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老村枕古墓 一梦两千年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2日05:08 时代商报

  发现提示 一周前,沈阳市东陵区汪家乡上伯官村十字路口南约200米处路西,一座汉魏时期墓葬因电力工程施工而重见天日。

  30年来,沈阳市文物保护部门从汪家乡上、下伯官村一带,发掘、清理出的汉魏时期大小墓葬总数不下二三十座。上、下伯官村一带的村民,有时甚至挖个猪圈、菜窖什么的,都能在1米来深的地下,挖到宝贝。1985年,上伯官村汉魏墓群被沈阳市政府定为“文物

保护单位”。

  那么,这里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地方?村庄与古墓群又是如何地一次次地邂逅,一番番地归于平静?两者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动人情结?如此很多很多,还是那样地鲜为人知,古墓和村庄,都还有着无尽的神秘。

  在近半个月的时间里,记者四赴上、下伯官村,进行了多方调查走访,努力向读者呈现这些神秘、久远,但又离我们如此之近的传奇。

  发现篇:两千多年前的历史

  10月25日至28日,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东陵区汪家乡上伯官村十字路口南约200米处路西的一座汉魏时期墓葬进行了发掘,出土了4件陶器残片和一枚银质指环。

  沈阳市文物局文物处张连兴副处长接受采访时,展示了一份“沈阳市文物志”,上面显示:“汉魏墓葬礼群位于东陵区汪家乡上伯官屯至下伯官屯(统称伯官屯)一带,介于沈阳与抚顺中间,西距沈阳市中心15公里……”文物志中记载,从1963年开始,这里接连发现了大量汉魏时期的墓葬,随葬物品从铜镜、银环、银簪、指环到陶制的生活器具,不下数十种,文物志评价说:“上、下伯官屯墓葬成群,分布较广,年代上至西汉初,下到魏晋,对研究沈阳地区汉代至魏晋时期的经济、文化和丧葬风俗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沈阳几代“考古人”,都在上伯官屯汉魏墓葬群的发掘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据介绍,在两千多年前,这里是汉代的辽东重镇——玄菟郡。考古工作者曾在此发掘出有“廿六年”篆书字样的陶片,这是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天下后,统一度量衡时,颁行天下的标准量具——陶量。

  故事篇:文物“大案”的警示

  上、下伯官村的汉魏墓葬群,分布面广而且很集中,埋藏还相对较浅。“这对考古发挖是件好事,也是坏事。”专家们向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村民们在上伯官村东上坎的田里耕种时,突然有一头牛的一条腿陷进了土层里,大家费了好大劲,才将牛腿拔出,后来发现,牛腿陷下去的地方,底下都是空的,挖开后持蜡烛一看,原来是一座很大的墓室,里面还有很多叫不上名的东西。其中有几个人挖到了一块类似古代打仗用的“护心镜”,历经千年一点儿锈都没上,当时大家不知是铜镜,以为是金子,就砸碎分了。后来,文物保护部门介入,发现墓已被盗。公安部门很快找到了主谋宋某,后来,铜镜被追回,并被文物保护部门复原,主谋宋某则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

  出事时,宋某都30多岁了,但还没有媳妇,与母亲生活在一起。后来,宋某在抚顺监狱服刑,母亲也到抚顺安了家。出狱后,宋某在抚顺找到了工作,并成了家,可谓因祸得福。

  感动篇:人人皆知的古稀文保员

  从建国到现在的几十年里,上伯官村名声在外,国内外的许多考古界专家和爱好者都没少往这儿跑,同时也引来了一些盗墓者。“但一来,这里分布的多为平民墓葬,没多大油水可捞;二来因为村里有一个人,几十年来一直保护古墓,所以现在盗墓的几乎绝迹。”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们说。

  专家们提到的这个人,就是上伯官村村民曹德财老汉,今年78岁,他有一个已经让他自己骄傲了半辈子的“头衔”——沈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文物保护员。

  谈起这个既挨累,又不赚一分钱的义务“头衔”,曹德财老汉一时不知该从什么时候说起,只是说他是上伯官村土生土长的人,从小对古物就十分感兴趣,而且从宋某出那件事时开始,他就开始为保护古墓而奔走。“我觉得老祖宗留下这么多的宝贝,是我们的福份,我就是见不得有人破坏它。”曹德财老汉停了一下又说,“上伯官村和我有一样想法的人不少,我不值得宣传。”

  村民们告诉记者,曹德财老汉保护、爱护文物是出了名的,现在他的腿脚不如从前了,当年谁家挖出点什么古物,第一个找的肯定是他,而他也没有任何说道,不管刮风下雨,也不管春秋冬夏,蹬上自行车就往市里跑,二十多公里的路,有时他一天得蹬几个来回。

  “他啊,对文物保护可上心了,人不错,难得。”每每说到曹德财老汉,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们都这样说。这三十多年来,经曹德财老汉的手,送到有关部门的文物有几百件之多。

  在交谈中,曹德财老汉告诉记者,在村里盗墓的,近二十年也出现过,他最痛心的,是本村也曾有人打文物的主意。老汉不愿说出这些人的名字,“但是我和村里人的心里都有本帐啊。”他说,那几年他一旦知道谁家挖出了东西,马上放下手边的事就到那家人家去,遇上通事理的,还有可能上交东西,碰上不通事理的主儿,说他多管闲事,往外推他。可为把事情弄清,尽量不让文物流失,老汉不管跑多少趟,也无怨无悔。“唉,我还是有没做好和做不到的地方。”老汉叹息着说,“我不能停下来,现在我不管到哪,就是忘带身份证和老年证,也忘不了带着它。”老汉说着,把印有“文物保护员证”的那个小红本本举过了前额。

  困惑篇:小村如何作答“文保难题”

  东陵区的上、下伯官村,有着二三十年制鞋历史,是沈阳乃至东北地区地产鞋的主要生产集散地,人力资源丰富,制鞋经验丰富,不少有眼光的商家都看中过这里,想过投资,想过就地就近建厂,可国家明确规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基建项目,必须事先得到有关部门的审批,并在有关部门人员进行文物勘测之后,如地下有文物,还必须在发挖清理之后,方能实施项目,而且得按规定支付勘测费。

  用上伯官村村委会杨绍东副书记的话说,商家投资当然忌讳不必要投入、耽搁时间和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我们当初有选址意向的时候,是考虑过在上、下伯官村上项目,资源交通都还可以,但是考虑到地下的文物和以后可能会牵涉到的很多有关事情,我们不得不重新决策,选址在了现在离上、下伯官村有一段距离的地方。”采访中,谈到文物保护与经济开发的“碰撞”的问题时,恒泰鞋业园的一位副总说。

  据杨绍东副书记介绍,村里要发展经济,搞旅游开发,搬迁问题怎么办?安置问题又该由谁来管?总之,经济产业开发也好,旅游资源利用也好,谁都不能毁坏祖宗留下的财富。一位考古专家说过,由于种种原因,上、下伯官村一带的文物发掘,仍处于零散和被动的局面,这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文物保护相对于文物发现的滞后问题。

  采访快结束时,曹德财老汉领记者来到一处仅存的、二三十米长的、与许多墓葬同时期的夯土古城墙旁,抚摸着它,曹德财老汉的声音很低沉:“十年前,这段古城还有一二百米长,可是照现在的情形下去,如果我活得长点,这老土城墙可能‘死’在我前面。”曹德财老汉说这话时,城墙边的一个木材加工点,正通过后窗口,向城墙根上嚣张地喷吐着木屑。

  记者 于江涛 文并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