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珍贵的“样本”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2日04:58 中国青年报

  对大学生休学支农“支持”与“反对”的争执,伴随着第一个斗胆走向乡野的学生的脚步声,就已产生,且不绝于耳。

  抛开争执的是非曲直,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休学支农”到目前为止也只是个别现象,今后也不可能演变成某种令人担忧的“集体行动”,尽管从“三农”的大概念来看,休学支农的大学生人数远不是一两个。正是在这一基点上,我们可以对谢勇模与东北

农村不到一年的亲密接触进行仔细审视,从中感受扑面而来的活生生的现实,其中有农民的朴素举止,有大学生的切身体验,有学校、家庭、社会各界的评价与反响,可谓色彩斑斓,视角广泛,内容丰富……也正因此,我们无法否认样本本身“滴水见阳光、一叶知天下”的宝贵价值。

  “样本”的内容要么又一次印证着我们的旧知,强化着共识,要么通过提供新的问题,让我们深思———

  文化知识极度贫乏的农村,需要大学生的到来,哪怕这些大学生不谙农事,只能帮助起草一些文本,或者带着他们学学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碰的经典读本。

  大学生到农村还做不了什么事,与他们进村前美丽淳朴的愿景差距甚远。

  即使从农村来的大学生,对农村也不了解,他们在精神层面与农民的隔膜很深,在从“导师”到“推销化肥”的角色逆转中,农民们无法准确把握这些学生的身份。

  支农的过程对大学生的磨炼是多方面的,从干农活儿、游说、拉赞助到各种过去没有机会尝试的自我生存能力。

  正是“样本”揭示的这些问题,特别是其中很多问题体现在大学生中的共性,及这些问题解决的复杂性与紧迫性,和这些问题催生的更多的“为什么”,让我们有了解决和探讨的可能和必要。

  如何让休学支农的代价更小些?如何让“支农”这样的好事更少些个人英雄主义式的悲壮与迷茫?

  大学里现行的社会实践课程是否有必要加强,特别是学校、团组织乃至社会构建怎样的机制让学生真正深入农村,而不是现在的浮光掠影?

  为什么目前的学生直接为农村服务的效果还有限?我们该如何进一步检讨现行的知识技能培养目标体系,以解决理论与实际的脱节?

  我们无法否认的是,由对这个样本审视所获得的这些更多的“为什么”中,任何一个问题的破解,都将触及人才培养、大学教育或“三农”等国家、社会和青年人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都将推动着前进、进步与革新。

  也正是从这一意义上,我们为谢勇模等人的行动喝彩,并期待着优秀群体甘愿为农村服务的举动能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尽管在眼下,我们也不赞成这有些悲壮、略显鲁莽的举动成为更多大学生的选择。我们更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尽早能解剖到新的“样本”,其中的内容已经刷新为:更多的大学生到了基层,他们很清楚地知道,下去干什么,能做什么,不做什么,试着做什么等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