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文化的盛宴(中国文化节)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2日06:55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李学江刘华新

  文化之旅盛况空前

  随着北京人艺精品《茶馆》的演出取得巨大成功,为期一个月的中国文化节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圆满落幕。这场规模空前的文化盛会无疑将载入中美友好交往的史册:从10月1日

到30日,在总共30个表演项目中,数百位中国优秀表演艺术家进行了50余场演出,这让40多万美国观众有机会亲身体会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与博大精深,也为两国关系史增添了辉煌的文化篇章。为这次文化节在美中之间往返九次之多的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副总裁亚当斯女士异常兴奋地说,文化节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令人欣慰,3年多的艰辛努力结出了硕果。

  中国文化节在美国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兴趣和热烈反响:开幕式的综艺晚会、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三场)和话剧《茶馆》(三场)等主要演出,都是场场爆满,一票难求。在观看文化节首场演出后步出剧场时,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夫妇赞不绝口,连连对记者说:“Wonderful,wonderful!(好极了)”一位名叫凯罗尔的女士带着女儿坐飞机专程从纽约赶到华盛顿观看由谭盾作曲、黄豆豆编导并主演的节目,当天深夜,母女俩还要坐飞机回纽约。她们对记者表示,虽然花费不菲,往返劳顿,但对热爱中国文化的母女来说,这个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实在珍贵。一位名叫西蒙的年轻女士告诉记者,一场场演出让她了解并爱上了优美的中国文化,而且看出中国是一个迅速发展、有着辉煌前途的国家。美国总统布什夫妇不仅向中国文化节发出了贺信,而且在白宫举办了家庭招待会,以示对文化节的祝贺,并感谢中国文化部把中国的精美艺术带到美国首都。招待会上,布什邀请中国青年钢琴家郎朗进行了专场演出。

  一向对外国文化报道极为吝啬和苛刻的美国东部的主要报纸破例对文化节进行了连续报道。仅《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等三家报纸就刊发了近20篇报道与评论,配发了20多幅剧照。10月2日的《华盛顿邮报》在头版上部正中位置,以四栏的宽度、56行的高度刊出了中国京剧武生的剧照。《纽约时报》则在其艺术版以头条位置,近七栏宽、54行高的篇幅刊出了《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芭蕾舞剧照。仅从报道的标题就可以看出媒体对中国文化节的总体评价,如“雄心勃勃的中国文化节”、“波托马克河映显中国的文化精华”、“红灯挂得恰到好处”、“介于东西方间的优雅双人舞”、“东西方文化的完美融会”等。

  民族特色魅力超凡

  中国文化节成功的要素何在?每当演出结束,记者采访时,观众都会兴奋地赞叹:“好极了”,“非常棒”,“令人惊叹”。究竟是什么感动了他们呢?

  给观众留下印象的首先是中国传统服装的艳丽,以及舞台布景所展现的鲜明民族特色,这些都让美国观众感到无比新奇。美国国务院新任副国务卿福里女士在看完演出后对记者说,演员们不仅演技精湛,中国演员的服装也极为别致,舞台布景也极尽华美,是一场真正的视觉盛宴,令人有如进入梦境的幻觉。美国助理国务卿希尔的夫人也告诉记者,这真是一场富丽堂皇的表演———那么多美不胜收的服饰和布景,那么多光彩夺目的中国女孩,真叫人惊奇她们是不是从天而降的。而中国京剧演员的华美装束和精彩武打更是让美国观众感到耳目一新。

  深入一层看,中国艺术家们的精湛技艺和技巧,则是吸引美国观众的更重要因素。不论是《顶碗》还是《抖空竹》,那高难度、高技巧的动作,不仅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更不时让观众惊心动魄、敛声屏息。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在步出剧场时表示,他从未看到过女演员能站在男演员的肩臂上和头顶上翩翩起舞的芭蕾演出,如此高超的技艺不能不令人惊叹。

  但艺术的真谛在于触动灵魂,艺术的交流更应是灵魂的接触。首演晚会上的那曲《二泉映月》,被演奏家周维的那张神弓拉得如泣如诉,如怨如慕,使人感到弓弦就在观众的心弦上拉动,全场鸦雀无声,不少人泪光莹莹。人们不能不惊奇于这简朴的中国民乐器的惊人表现力,不能不被这首荡气回肠的中国民乐所打动所震慑。广州交响乐团与郎朗演奏的钢琴协奏曲《黄河》同样产生了撼人心魄的效果———那澎湃的激情,磅礴的气势,那“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的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不能不感染和震撼所有在场的听众与观众。中国京剧院的《杨门女将》更是典型的中国文化的杰出代表,中国驻美使馆文化处一秘韩红告诉记者,演出时,当生日喜宴被突如其来的前方主帅牺牲的噩耗所震动,当百岁佘太君决意挂帅、慷慨赴敌时,她周围的不少观众眼里都闪动着泪光。在演出后的招待会上有人告诉她,这个爱国故事太感人了,尽管发生在古代中国,但仍能深深打动现代观众的心。

  创新艺术独树一帜

  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在来美演出的众多剧目中,不论是传统的木偶戏,还是皮影表演,不论是芭蕾舞,还是现代舞,都闪烁着创新的尝试。而观众的反应表明,这些创新都赢得了认可并获得了相当成功。如皮影和木偶戏引入了西方灯光和声响效果,从而大大地增强了感染力。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则因其不拘泥于西方经典,揉进了京剧的打击音乐、中国传统的旗袍服装、武术和杂技动作,甚至是皮影艺术,才更显得面貌一新、独树一帜,摆脱并超出了西方的芭蕾范式,从而具有了中国特色和特立价值。

  中国文化节再次印证了两个真理。其一,“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因为艺术的世界性是由艺术的民族性来丰富与发展出来的。其二,创新才是传统艺术的生命之所在,民族的艺术只有持续地推陈出新,或在与外来艺术的交流中获取新的营养,才能获得新的生命力,得到进一步丰富与发展。

  为期一个月的中国文化节不算太长,但它已是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有史以来组织的规模最大的外国演出活动。人们期待着更多的中国文艺团体今后有机会到美国交流和演出。这是因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要达到真正能够理解并欣赏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如京剧、国画和书法等)的境界,尚需更长时间的熏陶与培养,并非能一蹴而就。目前西方对中国文化艺术的理解还多处于“看热闹”而不是“看门道”的阶段。其次,与两国频繁的政治互访和经贸往来相比,文化交流显然还落后不少,民间文化交流应该快快跟上来,以成为巩固两国关系的一根重要支柱。此外,与美国文化在中国风行相比,在文化交往方面中国显然存在着巨大的逆差需要努力弥补。当然,更重要的是,只有加强类似的文化交流,才能增进美国人民对中国历史文化、民族性格和传统价值观念的进一步了解和理解,才更有利于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

  《人民日报》(2005年11月02日第七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