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文物景点介绍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31日18:16 人民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城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肇庆古城墙位于市区旧城区,周长2800米。据史料记载,肇庆始为土城墙,宋政和三年(1113年)将土城扩大,并筑为砖城。该城墙历史上虽然历尽沧桑也经过20多次修葺,

但城墙和城门位置未改。宋代始建的城墙至今仍然保存完整,为全国罕见。宋代的城墙开四门:东曰宋崇、西曰镇南、南曰端溪、北曰朝天。城门之上各有城门楼1座,四门之外有瓮城,城墙四角各有角楼1座,城外还有护城河。明成化五年(1469年),知府李璲增厚了部分城墙,并亲自题书四门石匾额,改东门曰庆云、西门曰景星、南门曰南薰、北门曰朝天。民国十三年至十五年(1924-1926年),城墙上的城门楼、角楼、雉堞、瓮城被全部拆毁,用以填塞城门和护城河以利交通,使城墙遭到极大的破坏。1987年至于1996年间,肇庆市人民政府为保护名城的标志性建筑,发展旅游事业,曾多次拨专款抢修北段城墙,本着"整旧如旧"、"恢复原貌"的修缮原则,恢复了"朝天门"、墩台和雉堞,并重建了披云楼,使肇庆古城墙得以重现,肇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得以再度辉煌。

  《宋城怀古》是“肇庆八景”之一。

  七星岩摩崖石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星岩摩崖石刻,位于肇庆市北郊七星岩风景区,为全国少有的庞大摩崖石刻群之一。七星岩的七座石山,就崖壁而言,其面积不足1。5平方公里,但其上却镌刻着上至唐朝下至现代的石刻题勒523则。它们分布密集、保存完整、文体齐全、字体纷繁、中外兼备,不仅是我国精美的石刻艺术品,而且也是研究我国唐朝以来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在七星岩摩崖石刻群中,年代最久远的要数李邕的《端州石室记》。该石刻整体高l.07米,宽0.79米,正文连同标题、落款共18行386字,落款日期是“开元十五年(727年)正月廿五日”。由于石刻中央偏左有一马蹄形印记,所以又称马蹄碑。马蹄形印记始见于宋初,至清朝末年,该石刻可见文字319字,如今清晰可见文字273字,连模糊但尚可辨认的31字在内,实存304字。继李邕之后,历代游览七星岩的文人雅士,都喜欢在七星岩的崖壁上写诗、题字、作画,以写景抒怀。在523则石刻题勒中,计有:唐朝的4则,宋朝的80则,元朝的13则,明朝的146则,清朝的117则,民国的10则,现代的109则,年代不祥的44则。这些石刻题勒绝大部分分布在石室岩、玉屏岩和阿坡岩,尤以石室岩最多,竟汇集了333则,占整个七星岩摩崖石刻的63.6%强。

  七星岩摩崖石刻,就文字种类看,以汉文字为主,也有藏文和西班牙文。汉文字的字体,有篆、隶、楷、行、草,巨者文余,小者半寸,不少书法名家的佳作都荟萃在一起,构成了南方独特的书法艺术宝库。唐朝李邕的楷书,宋朝郭祥正的行书,明朝吴桂芳、朱完的篆书,清朝洪颐煊的篆书,清朝黎简、陈恭尹的隶书,清朝耆英的草书等等,都是该宝库中赫赫有名的艺术珍品。

  七星岩摩崖石刻集诗词歌赋,游记史实、对联题咏与崖刻画于一炉,其中最大量的是诗词歌赋,仅石室岩内外就有206首之多,故又有“千年诗廊”之美誉。七星岩摩崖石刻,是我国南方保存数量最多、最集中,质量又最高的一处石刻群,记述了肇庆的地理环境、山河变迁、历史大事、宗教信仰、庙宇建筑、岩石水土及朝代更迭,因而广东省人民政府早在l962年就将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梅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梅庵为北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僧人智元所建。禅宗六祖惠能,生性好梅。每到一地都以插梅为记。梅庵就是纪念六祖曾在岗顶插梅而得名。

  今梅庵现存山门、大雄宝殿,祖师殿三部分。大雄宝殿保存了唐宋结合建筑特点,以斗拱设计称绝。古法罕见。梅庵的建筑,在我国古建筑的结构上,建筑艺术上和建筑技术史上,都有着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梅庵现为肇庆市博物馆。

  《梅庵香雪》是“肇庆八景”之一。

  德庆学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德庆学宫座落在广东省西江之滨的德庆县城。学宫者,顾名思义,乃学子上课之地也。在中国,未有现代之小学、中学、大学之前,学宫成了当地培育人才之重要场所。学宫,又称作孔庙,盖中国历史上曾“独尊儒术”,而儒家之创始人乃孔子。孔庙,无论规模大小,庙内都设有大成殿。殿内用以安放孔子塑像。

  在南中国众多的孔庙大成殿中,论建筑规模之大,结构之巧,气势之雄,应首推德庆学宫大成殿。这座大成殿始建于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至今已有九百多年历史。建后曾倒塌,元大德元年(1297年)重建,是广东省唯一现存的宋元两代砖木结构古建筑。

  德庆学宫原有建筑群占地3900多平方米,坐北向南,大成殿居正中,前有文明门、石栏、泮池,后有崇圣殿、尊经阁、明伦堂,还有东西两原殿。德庆学宫大成殿设计者,独辟蹊径,打破了传统厅堂那种“八柱撑空”的木梁架结构而采用“四柱不顶”的独特形式以满足建筑物防灾的要求。所谓“四柱不顶”就是:在殿梁架不砌上露明藻,左右次间各减了两根内檐柱,明间正中只竖四根不到顶的圆林金柱,柱顶上横架座斗枋,安放四朵类似溜金的斗拱,以承托着压槽枋和井口天花板,天花板上再立圆柱以支撑正梁;在山墙上和前后檐柱的柱头上。承托着下檐的重叠起来的斗拱。殿身的梁架则用大鹿结构法。

  这是古代建筑师为使厅堂免受雷击,采用消除电学上称为“跨步电压”危险的一种独特设计;那四根上不到顶的圆木柱,称作“雷公柱”。从外观艺术看,大成殿气势宏伟,殿面宽阔。加上用高台基、高柱础,前檐用花岗石柱,左、右、后三面围以高墙,使全殿采光良好,光线均匀,又可防洪、防蛀。

  大成殿外,正面通花门;重檐歇山墙;屋顶坡度缓,上有雕饰物,正中红日起,两边鲤翘首。两对雕龙各据一方,昂首天外。这些艺术造型,反映了兴建成孔庙的宗旨:“圣人之道,如日中天。鲤跃龙门,聿开文运。”

  德庆学宫大成殿,无论外部造型还是内部结构,都有很高的建筑艺术,是古代典型的岭南建筑,是不可多得的建筑佳品,因此受到我国古建筑学家的高度评价,认为这座大成殿是祖国科学文化的结晶,在当时处于世界建筑领先地位,被誉为"国之瑰宝"。

  悦城龙母祖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母祖庙座落在广东省德庆县悦城镇水口,是供奉龙母娘娘的庙宇。龙母姓温、秦时人。自小能预知祸福,且乐善好助,人称神女。传说一天,温氏在西江边濯洗时偶拾到一大卵,孵出五只小动物,能为温氏捕鱼。长大后五物竟变成头角峥嵘、身皆鳞甲的五条真龙。温氏让他们施云播雨,保境安民。人们便称温氏为龙母。后来龙母仙逝,五龙悲痛欲绝,化作五秀才,将龙母葬于北岸的珠山下。后人感于五龙的孝心,就此建庙,名曰"孝通庙",后改为“龙母祖庙”。

  龙母祖庙始建于秦汉,历代有封赐修葺。现存的龙母祖庙重建于清光绪晚年,为砖、木、石结构,建有石级码头、石牌坊、山门、香亭、正殿、两厩、妆楼、行宫、龙母坟。龙母祖庙最为值得称赞乃其精湛的建筑艺术,雕樑画栋,木雕、石雕、砖雕、灰塑堪称一绝,被誉为"古坛仅存"。其建筑系按低水区特点设计;柱基特高,墙四周砌以水磨青砖,盖以琉璃瓦,殿内外地面,全以花岗岩石板铺设。每逢水淹过后,庙内稍作清扫便干净如故。此乃龙母庙建筑之中的神奇。

  龙母祖庙,系集两广能工巧匠,运作七年才完成。它与广州家祠、佛山祖庙合称为岭南建筑三瑰宝。每年的农历五月初八"龙母诞"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海内外游客上香朝拜,烟火经年不衰,为百粤龙的子孙朝拜龙的母亲的圣地。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岩洞遗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封开县渔涝镇河儿口狮子岩,在洞口砂土灰色胶结堆积中,发现大量螺蚬壳、烧骨和距今1.2万年的“晚期智人”头颅骨化石及打制的石器。洞厅表层,发现华南巨莫、中国犀剑齿象等动物群化石,为新石器时代遗址。

  高要学宫(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城区正东路,始建于北宋崇宁初年。明洪武二年(1369年)重建。现存大成殿和西庑,占地约3000平方米。大成殿为重檐歇山顶,面阔进深各五间,面积700多平方米。殿宇高大庄严,雕梁画栋,结构复杂,是广东保存较好的明代学宫建筑艺术珍品。

  三元塔(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元塔位于德庆县城东南面的风景秀丽的白沙山上,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塔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

  原为州人祈求在各级科举考试上头名,榜中"三元"得名。塔塔平面八角、高53米,腔壁厚3米,为外九层内分十七层的阁式砖室塔。八穿壁绕平座结构。基础用红砂岩和花岗岩建造。檐梁、角柱、门帮颜色红白相间。须弥座各面刻有浮雕图案,转角处均雕饰神态各异的托塔力士。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塔的四面八方,都使人感到几何线条精确,匀称,组合图形华丽,内部结构严密,外部批荡十分讲究。三元塔以"永新不旧"的特色闻名于世。传说批荡塔身时,工匠按照"永新不旧"的严格要求,选用的材料不是一般的土砂灰浆,而是名贵的朱砂灰浆,先后用了九百九十九斤九两朱砂,因此外观历久仍新,光彩照人。著名书法家秦萼生为该塔新笔题联:"蘸笔豪书光日月,凭栏高唱定风波。

  荣睿碑亭(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荣睿碑亭,位于肇庆鼎湖山半山桥旁的平台上,是为纪念日本入唐留学僧荣睿大师而建的。荣壑碑亭包括荣睿碑和荣壑纪念亭两部分,掩映在一片古树浓荫之中。荣睿碑立于1963年3月,正面刻着“日本入唐留学僧荣睿大师纪念碑”14个大字,背面书有《荣睿大师赞》四言诗,均出自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之手。荣睿纪念亭始建于1979年夏,建成于1980年春,为钢筋混凝土仿古建筑,座向面东偏北37度,正对着荣睿的故乡——日本美浓(今歧阜县);纪念亭外形仿照唐朝扬州大明寺,造型古朴大方,亭顶两端鸱尾对峙,直脊饰以兽面,四角飞檐伸出龙头,灰瓦赭柱,藻井图案为日本国花——樱花,正面檐下挂一匾额,曰:荣睿碑亭。荣睿大师,日本奈良福兴寺僧,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入唐留学,唐天宝二年(743年)前往大明寺邀请鉴真大和尚渡日本弘法。唐天宝七年(748年),荣睿大师和鉴真大和尚作第五次东渡。但船至舟山海面,忽遇飓风,他们历尽艰辛才登陆崖县,经雷州、绕梧州,到达桂林。唐天宝九年(750),他们准备北上,于是乘船顺西江而下,然而船至端州时,荣睿大师积劳成疾,不幸圆寂于鼎湖山中。荣睿碑亭落成前,在碑亭斜对面还立一新碑,记述着荣睿大师对发展中日人民友谊和文化交流所作的贡献

  肇庆包公井(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代名臣包拯,在肇庆任端州知郡事3年,为官清廉,大办实事,造福端州。当时居民因长年饮用不洁净的水,瘟疫、疾病时有发生。包拯发动群众在城区开挖水井7口。居民感激包公,将这7口水井称为包公井。

  肇庆的水井到了清末民初已数不胜数,基本上所有街巷都有饮用水井。由于包公井年代久远,7口井在何处,却鲜为人知。据元末明初郡人董源《义井记》云:“相传郡城包公所凿之井有七:一在府治内。在府治西岳庙旁则第二井也。在县学前街南,俗称义井,则第三井也。其四是分司巷口。其五在广济仓右。其六在北门之左。其七在主帅堂前。”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广东新语》云:“包孝肃为端州守,尝穿七井。城以内五,城以外二,以象七星。其在西门外者,曰龙顶岗井,居民环抱,清源滑甘,为七井之最。”

  现保存至今,影响最大的水井有三。其一:府治内,即今丽谯楼背后第一民医院内(丽谯楼元末明初均为肇庆府衙所在地)。该井相传为包公锁妖井,有“包捉陆放马成湖”的传说,可惜解放初已填平了。其二:龙顶岗井(今称大井头),附近原有西岳庙一座。现该井水源充足,可以饮用。井呈圆筒形,以弧形花岗石砌井壁,井栏为石灰石,栏口内壁有近20条深深的绳痕。看来井壁是清代时重新砌筑的,而石灰石井栏则为原物。其三:在今米仓巷,即原包拯储粮备荒的丰济仓所在地(元代改名广济仓)。该井井栏早毁,井水无人饮用。

  蚬壳洲遗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鼎湖区龙一村,贝丘遗址有大量蚬壳堆积,出土有双肩石斧、石锛、骨器和夹沙陶、彩陶,葬式多为侧身屈肢葬。该处为新石器时代遗址。

  阅江楼(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阅江楼位于肇庆城区,始建于明代,占地面积8100平方米,历史上曾为鹄奔亭,南宋隆兴年间(1163—1164年)改建为纪念唐代高僧石头和尚陈希迁的石头庵,明宣德六年(1432年)扩建为崧台书院,嘉靖二十五(1546年),增建北楼以及东西两廊和号舍。崇祯十四年(1641年)命名为阅江楼。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肇庆成立党第一支武装部队-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团长由中共党员叶挺担任,团部设立在阅江楼。现为肇庆市博物馆和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纪念馆所在地,馆内设《端砚春秋》陈列和《铁军独立一雄团》陈列。

  《江楼浩气》是“肇庆八景”之一。

  泰新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泰新桥位于平凤镇平岗管理区新村。始建于明代,据《封川县志》载:明嘉靖十二年(1534年)邑人陈时用等募缘修建,长十余丈、阔一丈,上覆以亭。清嘉庆年间(1812年)重建。现桥屋梁底仍有重建时的题记:"大清嘉庆十六年岁次辛未十一月十七日王辰日癸卯时东西社众缘信等重建"。

  该桥为梁柱式廊桥。桥长10.89米,阔3.4米,桥上有桥屋(桥亭)涵盖全桥。桥屋面阔三间。歇山式屋顶,屋脊饰灰塑卷草吻,脊身看面灰塑浮雕卷草花纹。盖瓦方式为蝴蝶瓦。桥墩为方形短石柱,共4列16根,每列相对于桥屋的各缝梁架,柱顶有媚梁,梁上铺桥板。柱可以穿仿相连,各柱列中穿仿与媚梁之间置蜀柱承接。石柱脚以较平整河床石垫承,不施斧凿。梁架为抬梁式,结构为"八架椽屋前后乳袱四柱",乳袱外接挑梁承托檐擦出檐,柱头隐刻圆护斗直接承托擦子,次间梁架比明间梁架增高。以使屋檐形成缓和的曲线向两边生成。梁架间以驼峰斗拱承托,驼峰上刻如意纹,明间两侧驼峰上雕刻有"鱼跃

  1985年该桥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9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冬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封开县人民政府和平凤镇府、新村村民四方集资,依旧貌将该桥修耷一新。

  崇禧塔(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肇庆的崇禧、元魁、文明、巽峰四座明代古塔,耸立在美丽的西江两岸,为名城增辉添彩。郭沫若留下了“四塔擎天天宇稳,七星伴月月宫闲”的优美诗句。

  四塔之首的崇禧塔,始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以建塔聚气、人才辈出,又可镇住“祸龙”永固堤围,故塔名取“文运兴旺”、“鸿福无疆”之意。

  该塔为楼阁式砖木塔,塔高57.5米,塔身呈八角形,外观九层,布局严谨,比例匀称,是肇庆四塔中最雄伟的一座,每层八角塔檐均悬挂风铃,江风徐来,铃声四起,令人心旷神怡。赵朴初撰书的楹联“七星高北斗一塔耸南天”,镶嵌在入口处。登塔眺望,肇庆景物尽收眼底,是登高怀古颂今的好去处。

  《江堤塔影》是“肇庆八景”之一。

  端石砚老坑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老坑,又称水岩,清康熙后又曾皇岩,位于羚羊峡东端南岸紧西江处。因它开坑采石年代久远,历史较长,故称老坑;又因洞内长年累月为泉水浸渍,故称水岩。自唐代开采至今。石色紫蓝,其石品花纹为鱼脑冻、蕉叶白、青花、玫瑰紫、火捺及石眼等,为端溪各名坑之冠,是端砚贡品之主要用材。

  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丽谯楼(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丽谯楼原名御书楼,又称永明宫、红楼,座落在肇庆市城中路。

  宋徽宗赵佶曾为端王,端州是他的封地,继皇位后,升端州为府,御书“肇庆府”。为供奉御书,于宋重和元年(1118年),府衙前曾筑高台建楼,名御书楼。明天顺六年(1462年),郡守黄瑜重建,改称为丽谯楼。明末(1646年),桂王朱由榔抗清时在此登基,改作永明宫。建国初,因该楼红色,俗称红楼。丽谯楼曾陈列铜壶滴漏、乾宁铜钟、大藤鼓等报时器,以报时刻。楼后的府衙是古端州治所,宋名臣包拯曾于此任职三年,政绩卓著,以不持一砚归的清廉之风闻名于世。现在丽谯楼的台基拱道门上还有匾额“古端名郡”和对联“星岩朗曜光山海,砚渚清风播古今”。

  元魁塔(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元魁塔位于江滨东路东端,渡头村的东南侧。始建于明天启三年(1623年)。相传为渡头村梁挺芳、梁挺高兄弟同科中举,仕途畅通之时回乡所建,故名“元魁塔”。塔高23.1米,外观七层,内为九层,属楼阁式穿壁绕平座砖塔。造型自下而上每层高度按比例养活塔檐及平座逐渐收缩,呈上细下大之锥型,虽斜不倒,十分稳重,既有明代的建筑特色,又有宋代的建筑风格。

  清真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城区内,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1983年重建,寺由礼拜殿、经堂、两廊、浴室、停先阁等组成。

  翕庐(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翕庐(又称绿瓦桁),位于市城区正西路45号,占地面积1187平方米,建筑面积1884平方米。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富有气势,典雅堂皇。它在传统民居的形式和总体中式园林布局的基础上又巧妙融入西方建筑特色,体现了近代造型建筑工艺艺术,是我市著名和典型的中西合璧式民国建筑。

  白沙龙母庙(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沙龙母庙位于肇庆市西郊龟顶山之东,庙址面临西江北岸的白沙滩,故名白沙龙母庙,庙始建于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此庙历代有修葺,其建筑布局座北向南,以中轴线贯穿整个建筑群。从河滨广荫石牌坊进入,空地通道之旁,东有龙母亭,西有戏台,通首直达山门,内为朝厅,耳房设在两侧,再往前走,是大殿和龙母后殿,大殿两旁各有青云巷,东西配殿、庙舍,客厅位于巷的外侧。建筑的四周,是宽广深遂的庭院花园,其间古树苍葱挺拔,小鸟啼鸣,花香扑鼻,香烟袅绕,显得环境寂静清幽。

  肇庆城西清真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肇庆城西清真寺,俗称西寺,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76年),曾于嘉庆二年(1797年)和道光十一年(1831年)两次大规模修葺。

  该寺位于肇庆市端州区康乐中路,占地面积1693.9平方米,主体建筑为礼拜大殿,原面积434.8平方米,并附设有经堂、两廊、浴室(水房)、停先阁、阿訇宿舍、办公室等,总计建筑面积为584平方米。因年久失修,至80年代初,已成危房。1983年,在肇庆市伊斯兰教协会主任杨开枝阿訇的主持下,经广泛征求穆斯林群众的意见,将西寺拆掉,按阿拉伯建筑风格重建,大殿顶部是白色大尖塔圆顶,上配蓝色新月标志。于1984年对外开放。

  石垌古庙(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垌古庙位于七景岩东侧的仙女湖内,始建于初唐,乃敞天石洞。洞内石笋多似人形,其中一石笋下有一小洞,洞口光滑,人称此洞为“出米洞”。

  文昌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昌阁(又称文昌塔)位于怀集县城东1公里的绥江河北岸的下郭村。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天启元年(1621年)建成,约占地400多平方米。塔高25米,分五层,塔体为六角形,门上方写有“梯云”二字,每层窗口由下而上依次书“得禄”.“桂籍”.“参天”等字。每层檐下描有花纹图案,顶端铁杆上串有一瓷葫芦,六角均装有翘首,工艺精巧。该塔后分别于顺治十四年(1657年).康熙三十二月六年(1697年).同治四年(1865年).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民国十五年(1926年)作过修缮。塔前建有书院,称文昌书院。至解放后,书院及附属建筑物尽被拆废,只留下一座空腹孤塔。1991年3月重新进行修缮,1992年末修缮工程竣工并即投入重建书院工程,1994年末书院按原貌重建竣工,其门额"文昌书院"4字由中国书法研究会秘书长宁书纶题书,原广东省副省长王屏山也题有"文昌书院"4字。修复落成的文昌书院,塔身焕然一新,直指云天,书院雕梁画栋,整个建筑与绥江清流相映成趣。该塔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邓兆祥故居】

  邓兆祥故居在端州区厂排一街35号,为普通的砖木结构民居,占地面积91平方米,由两间住房和一小天井组成。

  【景福围纪念亭】

  景福围纪念亭位于市城区江滨中路北侧,东邻崇禧塔,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建。

  【石桥亭】

  石桥亭位于市区正西路北侧,民国二十年(1931年)修建。亭坐北向南,为砖木结构四角茶亭。

  【王泮生祠】

  原名御书楼,又称永明宫、红楼,座落在肇庆市城中路。宋徽宗赵佶曾为端王,端州是他的封地……

  【汉谋图书馆】

  汉谋图书馆位于城区宝月台中部北侧,前身为新加坡华侨陈祝龄于1917年捐建,名“祝龄楼”。

  【止戈亭】

  止戈亭位于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属砖木结构重檐攒尖顶式的八角亭。

  【旌表节孝牌坊】

  旌表节孝牌坊位于城区石咀街,坐北向南,建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牌坊用花岗岩石砌成……

  【清张之洞为采砚石以贡品事碑】

  此碑刻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碑高130厘米,宽83厘米,端砚石,楷石。

  肇庆历史胜迹

  李北海碑亭

  李北海碑亭,位于石室洞洞口左侧,内有唐代开元十五年著名文章家李邕碑刻,只剩下湖南的《岳麓碑》和《端州石室记》了,而后者是李邕唯一的正书碑。《端州石室记》的书法,不仅结构严谨、端庄、用笔圆滑方正、笔函清新、刚劲有力,而且内容具有唯物主义的进步倾向。他斥责了仙境的虚妄,歌颂了大自然山水的美景,在艺术上为后代留下了宝贵借鉴的地方。此碑在清初有380个字,清末仅剩319个字,如今清晰可辨仅存304个字了。为了保护此碑,民国二十七年由李磊夫捐建一护碑亭。一九六二年由政府拨款增建瓦顶,并予以维修,后又在碑前加建一水泥柱铁栏杆,避免人为损坏,但由于碑上有一马蹄旧痕,痕迹内有一小孔,游人常从铁栏栅处伸手掷硬币入小孔内,故马蹄痕迹越来越光滑,人们通常叫此碑为“马蹄碑”。

  肇庆包公祠

  肇庆包公祠位于肇庆城西,是为纪念宋代名臣包拯而建的。包公在肇庆任端州知郡事三年,为官清廉,大办实事、造福端州,离任肇庆时不持一砚归,其政绩显著,深受黎民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于是百姓就建立包公祠来纪念这位清官,甚至还将他神化了,希望得到他的神明庇佑,能够逢凶化吉。包公祠是一座仿宋建筑群,除牌坊、山门外,还有大殿,东、西配殿,钟楼,鼓楼、亭、廊、井等,占地面积11500平方米,与其他包公祠相比,其规模位于前列,也体现了岭南古建筑的特色和风格。

  披云楼

  披云楼位于端州区城北人民中路。始建成于北宋政和三年(公元1118年),楼高三层。当时作为了望台而建造的。它由披云楼和炮台两部分组成。因楼矗立在城墙西段最高处,云雾常绕,所以得名。

  今看到的披云楼是1989年重建的,楼高19.3米,其外形仿江西滕王阁、湖北黄鹤楼、山西飞云楼而设计的,内部结构系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的穿门式门拱三层建筑,楼顶为歇山式十字脊结构,占地面积为300平方米。

  登斯楼,望城内外,景致尽收眼底。现楼内设有两组蜡像。楼下一组系“包公出巡”;二楼塑有“南明永历帝在肇庆”,人物造形逼真,呼之欲出。顶楼展览有该楼楼史的图片和书画。

  鼎湖古寺(白云寺)

  白云寺原名龙兴寺,又叫鼎湖古寺。它屹立在苍松挺拔、丹桂飘香、古梅吐艳的鼎湖山西南部云溪山麓,为唐禅师六祖惠能高徒智常禅师所创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重建,清咸丰、光绪年间修葺。“文革”期间遭受较大的破坏,1979年重修,恢复原有鱼珠脊顶,琉璃瓦面。白云古寺二进五开间,虽不大,但它的设置与名山大刹相配,大雄宝殿庄严肃穆,供奉着释迦牟尼像,两边有十八罗汉、伽蓝殿、祖师殿、施主殿等。

  肇庆四塔

  耸立在西江肇庆城区河段两岸。北岸有祟禧塔、元魁塔,南岸有文明塔、巽峰塔,均建于明代,为楼阁式砖石风水塔。四塔形态各异,尤以祟禧塔最为壮观。

  崇禧塔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原肇庆府知府时升岭西副使的王泮相信风水先生的说法,认为西江水"滔滔而东,其气不聚,人才遂如晨星",若建塔聚气,可使人才辈出;又认为西江水患频繁,建塔可镇住"祸龙",永固堤围,于是有造塔之举。塔名取"文运兴旺"、"鸿福无疆"之意。崇禧塔保存了唐宋时期的塔型风格,又具有明代建筑特色。

  文明塔位于西江南岸镇塘岗上。建于明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因与北岸肇庆府学宫(即文庙)的文明门相对得名。

  巽峰塔位于西江南岸新兴江口东侧的乌榕岗上,又称乌榕塔。建于明天启年间(公元1642年--1647年)。"巽"为风,风生木。"巽峰"意为生生不息。

  元魁塔位于西江北岸之渡头村东侧河堤边。始建于明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相传为渡头村梁挺芳、梁挺高兄弟同科中举回乡所建。

  崇禧塔与元魁塔、文明塔、巽峰塔一起组成著名的肇庆明代四塔。郭沬若赋诗赞美:"四塔擎天天宇稳,七星伴月月宫闲"。"一江四塔"之景观极为罕见,闻名遐迩。

  玉皇殿

  位于七星岩内阆风岩之上,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殿内供奉玉皇大帝塑像。

  民国骑楼历史街区

  位于城区内,以骑楼历史街区为代表的民国时期中西合壁的楼房建筑随处可见。

  唐状元莫宣卿墓

  封开境内,古迹不少,其中最有名气者乃"唐状元莫宣卿墓"。状元墓座落在封开渔涝镇文德乡锣鼓岗上。墓门有大字石刻"甲第开南国",盛赞墓主才华出众,开南国才子高中状元之先河。如此评价,决非过誉之词,而是"有书为证"的,《双槐岁抄》有云:"吾广首魁天下自莫宣卿始。"也就是说,中国自唐氏开科取士之后,广东第一个状元是莫宣卿。莫宣卿,字仲节,于唐大和九年(835年)在封州(今封开县)渔涝文德乡出生,家境贫寒,有隐德。在其父影响、薰陶之下,莫宣卿幼年习庭训,聪敏好学,手不释卷,过目成诵。但很不幸,宣卿幼年之时便丧父,其母梁氏改嫁。不幸之大幸者,继父忠厚仁慈,对宣卿鼓励有加,要其排除世俗偏见,奋发读书。宣卿也不负继父之厚望,学业大有长进。七岁那年,莫宣卿因受嘲笑,愤然题诗言志:"英俊天下有,谁能佐圣君?我本南山凤,岂同凡鸟群!"诗一写出,围观者众,啧啧称奇,神童之名不胫而走。稍长,莫宣卿更是藻思泉涌,文不加点,一挥而就,十多岁文声大振,远近闻名。大中五年(851年),莫宣卿刚十七岁,他踌躇满志上京参加廷试。结果,力压群芳,鳌头独占,成为岭南第一个状元。

  砚洲包公楼

  北宋名臣包拯在肇庆任端州知军州事三年(1040-1042),政绩颇丰,甚得百姓赞誉。宋熙宁年间端州始建包公祠,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砚洲百姓在砚洲建了包公楼。

  跃龙庵(观音庙)

  位于鼎湖山西坑老龙潭之北,始建于宋代。

  庆云寺

  位于鼎湖山中部偏东的山谷中,座西面东,环境幽静,古木参天,具有浓重的东方建筑艺术特色,是广东四大名刹之一,也是广东自然环境最好的寺庙。庆云寺始建于明崇祯六年(1633年),地成七级,倚山势构筑五层殿宇,计有大小殿堂100多间,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规模宏大。

  庆云古刹,质朴而宽宏,庄严而典雅,雄伟而肃穆,以其独特的东方建筑艺术风格而闻名中外。寺内,文物古迹甚丰,如舍利子、千人镬、大铜钟、白茶花树、平南王大法座、《碛砂藏经》、百梅诗碑、梅花图碑刻,慈禧太后的"敕赐万寿庆云寺"牌匾等,都以其神奇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

  庆云寺已被列为中国142个重点对外开放寺庙之一。

  星湖水月宫

  位于石室岩南面,背靠嵩台。始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内供奉摩利支天及二天女大型铜像。

  古村落(汶塘古村)

  南丰、杨池、金林等古村落,遗存清代民居甚多。当地居民的方言粤语,保留了古汉语“浊塞音”的声母系统,是粤语各种层次方言中所特有的,是岭南悠久文化的见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