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我国海洋水产养殖的三次浪潮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2日06:27 浙江日报

  张荣大

  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21世纪初的50年间,我国海洋水产养殖业经历了紫菜海带、对虾、海湾扇贝人工养殖三次浪潮,使全国水产品年产总量超过4000万吨,居世界第一。

  也正是因为这三次人工养殖大潮的成果,中国人均水产品年消费量上升到30公斤,

大大超过了世界人均20公斤的水平。

  第一次浪潮

  海带、紫菜进入百姓食谱

  海带与紫菜是我国海洋水产养殖第一次浪潮奉献给全国人民餐桌上的两道大菜。

  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紫菜冬长夏亡的生活史和孢子来源对人们来说一直是个谜,无法人工采苗和养殖。曾有人仅凭经验和运气从海里捞取野生紫菜养殖,但产量甚微。而如果掌握了孢子的来源,便可像农民在土地上种庄稼一样在海里种紫菜。

  已故中科院院士、我国著名海洋生物学家曾呈奎与助手经过深入研究,于50年代初得出壳斑藻晚秋生成的孢子,萌发为幼体后成长为叶状体紫菜的结论,从而揭示了紫菜生活史的秘密,开创了科学种植紫菜的新纪元。2003年,我国以年产3.5万吨干品,超过日本和韩国,成为世界第一。

  1963年前,我国还不生产海带。海带属喜欢冷温的孢子植物。虽然我国海岸线绵延18000公里,但由于夏天海水温度高,自然生长的海带是秋天放孢子,海带在中国自然无生存之地。对中国藻类分布、形态生活史研究很深的曾呈奎,通过细心的观察发现,海带晚春、夏天也放孢子。他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能不能用夏苗代替秋苗?

  这个新思路以及随之而来的科研成果,将我国人工养殖海带引向了成功之路。

  到1985年,全国海带养殖面积达20多万亩,总产达25万吨干品,占世界海藻产量的一半,成为世界头号海带养殖生产大国。去年,我国海带产量达到60多万吨干品,占世界产量的一半。第二次浪潮大虾不再是奢侈品

  从1982年到1992年十年间,以中国对虾为代表的海洋水产养殖第二次浪潮,使中国连续十几年创产量、出口量、育苗量三个世界第一,直接产值累计超过400亿元。

  出产于渤海的中国大虾,以壳软、肉质细嫩、营养价值高而著称于世。由于前些年渤海上海虾遭到掠夺性捕捞,伤了渤海虾场的元气。中国各级政府把海洋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提到了议事日程,从只是捕捞到重视养殖,终于找到了一条振兴海洋水产的新路。人工养虾也是一步一步艰难地走过来的。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吴尚勤,首先在实验室人工控制下培育出了人工虾苗。国家水产部门于1979年组织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海洋大学、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浙江省水产养殖研究所等单位,集中优势兵力进行攻关,实现了亲虾产卵孵化优质增养全过程的人工控制,取得了大规模工厂化育苗成功的战果。

  南美洲白对虾繁殖期长,四季皆可育苗,食性杂,肉质鲜,成虾出肉率高,离水成活时间长,其价格远远高于中国对虾,是国际水产品贸易市场中的佼佼者。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全国对虾养殖专家顾问组成员张伟权领导的攻关组,经数年奋战,一举攻破南美洲白对虾人工授精及育苗工艺研究重大难题。南美洲白对虾工厂化生产又在我国取得成功。目前,我国对虾养殖产量达到20多万吨。

  第三次浪潮美国海湾扇贝入住中国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又兴起以海湾扇贝养殖为代表的贝类养殖第三次海洋水产养殖浪潮,使全国贝类的年产值超过100亿元。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绥发挥了领军作用。他一眼便瞅准了美国的海湾扇贝。这种扇贝除了具有生长快、养殖一年就可以达到商品规格的特点外,还具有耐温范围广的特点,从—1℃至31℃都能生长。我国东部沿岸与美国海湾扇贝的原产地生态环境条件相近,引进扇贝成功的可能性较大。

  历经三次从美国带回海湾扇贝,引进跨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经过数年试验研究,研究者们解决了亲贝促熟、饵料、采卵、孵化、幼虫培养、苗种中间培育、养成等关键技术问题,建立了一套工厂化育苗及全人工养成技术,并从1985年开始向各地推广。

  到1994年,我国扇贝产量已达30万吨,累计产量为100万吨,产值达40亿元以上,产品多销往美国。1990年,此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张荣大据《中国青年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