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黄梅戏圆了他“民族歌剧”梦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2日03:46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每当人们说起黄梅戏,很自然就会想到“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许多人都是看了《天仙配》,才认识黄梅戏的。剧中那旋律优美、极富民歌色彩的唱段,流传至今,久唱不衰。这些好听易学、脍炙人口的动人唱段,就是戏曲音乐家时白林半个世纪前与老艺人王文治共同编创的。从那时起,时白林的名字就与黄梅戏紧紧联在一起,他和王文治、方绍墀、潘汉明等一批才华横溢的文艺工作者通力合作,推陈出新,对来自田间陌上的黄梅小调进行全面变革,使黄梅戏从“三打七唱”的民间小戏一跃而变为深受全国观众喜爱的大剧种。很多

年以后,时白林在《我的音乐之路》一文中深情地写道:黄梅戏和中国的其他剧种、曲种以及民族、民间音乐哺育了我,黄梅戏成全了我的“民族歌剧”之梦。

  对音乐的爱与生俱来

  1927年,时白林出生在安徽蒙城一户贫穷的农民家中。幼年时白林对音乐就有天然的兴趣,甚至邻家弹棉花的声音也能让他入迷。故乡小涧集文艺演出丰富,经常有坠子、洋琴、大鼓、大铙、小铙子等曲艺不定期的演出,戏曲则有花鼓、泗州戏和梆子戏。集上每有这类演出,他就会非常兴奋地赶去听、看,并对乐器的演奏十分着迷。民间艺术的熏陶,培育了音乐童心,梆子、泗州戏、民间曲剧等多种富有地方特色的小曲小调,在他的口中流利地淌出,唱得乡亲们直竖大拇指。

  1951年,时白林去上海音乐学院深造,师从黎英海、陈铭志、邓尔敬教授学习作曲。在上海音乐学院院长、音乐大师贺绿汀的教导与影响下,他最终确立了学习研究安徽戏曲音乐并为之奋斗终生的理想。

  让黄梅戏走向世界

  1955年,上海电影局决定把黄梅戏优秀传统剧目《天仙配》搬上银幕,由时白林和王文治担任作曲,葛炎任音乐顾问。他们打破陈规,对原有唱腔大胆改革,首次将歌剧的男女声二重唱应用于黄梅戏。根据电影艺术的特点,尝试取消了戏曲音乐伴奏必不可少的板鼓。开头提到的七仙女与董永的一段《满工对唱》,就是把西洋的二重唱形式与传统黄梅戏紧密结合,融会贯通创作出来的风靡海内外的一段唱腔。

  《天仙配》1956年在全国放映,不仅国内反映空前强烈,而且当年就先后参加法国、意大利、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英国、埃及等国的国际电影节展映。黄梅戏漂洋过海走向了世界!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天仙配选曲》,1957年的印数就达到了65万册,一时间黄梅戏唱红了大江南北。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时白林音乐创作思维最活跃,精品佳作不断涌现的时期。继《春香传》、《天仙配》之后,他又为黄梅戏《桃花扇》、《谢瑶环》等29部大小古装戏谱曲;为《王金凤》、《党的女儿》、《江姐》等33部大小现代戏谱曲(以上均含部分合作)。此外还有电影《女驸马》、《牛郎织女》等等。在戏曲音乐的探索革新上,从民乐到交响乐,再到电影音乐,时白林可谓呕心沥血。

  满目青山夕照明

  满目青山夕照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让时白林迎来了他创作上的第二个黄金时期:从1977年的《严凤英与黄梅戏》到2003年的《传统与创新都是人民需要的》,共发表论文50余篇。执笔编著了《黄梅戏音乐概论》、《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安徽卷》等10余本专集。他还为电影《孟姜女》、《生死擂》等作曲并部分指挥。谈起几十年创作的作品,时白林表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是《天仙配》和《女驸马》,但花时间最多,作曲技法最难的则是《孟姜女》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尤其是《孟姜女》的问世,标志着时白林在作曲技法上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2004年10月,77岁高龄的时白林又开始为黄梅戏《雷雨》作曲,向新的创作高度发起冲击。目前,该剧已经杀青,即将在11月15日举办的第八届中国艺术节上亮相,到时带给观众的一定是前所未有的审美体验和惊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