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主流舆论如此“棒杀”经济学家令人忧!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1日21:11 人民网

  11月1日,北京《中华工商时报》刊出记者文章,质疑经济学家缘何集体失语。文章说,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发表“中国合格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的观点后,引起媒体强烈关注,多为对中国经济学家的水准和道德等方面的指责。而面对批评,经济学家集体沉默。

  该文作者的意思,或许是希望被批评者能够作出反应,加入到讨论中来。但我个人认为,经济学家们的沉默多少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一轮针对这个群体火力很猛的批评,基

点有欠公允。评判经济学家的价值多从道德角度出发,显然没有触及本质。主流舆论从仇富走到仇视经济学家,多少让人感到有些担忧。

  中国经济学家究竟是怎样一个群体?其合格率真是如此之低?

  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发展、活跃阶段,正是中国实行经济体制变革的阶段。特定的历史阶段成就了一批学者,使他们脱颖而出,甚至成为明星式的人物,他们不仅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颇有所成,同时活跃在各种社会场合。不能否认,一些学者为名利诱惑,所言所行让人失望,但我们必须看到,更多的经济学者依然是甘于寂寞,埋头研究的学人。如果批评者不加区别,对整个经济学家群体一棍子打杀,这是不公平的,也是不负责任的。

  中国经济学家的合格率如何来评判,这是值得思考的本质问题。有论者指出,一些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很多,在国际主流学术刊物上却根本看不到身影——这样的批评是有道理的,但是对于中国经济学家的水准评判,恐怕还不能如此简单,必须放到历史的背景中考量。

  从理论经济学的研究来看,中国学者的整体水平与国际前沿水平确实还有较大差距,这有学者个人的因素,更有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但我们不能忽略的是,一批优秀的学人在将经济学理论与中国的发展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做出了功不可没的成绩。不少学者参与了发展和改革的重大政策制订,大大推动了中国的市场化步伐。记得今年春天,薛暮桥、马洪、刘国光、吴敬琏等四人获首届中国经济学奖杰出贡献奖的时候,舆论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如果说半年之后,他们竟连合格的学者都算不上了,岂不荒唐?

  除了在理论经济学研究和政策研究方面的贡献,中国经济学家们为普及现代经济学知识所做的努力也是不能忽视的。在某种意义上,国民市场观念和经济民主素养的培育和普及,同制度层面的变革一样具有深刻价值。而这样一些普及工作注定是默默无闻的。许多人只看到了明星学者在台前的风光,却没看到他们苦守书斋时候的寂寞。

  经济学家们当然是可以批评的,但是须将学术的争论与泛道德的指责区分开来。如果商学勾结,触犯法律,自有法律去处理;如果学者惟利是图,捆绑在利益战车上,影响公共政策,也可以具体批判。然而舆论不能够见树不见森林,以一种敌意的态度指责一个群体。正如仇富的舆论是在开倒车一样,仇视经济学家群体的舆论一样是失范的,是必须警惕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