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河北:“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遭遇尴尬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1日14:16 新华网

  河北:农村定向大学生,不用还不让走

  在全国率先实施的“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正遭遇尴尬,

  这种农村人才培养模式引发争论

  新华网石家庄10月31日电(记者张涛)在全国率先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河北农业大学,7月1日向农村输送第一批201名定向毕业生。近4个月过去了,记者近日采访上百名毕业生了解到,大部分毕业生回村后“水土不服”难以发挥专长,有的无所事事、内心彷徨,有的不得不外出打工。首届毕业生面临的尴尬引发议论:“定向人才”为何难定向?

  农村人才贫乏,定向培养却“水土不服”

  早在2000年,河北农大就提出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其目的是利用学校的学科、技术等优势,为广大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人才。

  2003年9月,河北农大迎来首届201名农民大学生,分别就读园艺、城镇建设、动物养殖等7个专业。学校专门成立农村发展学院,根据生源地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需求设置相应课程,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定向培养的人才将为农村“解渴”。随后继续扩大招生规模,2004年和2005年分别招收304人和1300人。

  首届毕业生回农村发展准备得如何?河北农大农村发展学院曾在学生毕业前的调查摸底显示,201名学生中,村干部和致富户不足10%,这部分毕业生基本从事“老本行”,另有20%多的人可通过家长关系或个人能力在当地或外地找工作,至少60%的毕业生当时存在“城市工作不许找,回村没活儿干”的困惑。

  回到农村的毕业生经过近4个月的磨炼,是否在农村找到合适的位置?

  磁县东王女村的庞晓芳学城镇建设专业,回村后一直在家里闲着,等待安置。她说,两年前听见村里大喇叭广播鼓励报考,还以为回来能安排个事儿,学了两年,生活费花了1万多元,现在啥都干不了。前几天组织他们入学的县农业局开会重申5年内不许离开本县到外地就业,并鼓励他们开农资门市,说可以给点优惠政策。但开这样一个门市需要几万元,县里又不管贷款,县里13个毕业生大部分都在等待、观望。

  记者近日一共随机采访了100余人,有70多个尚没有按照协议在当地找到跟专业有关的活儿干,其中50多人已到外地打工。

  “年少派”回村创业难,有职业背景者进入状态快

  是什么让众多“量身定做”的人才如此茫然?记者查看学生花名册发现,90%的学生入学时年龄在17岁至20岁之间,一般为应届高中毕业或毕业一两年的待业青年,毫无职业背景。

  一些毕业生说,经过两年在城市的求学经历,多多少少有些“城市化”,自己还年轻,在村里也没有成家,很多人原本就没想回村。加上当地政府部门对他们疏于管理,即便有的毕业生暂时回村,如长时间找不到固定的活儿干,也不会一直待下去。所幸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毕业生回村后“水土不服”,一些入学前原本就是“乡土人才”的人带着问题上大学,回村后很快进入状态。

  城镇建设专业的赵振宾,今年37岁,上学前担任安新县王岳村党支部书记,这次学习负有公派任务。他告诉记者,当前农村建设缺少规划,农民建房既不经济、实用,又浪费土地,自己是带着问题上学的,当时一边学习还要一边抽空回村处理村务。毕业后自然还干自己的“老本行”,现在来看,所学专业知识对开展工作很有帮助,在当前开展文明生态村建设中,他邀请河北农大的教授帮助他为本村搞规划、美化,周围的村都来取经。

  来自馆陶县农村的姚善乐上学前就办起了养殖场,因没有技术,收入受影响。他说,上学期间认真学习养殖技术,心里有了底,牲畜生病他再也不发慌了,最近他扩大了养殖规模。

  据了解,类似赵振宾、姚善乐这样的“能人型”毕业生比例不足10%。负责向河北农大输送了103名学生的邯郸市农业局科教处副处长秦玉祥说,也想按照当初设想,多输送一些村干部、科技致富能手之类的人,毕业后能立即派上用场。但一方面,学校按考生成绩择优录取,这些有职业背景的人往往年龄大、文化基础差,在入学考试中难免被高中刚毕业的年轻人挤下来;另一方面,他们都有自己的事业,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负担重,没有精力脱产学习2年,报名者很少。

  学校承担了“产品”的生产阶段任务,但“售后服务”更重要

  对于这批毕业生回村就业问题,学校和学生所在地政府部门都表示出无奈。

  河北农大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张春雨说:“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是一项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人才、智力支援的系统工程,学校承担了“产品”的生产阶段任务,但“售后服务”更重要。

  河北农大一些教师认为,这项工作还没有切实引起各地党委、政府领导层足够重视。他们建议,地方应该用政策调动毕业生带领群众致富的积极性,比如让毕业生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给予小额低息短期贷款,由各地组织部门进行业绩考核、跟踪管理等。对于其中表现较好、业绩突出的在服务期满后给予报考公务员的资格,提拔到乡镇领导的岗位或从事科技推广工作。

  “当前众多统招大学毕业生尚难就业,政府难以为这些农民大学生‘开小灶’。”怀来县委常委、农工部部长姜海奎等基层干部认为,培养农村人才关键是留得住、用得上,急需“人才成品”而不是“半成品”,否则基层没有那么大的精力和资金重新塑造。

  如何让更多有职业背景的人进入到“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中来?广平县难庄村养鸡大户刘可正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说,“工程”第一届招生时,他也动过心,但当时养鸡行情正好,他舍不得丢下自己这摊事,只能放弃。如果一边上学一边干事就好了,他准保报名。

  “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搞脱产学历教育的培养方式引发争论。一些基层干部认为,与培养知识型“童子军”相比,让一些有职业背景的农村人才接受在岗再教育更符合农村实际,有利于培养“人才成品”。去年,教育部在全国推行“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经验,有的地方照搬河北农大经验搞脱产学历教育,而更多的地方则利用中央电大、各省电大的设备、师资搞半脱产学历教育,吸引了大批有经验的科技示范户。而河北农大校方的意见则是,搞半脱产学历教育好是好,就是学习不系统,很难保证教学质量。(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