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自主创新叫响“柳州创造”品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31日14:48 新华网

  新华网南宁10月31日电(记者刘伟、何丰伦、邓苏勇)两面针、柳工、五菱、金嗓子、花红……一个地级市拥有一个全国知名品牌已属不易,而我国老工业基地广西柳州市拥有一批这样的品牌。

  柳州品牌产品的打造,得益于当地持续不断的自主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柳州市走出了一条依托技术创新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路子,成为我国华南地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

  自主创新推动“柳州制造”向“柳州创造”转变

  改革开放前,广西桂林、南宁、柳州3座城市工业总产值分别是9亿元、10亿元、11亿元,前后相差仅一两个亿。改革开放后,柳州在全国声名鹊起,成为全国最早进入综合改革试点的城市,上世纪90年代初成为全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第一个实现工业产值突破百亿元的城市,也是华南地区仅次于广州的第二大工业城市。到去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的销售收入比在广西居于二、三、四位的南宁、桂林、梧州3市销售收入的总和还多。

  柳州异军突起的最重要因素是柳州人拥有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柳州市市长陈向群说:“柳州是我国一个老工业基地,国有工业企业所占比重很大。如果多年来不坚持自我发展,搞技术改造,走自主创新的路子,柳州也一定会像不少老工业城市那样渐渐衰落下去。柳州目前正依靠自主创新,推动‘柳州制造’向‘柳州创造’的转变。”

  汽车、机械、冶金是柳州的三大支柱产业,也是传统支柱产业。近几年,柳州依托自主创新,这三大产业不但没有衰败,反而日益做强。2004年柳州汽车产量首次突破30万辆,铁、钢、材综合生产能力突破450万吨,轮式装载机产销量世界第一。柳钢成为广西首家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工业企业,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柳工销售收入均突破50亿元。

  柳工集团被誉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排头兵”,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去年,柳工集团整机产销量双超1.6万台套,销售收入突破50亿元。“柳工所以没有被跨国公司挤垮,就是因为柳工有3到5个核心技术。”董事长王晓华说。

  跟着市场导向走的自主创新

  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一种经济和商业行为,如果光讲技术创新,不坚持市场化,技术创新就是一句空话。

  历史上柳州家电产业曾是当年中国同行业的一面旗帜,但最终“全军覆没”。改革开放初期,柳州的“双马”牌电扇由于重视技改投入,其产品质量在当年居同行业前列,生产企业由一个街道小厂跃升为全国销量仅次于上海华生电扇厂的厂家。后来本应发展起以冰箱、冰柜为龙头的家用电器产业,但由于缺乏持续的创新,最终不但失去了这一品牌,而且全行业从柳州退出。

  2004年3月以来,柳钢集团面对钢材行情突变,新产品需求量大大增加的市场态势,全力以赴抓好新产品的开发工作,开发多种钢板、角钢、拉斯盘条、螺纹钢筋、叉车槽钢等总计近两万吨,当年前11个月新产品产值就超过5亿元。今年以来,针对国内钢厂扩张规模产能释放及世界性矿石资源紧张、大宗原燃料采购价格持续上扬的现状,柳钢集团以“有限的资源创造最大的效益”为目标,充分利用技改工程建成投入运行的有利条件,对生产成本实行全过程动态监控,把成本层层落实到班组,促使全员参与理财,自觉开展降低成本活动,使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不断优化。1—8月,柳钢降低生产成本5.1亿元、采购成本1.45亿元、资金成本3177万元。

  柳州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拥有10个子公司,这家企业以市场为导向,成功开发出两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技改项目,使合成氨产品蒸汽消耗由原2.5吨/吨氨下降至0.65吨/吨氨,使每吨合成氨成本下降了150元,每年降低成本3000万元,目前整个合成氨生产技术水平在全国中型氮肥企业中名列前茅。

  自主创新既不能闭门造车,更不能单纯依赖进口技术

  陈向群说,自主创新不能闭门造车,应走出去借鉴国外同行业的先进技术,这样才能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站在同行业巨人的肩膀上研发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产品。

  柳工集团与德国公司合资的电子变速箱厂,全部采用德国技术,齿轮稳重,体积小,功率强,扭矩大,使用寿命高。由于国产变速箱不过几百个小时就漏油了,所以不得不把每台工程机几千元利润拱手相让给德国企业,一年就是几千万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个体企业国机公司进行的油喷嘴技术开发,经过连续几年的科研攻关,去年开始试产,权威鉴定的结果是产品很多指标比德国进口油喷嘴还要好。得到评估结果后,德国油喷嘴进口商立即宣布降价1/3,以确保自己的市场份额。

  创新型城市必须有一个全力扶持自主创新的政府。柳州市是广西第一个对县区和行业主管部门负责人实行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考核办法。多年来,柳州科技“三项经费”投入一直高居广西各地市之首。

  亟待应对的人才危机和中小企业的短腿现象

  众多接受记者采访的一线制造业人员呼吁:要真正实现从“制造力”向“创造力”的跃进,还有许多难题有待破解。

  传统工业技术人才并不缺乏,但高新技术人才依然大量空缺,这是柳州从“制造”向“创造”迈进的技术门槛。

  柳州市经委高新技术产业科科长刘俊认为,在人才资源丰富的国外,企业研发的技术或产品储备可以达到10—20年,但柳州市企业中研发和技术储备能力最强的也不过3—5年的技术储备,距离20年还有一定的差距,中小企业在技术开发中的力量就更加薄弱。

  长期以来,国有企业“独腿走路”,民营企业难以撑起“半壁江山”的发展怪现象,一直困扰着柳州市的经济发展。目前,柳州市共有私营企业5300多户,注册资金55亿元,但迄今为止未能摆脱民营企业发展的诸多难题。曾多次试图在高新区发展罐装保鲜菌技术的企业家廖凤军告诉记者:“谁都知道这种保鲜菌技术好,市场销路广阔,但我一没有房地产作抵押,二没有足够的物资,银行不敢承担风险。最后这项技术只能卖给新加坡的商人。”

  “柳州创造”推动产业集群带建设

  “前10年企业发展靠产品,后10年企业发展靠技术,未来10年企业发展靠制度。”这是柳州市不少经历改革开放风雨洗礼的企业家的肺腑之言。他们普遍认为,经过大浪淘沙式发展的柳州市汽车、冶金、机械制造产业,已具备了相当程度的技术基础,这种技术基础要真正实现突破,实现技术更新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管理制度方面有更大的进展。

  柳工集团所迈出的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历史性意义的转变。集团决策层认为,简单的“市场反馈”—“技术更新”—“产品提升”已经无法适应全球化时代的竞争要求,必须从今后10—20年的发展战略来考虑,把管理制度作为技术研发的前提。作为柳州两家被列为全国企业专利工作试点单位之一的柳工集团,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拥有世界先进的制造设备和技术,建立了强大的技术开发体系。据公司技术研发中心装载机室主任黄建兵介绍,公司共拥有有效专利67件,目前大部分专利技术都转化为生产力。

  “两面针是我国牙膏行业唯一以自己品牌上市的公司,也是与高露洁等跨国公司展开竞争的少数本土企业。据公司首席执行官岳江介绍,两面针是我国牙膏行业首家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企业,发展到今天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注重发明创新,公司目前拥有的专利总量已跃居国内牙膏同行第一位,累计获得专利28件,新产品产值率达到70%以上,成为业内研发周期最短、产品更新最快的企业之一。公司眼下正全力推动制定中药牙膏行业标准。

  目前柳州市企业技术创新框架体系已初步形成,技术创新能力大大增强。据市科技局局长蔡耀中介绍,全市已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4个,自治区级技术中心13个,行业技术中心1个,博士后工作站5个;22家技术中心有开发人员1750多人;欧维姆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柳江造纸厂、柳工、华力等企业都有自己的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共建合作伙伴;47户重点企业共建立技术开发机构53个,这些开发机构和技术中心除了为本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外,还为部分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