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历史文化资源调查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31日18:20 人民网

  一、肇庆市历史人文资源的现状

  (一)最有价值的历史人文资源肇厌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岭南名郡”,也是远古岭南文化的发祥地,素有“西江明珠”之称,其历史悠久,人文资源非常丰富。1994年1月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唐宋以来,魏元忠、李邕、包拯、冯拯等名人,到肇庆为官和传播中原文化;日本僧人荣睿来华留学圆寂于肇庆;六祖慧能在城区梅庵岗插梅,北宋建

成的梅庵古韵犹存;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第一站落脚肇庆六年,成为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南明永历帝在肇庆登基,使肇庆一度成为明末西南抗清斗争的中心;明清两代182年两广总督曾设于肇庆;辛亥革命以后,支持西南实力派岑春暄、梁启超在肇庆成立护国军务院,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以后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又以西江作为打垮两广军阀陆荣廷、沈鸿英、陈炯明的主要战场。北伐名将叶挺、国家领导人朱德、叶剑英、陈毅等涌现众多的重要历史名人,成为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许多的重要历史人物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最有价值的遗址和古墓葬有300多处,古建筑和历史纪念建筑290多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个,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个,县(市)文物保护单位103个。位于市区范围内的各类文物360多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梅庵、七星岩摩崖石刻、古城墙等3处;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阅江楼、崇禧塔、肇庆府学宫、端石老坑洞遗址、包公井、鼎湖区蚬壳洲遗址和荣睿纪念碑等7处;市级重点文物深护单位有元魁塔、白沙龙母庙、丽谯楼、飞萨、护龙祖庙、城东清真寺、城西清真寺、文昌阁、清风阁摩崖石刻、张之洞为开采端砚石事所立石碑、邓兆祥故居、景福围局纪念亭、石桥亭、王祥生祠、汉谋图书馆、止弋亭、清节流芳牌坊、旌表节孝牌坊等18处。

  (二)最具地方特色的历史人文资源

  l、肇庆古城墙建于宋皇佑年中(1053年)。址经过953年千凤风雨雨,但古城墙位置与周长始终未变。像肇庆古城这样主体和城周基本完整的宋代砖城墙,是广东仅有,全国少见的。

  史载广西壮族首领侬智高反宋,兵锋直逼端州,端州太守丁宝晨因无城墙防守,弃城逃跑,被朝廷撤职。狄青平定侬智高后(1053年),肇庆始筑土成墙。宋政和三年(1113)郡守郑敦义将土城扩大,筑为砖城,开四门:东日“宋崇”,西日“镇南”,,南日“端溪”,北日“朝天”。宋城建成之后,经历250多年,到明洪武元年(1368年)才作首次修葺。明成化元年(1465年)至清同治十一年的407年间,先后修葺了20次,其中成化十六年(1480年)知府李璲在披云楼护城濠的近濠处增建了楼下砖城堵,加大了部分城墙的厚度。并且刻了四门的石匾额,改东门为“庆云”,西门为“景星”,南门为“南薰”,北门仍为“朝天”。崇祯十四年(1641年)肇庆府总督张镜心主持,对古城作了更大规模的修葺,把城墙增高了3尺5寸,使城墙之高度增至2丈5尺5寸。同时,改建了四门的月城,增筑了城门马路。清代,城墙多次在战火中损毁。为加强城池的防卫,清顺治八年(1651年)总兵许尔显、知府张之璧在城上增建炮台6座、窝铺148间、水城炮台2所,拆除离城4尺以内的房屋,增置修葺楼堞。此后直至民国初年,城池保持完好。

  1915年,乙卯洪灾,城垣抵御了洪灾,使城内仍安然无恙。但城垣因此受到损害。1916年,肇阳罗镇守使李耀汉即拨款修葺城墙,浚治东门外的濠道。从1924年至1926年,将城墙上的城门楼、雉角楼、文昌阁、月城炮台,城墙除披云楼段外全部拆低了约7市尺,并填塞城门,修成斜坡以利交通。

  现古城墙周长2801.2米,高6至10米,城墙外围有28个突出的城垛,既保留有整段宋砖砌筑的城墙,同时也保留了元、明、清、民国时期砖砌的城墙,是历次维修的见证。解放后,人民政府依法保护和分期维修城墙,逐步整治周边环境,使其雄姿再现。它是历史文化名城肇庆最具标志性的建筑,1989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i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梅庵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城西的梅庵岗上,北枕山岗,南眺西江流水。庵内梅花园,每岁新春梅花压枝怒放,六祖井泉水甘洌,两株千年菩提树常绿如盖,环境幽雅宜人。梅庵供奉禅宗六祖慧能,为岭南名刹。相传六祖76岁那年返回故乡新兴,路经端州,在城西山岗上插梅为记,以示不忘。宋至道二年(996年),六祖的弟子智远和尚为纪念先师在岗上建庵,庵以梅为名,故取名梅庵。

  梅庵的土体建筑由山门、大雄宝殿、六祖殿、前后天井、前后两廊组成。附属建筑有庵前平台、六祖井,头门、寿龟池、陈列室、禅脉堂、高深莫测池、赏梅廊、常光亭、碑廊和梅园等。梅庵四周筑围墙保护,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

  梅庵距今已有1009年历史,以其独特的建筑艺术著称。其大雄宝殿为长江以南较早的木构建筑,为广东最古的木构建筑之一。平面五开间,三进深,面积169平方米。梁架结构,体现宋代建筑风格。斗拱为外转七铺作单抄三下昂,拱枋用串拱木贯穿紧固,结构和技巧别具一格,完整地保留了宋代木构架的形制和做法,而且具有浓郁的岭南特点,为广东现存宋代木构建筑的孤例,在全国亦属少有。前后檐柱“侧脚”,增加梁架的稳定性。檐柱和金柱均为梭形柱,亦是古制。斗拱与檐柱高之比为2:5,有北宋早期的特色。石柱础呈短圆柱状,收腹,下端阴雕简单纹饰,曲线优美,颇为古朴。

  梅庵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为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有“千年古庵,国之瑰宝’’的美誉。1962年公布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国务院公布梅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七星岩摩崖石刻位于肇庆市北郊七星岩风景区,为全国少有的庞大摩崖石刻之一。七星岩的七座石山,其面积不足l.5平方公里,但其上却镌刻着上至唐朝下至现代的石刻题勒523则。它们分布密集、保存完整、文体齐全、字体纷繁、中外兼备,不仅是我国精美的石刻艺术品,而且也是研究我国唐朝以来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在七星岩摩崖石刻群中,年代最久远的要数李邕的《端州石室记》。该石刻整体高l.07米,宽0.79米,正文连同标题、落款共18行386字,落款日期是“开元十五年(727年)正月廿五日”。由于石刻中央偏左有一马蹄形印记,所以又称马蹄碑。马蹄形印记始见于宋初,至清朝末年,该石刻可见文字319字,如今清晰可见文字273字,连模糊但尚可辨认的31字在内,实存304字。继李邕之后,历代游览七星岩的文人雅士,都喜欢在七星岩的崖壁上写诗、题字、作画,以写景抒怀。在523则石刻题勒中,计有:唐朝的4则,宋朝的80则,元朝的13则,明朝的146则,清朝的117则,民国的10则,现代的109则,年代不祥的44则。这些石刻题勒绝大部分分布在石室岩、玉屏岩和阿坡岩,尤以石室岩最多,竟汇集了333则,占整个七星岩摩崖石刻的63.6%强。

  七星岩摩崖石刻,就文字种类看,以汉文字为主,也有藏文和西班牙文。汉文字的字体,有篆、隶、楷、行、草,巨者文余,小者半寸,不少书法名家的佳作都荟萃在一起,构成了南方独特的书法艺术宝库。唐朝李邕的楷书,宋朝郭祥正的行书,明朝吴桂芳、朱完的篆书,清朝洪颐煊的篆书,清朝黎简、陈恭尹的隶书,清朝耆英的草书等等,都是该宝库中赫赫有名的艺术珍品。

  七星岩摩崖石刻集诗词歌赋,游记史实、对联题咏与崖刻画于一炉,其中最大量的是诗词歌赋,仅石室岩内外就有206首之多,故又有“千年诗廊”之美誉。七星岩摩崖石刻,是我国南方保存数量最多、最集中,质量又最高的一处石刻群,记述了肇庆的地理环境、山河变迁、历史大事宗教信仰、庙宇建筑、岩石水土及朝代更迭,因而广东省人民政府早在1962年将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国务院公布七星岩摩崖右刻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阅江楼位于肇庆城区,南临西江,始建于明代,占地面积8100平方米。历史上曾为鹄奔亭,南宋隆兴年间(1163—1164年)改建为纪念唐代高僧石头和尚陈希迁的石头庵,明宣德六年(1432年)扩建为崧台书院,嘉靖二十五(1546年),增建北楼以及东西两廊和号舍。崇祯十四年(1641年)命名为“阅江楼”。

  明末清初之际,该楼一度圮毁。顺治十四年(1657年)重建,十五年(1658年)秋建成,至此,阅江楼基本形成现有格局。康熙八年(1669年)、四十八年(1709年)及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曾先后进行修缮。抗战期间,该楼屡遭日机轰炸,后楼、西楼破坏尤为严重,1959年和1971年先后重修。

  阅江楼筑于高约8米的山岗上,坐北向南,为典型的广东四合院式古建筑。楼高2层,南楼高13.9米,北楼高12.9米,东、西两楼高均为12.5米,4座楼通过4座耳楼衔接连通。南北两楼为歇山顶,屋脊上均有鳌鱼宝珠,东西两楼为券篷顶。庭院面积248平方米,内植米兰,已有300余年数龄,并设水池、假山,清幽雅静。南门前置石阶,石阶宽阔。阶下置石狮1对。北楼地下大厅有清康熙时两广总督郭世隆所立的康熙御书碑5块(其中l块毁于日寇轰炸)。南楼檐下,悬挂两广总督劳崇光所书的“阅江楼”木匾和朱德元帅题写的“独立团团部旧址”匾额。

  阅江楼历为书院和文人墨客的吟咏之所,又曾为军事重地。南明永历帝,中法战争主战派彭玉麟、大革命时期的高要农民自卫军以及叶挺独立团等都曾在此指挥军事,训练队伍。现为肇庆市博物馆和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纪念馆所在地,馆内设《端砚春秋》陈列和《铁军独立一雄团》陈列。1962年被公布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2月8日,江泽民来到阅江楼,参观了《铁军独立一雄团》陈列后,欣然题词“北伐先锋,永垂青史”。

  5、崇禧塔:肇庆有祟禧塔、元魁塔、文明塔、巽峰塔四座明代古塔,耸立于西江两岸,南北各两座,相互呼应,成为西江流域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郭沫若同志在这里留下了“四塔擎天天宇稳”的诗句。在这四座塔中,数崇禧塔年代最早,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它屹立于塔脚路北侧的石顶岗上,巍峨壮观,气势非凡,堪称四塔之冠。

  崇禧塔为楼阁式穿壁绕平座砖木塔,塔高57.5米。基座高1.84米,周长46.5米,塔基八个角均有石雕“托塔力士”和“二龙戏珠”、“鲤跃龙门”、“双凤朝阳”、“麒麟献瑞”等浮雕图案。托塔力士群像造型生动,表情亦庄亦谐,姿势神态各异,刀法粗犷古朴。图案群雕则刀法细腻,线条洗炼,寓意吉祥。两部分粗细结合,浑然一体,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

  崇禧塔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九月,由岭西副使王泮兴建,万历十三年(1585年)四月竣工。因西江水“滔滔而东,其气不聚,人才遂如晨星”,若建塔聚气,可使人才辈出;又因西江水患频仍,建塔可镇住“祸龙”,永固堤围,于是有造塔之举。而塔名,则取“文运兴旺”、“鸿福无疆”之意。

  崇禧塔经历水淹、地震、战火,塔身无大变异。1960年维修,粉刷墙身,修葺塔内各层梯级通道。1983年再次全面复原修葺,并增建了外围山墙,由赵朴初撰书“崇禧塔”匾和“七星高北斗,一塔耸南天”的对联。

  崇禧塔承继了唐宋时期的塔型风格,又具有明代建筑特色。于1962年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崇禧塔周边范围内,有我市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古建筑仙花寺、王泮生祠和景福围局纪念亭。其中,仙花寺是被誉为“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于明万历九年(1581年)所建,是中国大陆第一空天主教堂,现已毁。王泮生祠始建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是当地民众为纪念肇庆知府王泮兴修水利、造福百姓而建的纪念建筑,该建筑前殿已毁,现存后殿。而景福围局纪念亭是纪念肇庆人民在1915年特大洪水中救灾修堤而修建,现基本完好。王泮生祠和景福围局纪念亭均已公布为肇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6、高要学官(文庙)始建于北宋崇宁初(1102年),明洪武二年(1369年)重建。现存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和西庑,另有碑记十多通,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文庙大成殿高大庄严,雕梁画栋,结构复杂,是广东保存较好的学宫建筑艺术珍品。1979年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7、包公井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肇庆市端州区龙顶岗西麓的三联巷,俗称大井头古井,为宋(1040—1042)包拯主持所挖,故名“包公井”。宋康定元年(1040),名臣包拯从扬州长县调来端州(现肇庆)任知州三年,勤政廉明,为百姓开凿水井,开渠筑池,修城墙堤围,兴建粮仓,设立崧台驿站,建星岩书院等,做了不少好事,深受端州百姓爱戴。包公井,历来为世人所关注,历史著作屡见记述。元末明初,郡人董源的《义井记》云:“相传郡城包公所凿之井有七:一在府治内;在府治西岳庙旁,则第二井也;在县学前街南,俗称‘义井’,则第三井也;其四是分司巷口;其五在广济仓右;其六在北门之左;其七在主帅党前。”据资料记载和实地考证,包公挖的七口井,现仅存第二井和第五井。第二井便是龙顶岗包公井,其水量大,水质好,“泉清滑甘”、“食无患害”、“端州之人感受其福”。龙顶岗包公井是现存最大,保存最好的包公井。井呈圆筒形,以弧形花岗岩石砌井壁,井深6.20米,井内径1.40米,井口直径0.75米。井栏为石灰岩石造,高0.35米,栏口布满道道深绳痕,绳痕最深6厘米,忠实的记录着近千年的历史沧桑和端州百姓“饮水不忘挖井人”的深深感激之情。

  8、端石老坑洞遗址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老坑洞于鼎湖区羚羊峡口,据《石隐砚谈》记载:“东坡云,端溪石,始出于唐武德元年(618年),因年代久远,故称老坑;因洞内长年泉水浸渍,故称水岩;因其砚石名贵,制砚上贡皇帝,故又称皇岩。”老坑是石工按天然石口开凿而成的,坑洞内原有飞鼠洞、东洞、正洞、洞仔、大西洞、水归洞等分洞穴,现存大西洞与水归洞。大西洞全长约125米,水归洞约100米。老坑砚石集端溪各名坑砚石的优点于一身,石质细腻,娇嫩,坚实、石品花纹丰富多彩,有冰纹,鱼脑冻、蕉叶白、青花、玫瑰紫、火捺、金线、银线及石眼等。古人赞美它“细润如玉”、“软嫩而不滑”、“叩之无声”、“贮水不耗,发墨而不损毫”。无愧为“砚中之至宝”。

  9、肇庆康乐中路古墓葬群:2004年11月康乐中路段道路改造工程在施工中发现了大型古墓葬群,我馆配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地段进行考古勘探,经调查、勘探,目前已清理挖掘出古墓葬9座,其中汉代土坑墓三座、东晋砖室墓一座、南朝墓砖室五座、宋代灰坑遗址和宋井三口,出土文物300多件(套)。经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初步鉴定,该古墓葬群具有非常重要价值,主要有四方面,一是从汉代到南朝五百年间墓群排列整然有序,说明该墓地是有专人守护,如此罕见的大型汉代土坑墓与南朝砖室墓同处一地,在广东地区尚属首例;二是亚字型汉土坑墓的发现在肇庆地区是尚属首次,其规模之大,形制之特别,在广东省内亦是少有,它对研究肇庆的历史、农业生产、风俗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三是这批南朝砖室墓其规模之大,以及型制、等级、规格之高,出土文物之精美和丰富,特别墓葬中建筑形制的发现,如斗拱、棂条窗、影壁墙、门闸、棱角牙砖等为肇庆首次发现,出土的铜器、瓷器、陶器、玛瑙等文物对研究肇庆的历史、文化、城建、风俗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四是康乐中路古墓群位于市内,在城市中心区内发现古墓群是十分罕见的。

  10、坪石岗东晋墓位于市郊黄岗镇大路田村北岭山南坡的坪石岗水利工地。2001年2月l7日在施工中发现。出土文物51件,大部分文物被民工拿走,经市公安、文博部门连夜追缴回重要文物35件;后经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派员清理墓室,又发现文物6件。出土文物有陶、瓷、铁、铜、金、银器,而且有罕见的海外舶来品玻璃器皿。文物中的陶城堡、水田耕作模型、青瓷盆、虎子、兽形器为我市城区首次发现,并有代表当时先进治铸铜器技术的铜鍪。该墓还有面印阳文和刻划阴文的“泰宁三年正月十五日文”、“泰宁三年太岁在乙酉五月壬申大吉昌”、“吉且阳宜侯王”、“广州苍梧广信侯也”等有绝对纪年和墓主身份铭文的墓砖。

  (三)最具有经济(旅游)开发价值的历史人文资源

  在市区28处历史人文资源中,最具有经济(旅游)开发价值的有阅江楼景区、崇禧塔景区、丽谯楼景区、梅庵景区,七星岩景区、端砚游览区以及古城墙、包公井、古墓群游览区。二、肇庆市历史人文资源的开发前景与规划

  (一)有较为完善的历史人文资源保护规划

  2000年以来,肇庆市在《文物保护法》、《城市规划法》等法律法规的指导下,从肇庆文化名城保护的实际出发,制定了《肇庆城市发展总体规划》、《肇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肇庆市七星岩景区总体规划》、《肇庆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肇庆鼎湖山景区总体规划》、《肇庆市端砚业发展纲要》、《“端砚文化之旅”规划实施分工(草案)》等,初步形成较为完善健全的保护历史人文资源的规划体系,为历史人文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法治依据。

  (二)已开发的历史文化资源现状和前景

  在市区28处文物景点中已开发并对外开放的有古城墙、梅庵、七星岩摩崖石刻、阅江楼、崇禧塔、丽谯楼、高要学宫、白沙龙母庙、元魁塔等9处。

  l、古城墙于1989年修缮后对外开放。1996年,市政府将城墙北侧东段保护范围内的房屋拆迁,建起宽大的绿化人行道和40米宽的大街,并对此段城墙进行了保护性维修,使古城墙初露雄姿。2003年,又对城墙北侧西段进行环境整治,延伸了宋城路,使城墙最为雄伟的北侧全部展现出来。与此同时,对城墙维修进行了专家论证,邀请清华大学古建专家制定了维修方案,已报国家文物局审批。在旧城改造和城市道路建设程中,对城墙周边地区坚持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2004年,在城墙西端附近的道路施工中发现了汉和南朝古墓群,当即展开考古发掘和保护,将在此建立馆舍,进行有效的保护、展示和研究。

  宋城内历史上曾有过端州府衙、两广总督府、端溪书院、校场、广济仓和商业街市等。按照我市名城保护规划和文化建设规划,对古城墙将分期进行整体恢复和保护。与此同时,对宋城内和周边地区,将加大整治力度,保护好并逐步恢复有关文物遗址。把这个区域建成以宋城为龙头,连接古墓群、城西清真寺、包工井等景点的古文化遗产游览区。

  2、梅庵于1981年对外开放,,2004年观众约20万人次。目前,我市规划把梅庵建成一处集纪念六祖、禅脉探秘、佛学研究、园林观赏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旅游景区,将会成为我市文化旅游的新亮点。

  3、七星岩摩崖石刻为七星岩风景区最重要的人文景观,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向广大游客开放,年接待观众100多万人次。随着景区硬件设施的日趋完善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将会有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4、阅江楼现为叶挺独立团团冲旧址纪念馆和市博物馆的所在地,1959年对外开放以采,一直是肇庆著名的文化旅游景点。近年来,政府加大对该景点的建设,投入资金全面修缮阅江楼。重建位于阅江楼西侧的崧台书院,举办《端砚春秋》陈列和《叶挺独立团史迹陈列》,展示肇庆独特的历史文化,现为肇庆的重要的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年接待观众10多万人次。目前我市正规划启动“红色旅游”,进一步完善旅游景点的环境设施,阅江楼将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5、崇禧塔于1984年对外开放,年观众3万人次。目前计划全面维修,暂停开放。按市的总体规划,该区将会建成有中西文化特色的浏览区。前景好,但该区为民居密集区,拆迁建设难度较大。

  6、丽谯楼是肇庆得名的见证地,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于1999年重建并对外开放。楼内有“南明永历皇帝在肇庆”、“历代驻肇官员简介”、“丽谯楼的由来”等陈列展览。目前市政府已着手研究丽谯楼广场的规划整治和修建停车场问题,发展前景较好,

  7、高要学宫(文庙)位于阅江楼西侧,现为高要市博物馆所在地,今后若按规划要求与阅江楼连片开发,前景可观。

  8、白沙龙母庙位于肇庆市西郊。始建于南宋咸淳年间。1984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正式对外开放。现在员工40多人,年接待游客15多万人次。白沙龙母庙历有修缮,上世纪中后期,由于历史等原因,祖庙大部分建筑被毁,只剩下龙母后殿,龙母古亭、广荫石牌坊,石狮等古迹。1995年,肇庆市委、市政府投入3700多万元对白沙龙母庙进行全面修复,在原址上遵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按照原来的式样,采用砖木结构,并以传统的木雕、石雕、砖雕、等民间工艺建造,使龙母庙保持了原来清代岭南建筑风格。龙母庙的开发经营方式较为灵活,营销网络日趋完善,游客逐年增加。

  9、元魁塔于1999年全面修葺后对外开放,该景点以保护为主。

  (三)正在开发的项目和进展状况。

  梅庵是我市人文资源保护和开发的重点内容。目前政府已把梅庵的建设列入文化名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投入资金充实梅庵内涵,制作《中国佛教禅宗六祖的故事陈列》,以实景和玻璃钢彩塑人物组合的形式,生动地展示六祖的传奇故事和他在中国文化发展史和思想史上的突出贡献。目前该项目正在实施中,拟今年11月前完成。

  肇庆市对历史人文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在于保护历史人文资源的文化内涵,展示历史人文资源的特色。根据肇庆历史人文的形成发展过程.和现状积淀情况,根据《中华人民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划定宋城、梅庵、阅江楼、七星岩、白沙龙母屈、四塔(崇禧塔、元魁塔、文明塔、巽峰塔)、鼎湖山庆云寺、鼎湖蚬壳洲以及端砚等9个历史文化保护区。目前,我市重点抓好梅庵、阅江楼、丽谯楼、崇禧塔等四个保护区和端砚保护区、七星岩风景区以及宋城墙、康乐古墓群保护区的保护开发规划工作。

  梅庵是纪念中国佛教禅宗六祖惠能的千年木构古建筑,始建于宋代,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景区面积12.4公顷,规划重点是对梅庵古建筑群修葺维护,对梅庵及其周围地段进行用地整体保护、整治、改造及开发。建设梅庵古迹核心区、梅庵公园游览区和梅庵旅游服务区等功能区,使之成为文化传播、禅宗争探秘、游览观赏和休闲游憩于一体的历史文化胜地。市规划部门已完成对该范围内的规划用地调查工作,调整了道路规划,将于近期拆除梅庵路东侧沿街的临时商业建筑改造为旅游商店、停车场等旅游服务用地。

  阅江楼保护区以铁军的摇篮——“红色旅游”景点阅江楼为:中心,南至西江、北至地区财政局宿舍以南、东至三圣官、西至天宁路,包括阅江楼、肇庆学宫、文昌阁、崧台书院以及周围保存完好、风貌独特的传统民居群和特色骑楼街,面积约为40.7公顷。规划整治阅江楼至肇庆学宫之间的区域,拆除破旧楼房,新建一座两层的仿古建筑“肇庆民族风俗陈列馆”,使之与崧台书院,阅江楼连成一体。整治改造阅江楼和崧台书院至江滨堤路的区域,建成阅江楼文化广场。对肇庆学宫、文昌阁实施维修保护,逐步拆除周边的破旧危房,恢复学宫建筑群。逐步建成传承肇庆历史文脉、弘扬肇庆优秀历史文化、宣扬叶挺独立团历史功绩的“红色旅游”基地,成为肇庆旧城区一处人文景观荟萃,内涵丰富的文化休闲场所。

  丽谯楼保护区是宋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中的核心区域。丽谯楼是肇庆府衙的前楼,是肇庆得名之处,宋代名臣包拯就曾在府衙居住和办公。按照我市名城保护规划和文化建设规划,将在近一两年内恢复府前广场(校场)。位于肇庆府衙原址范围内的市第一人民医院,市已有搬迁规划,正在论证和安排用地、筹措搬迁建设资金。搬迁后,将在考古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逐步科学地恢复肇庆府衙。

  崇禧塔保护区规划用地范围22400平方米,该范围内有被誉为“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的利玛窦所建的仙花寺遗址和王泮生祠、景福围局纪念亭三处文物古迹。我们计划整治崇禧塔周围的建筑,根据文物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分建设崇禧塔广场,保护修复利玛窦仙花寺、王泮生祠和景福围局纪念亭等历史建筑,展示肇庆作为西江走廊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特点,突出肇庆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重要地位。

  端砚文化资源的保护是肇庆市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端砚是中国文房四宝之首,产于肇庆,自唐代开始被列为贡品而名扬天下。端砚文化已经成为肇庆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文化品牌。2000年在肇庆市博物馆内建立端砚陈列馆,陈列展示端砚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概况展示端砚的开采、生产过程和展示端砚的独特艺术魅力。2001年10月成立了端砚业发展指导委员会,负责指导、协调有关职能部门,规范经营市场秩序,科学保护资源。划定了端砚历史文化保护范围:肇庆下黄岗沿江两岸的自然村、羚羊峡及峡内砚坑和清风阁摩崖石刻、望夫石、纤夫路、装公十九桥、堤庵等,面积约461.4公顷。近期计划按《2004—2006年肇庆市端砚业发展纲要》和《“端砚文化之旅”规划实施分工(草案)》,对端砚石名坑实施有效保护,大力挖掘和弘扬端砚文化。

  七星岩风景名胜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正进行科学整合和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丰富景区旅游文化内涵。计划在近期建成十大千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游览线路,整合十大自然景观、十大生态自然景观、十大生态榕景观、十大名人建筑足迹和十大建筑遗迹等有形文化遗产和传说、歌谣等无形文化遗产作为景区的形象品牌,把旅游文化做大做强,发展星湖风景名胜区旅游经济。我们把整个景区规划为:七星岩景区南区,核心区(中心区)和仙女湖湖光三大功能区,通过把景区的人文和自然景观的相映交融,展示景区千年文化的永恒魅力。

  古城墙及古墓葬群保护区。2004年11月在古城墙北侧施工的康乐中路道路改造工地中发现了汉至南朝大型古墓葬群,这是我市继上世纪70年代松山战国墓和2001年东晋墓发掘之后的又一次重要考古发现,从而引起了省内考古界的轰动。肇庆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明确指出:古墓葬是肇庆两千多年灿烂文化的珍贵的实物见证,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我们要保护好、利用好这一天赐的“宝藏”,向世人展示名城历史文化的辉煌。立即指示有关部门坚决贯彻执行《文物保护法》“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工作方针,对古墓葬展开抢救性挖掘。并迅速邀请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地段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清理,共勘探面积4000平方米,挖掘面积1000平方米,清理挖掘古墓葬九座,其中汉代土坑墓3座、东晋砖室墓1座、南朝砖室墓5座、宋代灰坑遗迹和宋代水井3口,出土文物300多件(套)。

  经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初步鉴定,该古墓葬群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形制之独特、出土文物之精美在广东省内罕见,对研究肇庆乃至否汪流域钓历史、文化、城建、风俗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由于该古墓群位于宋城墙北侧,周边有包公井、清真寺等文物古迹,所以肇庆市委、市政府把古墓葬的发掘、保护利用和古城墙的保护利用作为推进文化名市建设的一个机遇和名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大举措列入政府的工作内容。初步规划方案是在古城墙北面建设一座古墓博物馆,对古墓群实行原地原状保护。使这个区域成为保护、收集、研究、展示肇庆历史文化遗产和居民生存环境物证的文化遗产游览区、成为促进文化经济协调发展、提高公众素质的重要阵地和成为富有地域特色的旅游休闲场所。

  肇庆在保护历史人文资源的同时,规划把历史人文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紧密结合,让文化与旅游联姻,整合文化旅游资源,规划推出古城踪迹主题游览区、梅庵禅园主题游览区、端砚主题游览区、包公遗迹主题游览区等旅游线路,向国内外游客展现肇庆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风采。并积极倡导和推动名城间的交流合作,与历史文化名城开封、合肥联手策划启动以包公文化为主题的跨省际旅游专线,为宣传肇庆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促进名城的繁荣发展作出努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