悉,在斋堂镇的距今约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早期“东胡林”遗址,发掘出一座保存完整的古人类墓葬及大量的随葬品。这次发掘获重大突破,为东亚古人类及古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此次发掘的墓葬采取的埋葬方式是“屈肢葬”。何谓“屈肢葬”?出土文物又能揭示哪

些谜团?古人类生存环境究竟如何?记者带着诸多疑问采访了考古队成员及相关专家。

  屈肢葬遗骸在诉说什么?

  在忙碌的发掘现场,最令人关注的就是那具保存完整的东胡林人的骸骨,考古工作者正在小心翼翼地清理墓葬边的泥土。到现场考察的77岁高龄的著名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吕遵谔教授正在一边用特殊刷子清理骸骨上的泥土,一边给在场人员讲解分析。

  “你们看,这具古人类骸骨头朝东北方向,双手抱在胸前,腿卷屈在胸前,与婴儿在母亲子宫里的形状极为相似,这称为‘屈肢葬’。”吕老边刷边告诉记者,“这是上肢骨……这是下肢骨……这是髋骨……”

  当记者提出关于死因的问题时,吕老风趣地指着骸骨说:“你问我,我只能晚上打个电话问问他了,不过你要先告诉我他们那的电话号码哦。”现场一片笑声。

  在吕老的指点下,记者发现,这具骸骨虽然颅骨已经被压成几块,但牙齿、肢体保存完好,牙齿色泽白亮,磨损也不是太严重,胸腹处还有一串穿孔的螺壳项链,“这说明当时的人类已经具有很好的审美观念,懂得用简单工具制作饰物来打扮自己。”吕老说。

  他还告诉记者,考古界一般从牙齿的磨损情况来判断古人类当时的生活条件和年龄。从这具骸骨及相关出土文物来看,当时人类已经主要吃煮熟的兽肉和植物果实等食物,牙齿的磨损并不太厉害,生活条件有明显地改善,从牙齿来看,这具骸骨生前是个成年人。

  而从下颚骨和骨盆能分辨性别,其中骨盆最能说明问题。“这具骸骨的颅骨已经碎裂了,而由于是屈肢葬,骨盆现在还看不清楚,必须通过DNA分析来检测究竟是男性还是女性。”吕老说。

  吕遵谔认为,2003年和今年,这里出土的两具骸骨采用了不同的葬式,整个遗址都是考古界的珍宝。

  补齐北京人类发展链条

  “这次的发现填补了北京地区人类发展史的一段空白。”考古队领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赵朝洪教授兴奋地告诉记者,“我们在2003年发现的灰坑下又发现了编号为HD13的火塘,这一发现可以将东胡林人的生存时间再向前推进数百年,甚至一千年左右。”

  赵朝洪告诉记者,灰坑其实就是古代人类的垃圾坑,一般都是用来放吃剩的兽骨、鱼骨和其它垃圾的,而火塘是用来生火的地方。“你看,这块石头下就有燃烧过的灰烬。”赵朝洪捡起一块火塘内的石块说。

  据他介绍,自距今3万至2万年的山顶洞人之后,北京地区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缺少古人类发展的证据,东胡林遗址填补了这一空白,相关文物说明在距今1万1千年至9千年左右时期,北京地区有人类活动的痕迹,自距今数十万年的北京人到山顶洞人,再到东胡林人,形成了完整的人类发展链条,这对于古人类发展史及文化发展史的研究来说是有重大意义的。

  此次发现的东胡林人骸骨及文物距今大概在1万年左右,正是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重要阶段,也是地球历史从更新世末次冰期向冰后期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中地球温度回升,人类生活条件改善,活动频繁,是人类发展史研究的重要阶段。

  “此次的发现意义非常重大。”赵朝洪说,“为东胡林人的研究增添了新的重要依据,将为体质人类学、遗传学、古病理学等其它学科的研究提供重要资料。”

  小石斧昭示东胡林人智慧

  “在清理骸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墓葬中有一把磨光了的小石斧,这是清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发现。”赵朝洪告诉记者。

  他介绍说,东胡林人处在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阶段,2001年和2003年的发掘中,考古队发现了大量的打制石器,也有个别小型磨制石器和陶片。而这次在墓葬中发现的小石斧,磨制工艺有提高,制作精美,说明当时工艺水平已经有所进步,说明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已经出现磨制的小型石器,这对于研究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这次发掘工作中具有突破性进展的一个方面。

  至于为什么能在墓葬中发现这种小的工具,赵朝洪说:“由于骸骨的清理工作还未完成,不能将小石斧取出研究,必须等骸骨移送到北大考古文博学院作进一步的研究才能确定,现在还不好说这个古人类是正常死亡还是非正常死亡。”

  对于这把小石斧,东胡林考古队副领队、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研究员郁金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告诉记者:“在古人类的陪葬品中,很多都是与生前的生活习惯、个人爱好有关,这把石斧很有可能是这个古人生前最常用的工具,或者是他最喜欢用的工具,所以就拿来陪葬,这在很多古人类陪葬品的研究中都可以发现。”

  大量陶片等待复原

  在考古队的院子里,记者看到了很多大大小小塑料袋装的采集物,有整块的石器,也有植物根茎,整齐地堆放在院子的每个角落里。

  “这些都是通过浮选后分离出来的。”中科院科技考古系王涛博士说:“浮选”就是把采集物放在水里,利用浮力,轻的浮在水面,重的沉入水底,是一种简单的筛选。

  “这次发现了好几十片陶片,其中,从口到底的部分都有,所以可以复原成一个完整的陶器。”王涛高兴地说,“这太有意义了,以前发现的都是不完整的碎片,这次如果复原,将是重大发现。”长期以来,陶器一直是作为区分新旧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这次发现的陶器有的是素面无花纹,有的有纹饰,这将为研究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的起源和发展提供重要的资料。至于这件陶器到底是什么东西,王涛表示,仍需要在复原后才能确定究竟是古人类的什么工具,以及相关的用途。

  “希望建博物馆永久保存”

  考古队领队赵朝洪教授介绍:“现在,遗址发掘工作基本告一段落,下一步转入室内研究工作,争取在两三年内取得相关研究成果,再举行相关的国际研讨会论证。”

  谈到这块珍贵的遗址时,赵朝洪感慨万分地说:“这个地方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就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附近的‘马兰黄土’(地质学上表示一个阶段的标准土层)保存之完整在世界上都是很罕见的,每年都有很多地质学界、考古界的专家学者带着学生来考察学习,这里是北京地区地质系、考古系学生学习过程中必到的地方。是一块宝地啊!”

  赵朝洪说,多年来在门头沟区、斋堂镇政府的领导下,东胡林村村民对这块遗址做了精心保护。从2003年开始,国内的学者就已经开始行动,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其中包括:加强遗址保护力度,提高保护级别,争取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遗址上争取建立一个博物馆或陈列馆,将整个遗址永久保存,用以向群众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知识和爱国主义的教育。

  “发掘工作完成后,我们将进行遗址回填,用土再把遗址埋起来,防止雨水冲刷和人为破坏。”赵朝洪最后说,“一定要尽全力保护好这块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宝藏。”

  【来源:北京日报;作者:张慧军、刘可】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