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也说“张保庆被免职,为何舆论大哗”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1日21:17 人民网

  国务院最近任免国家工作人员的消息中有“免去张保庆的教育部副部长职务,任命李卫红(女)为教育部副部长。”新华社这则不足200字的电文甫一出现,就引起“舆论大哗”。大家纷纷猜测这位“性格部长”是否是因为在职期间的一系列“真话”而被“免职”,并为此而愤愤不平。公众不愿意看到也不能接受能够讲真话的领导干部被“免职”。于是,公众的不满情绪爆发了,并不约而同的把他的离任跟说了真话、直言时弊联系了起来,以为这是有些人在剪除异己,是打击报复。但也有人认为,公众的猜测和义愤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像

张保庆这样敢直言的干部太少了,但公众眼中的好领导是否就不应该被“免职”?换一种说法就是,好领导是否就应该“终身制”?当然不应该。

  因为是个好领导,是个敢于直言的部长,就要实行“终身制”,显然是不可能的。本文不争论这个问题。其实,即使“大哗”的读者,也没人主张对张保庆实行“终身制”。故意把这件事和“终身制“扯到一起,显然是想转移公众注意力。有将水搅浑的嫌疑,我们不能上这个当。

  人们互相交流信息,可以用语言,也可以用文字。除此以外,其实还有很多微妙的方式,比如“肢体语言”。“肢体语言”是世界通用的,人类都可以从中领悟出所需要的信息。而“从无字处读书”,则带有相当的“中国特色”。一篇文章,一条消息,人们光从字面上是看不出异样的,必须从文字以外的细微之处仔细体察,才能“读懂”其“未尽之意”。比如某文章、某消息发表的时机。早不发表晚不发表,偏偏这个时候发表,似乎有意,似乎无意,到底有意还是无意,您就慢慢思量罢。

  张保庆不是不应该被“免职”。而是被“免职”的时机。不管是不是正常退休,在当前这个敏感的时期内,公开将其“被免职”的消息公之于众,“主管部门”无论怎样解释,也挡不住人们的怀疑和推测。在中国,人事任免从来都会牵动许多敏感的神经,以“主管部门”的官场经验,他们必然可以预见到,选择这样一个敏感的时机、选择张保庆这样一个敏感的人物,公开宣布将他“免职”,将会造成一些什么样的“效果”。

  据报道,2005年里,民生议题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其中教育、环保、安全、对外贸易、医疗卫生等话题像火山一样集中爆发,矛盾日益凸显。这时候出现了过去多年来从未有过的现象:一群政府部长或副部长们以个性十足的方式,不约而同地集体出场,频密地被媒体聚焦于公众面前,并以非常个性化的发言成为老百姓日常的谈资。部长们的一举一动,不仅彰显着自身的魅力,也深刻影响着他们各自主管领域的现状和未来。这些个性部长们的共同特征是:充满正义、思维敏捷、疾恶如仇。媒体评论道:不管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部长们的个性言行,已然成为中国政坛2005年的一道新风景。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毅中、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商务部部长薄熙来,是其中影响较大者。于是有人担心这些“个性官员”的前途,担心他们的官运。毕竟,这与传统的“官场文化”太不和拍了。所以,我认为公众有理由为张保庆被免职而“大哗”。假如只是“正常退休”,有必要公开发表吗?即使“按规定”应该见报,也不必急在这一会儿吧?作为百姓一员,我们无权判定对张保庆“免职”是应该还是不应该,但我们有权希望在这样一个敏感的时机公开宣布对张保庆“免职”,不是对公众希望“讲真话”泼一盆凉水!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