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晚报记者对话“探月之父”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2日07:12 南京报业网

  □金陵晚报记者王君

  【金陵晚报报道】 数字月球:1、地月之间距离:38万公里

  2、月球别名:47个3、月球大小:4个中国4、月球探测器:在1958年至1976年间,共发射过108个探测器,其中52次成功。

  5、载人登月:6次,全是由美国完成,另外前苏联进行了3次不载人登月计划。

  6、月球土壤样品:总共带回近382公斤月球土壤样品,其中381公斤是美国带回,另外0.3公斤是前苏联采集。

  7、地球上的月球陨石:相当珍贵,有26块左右,月球陨石多半落入海中,有10%分布在南极冰川中,而得以保存。

  “探月之父”——中国探月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的来宁使得登月成了南京市民关注的焦点。继前天的焦点采访之后,昨天上午,在希尔顿饭店,欧阳自远院士再次接受了金陵晚报记者的专访。一场关于“月球”的对话又进行了近一个小时:中国月球探测为何选择西昌发射中心?中国自己的月球基地将建设在哪里?探月计划目前有哪些压力和难点?就市民关心的这些焦点问题,欧阳自远进行了全面的解读。

  宇航员将在太空超两周

  记者:前不久,中国刚刚进行了神六的发射飞行,与神六相比,在登月计划中,宇航员的适应性有什么不同?

  欧阳自远:其实对于宇航员来说,神六飞行和登月计划,感觉基本上是一致的,因为都是在失重的条件下生存,因为宇宙空间的环境与地面完全不一样,只不过在月球上呆得时间要长一点,光来去的时间就要接近两个礼拜,另外,还要进行空间实验、登月行走等等,需要增加一些对于月球适应性、月球知识的了解,但是总体来说,两者培训宇航员的途径都是一样的,这不是什么大的障碍,中国在培训宇航员方面完全有能力。

  今年是问题“暴露年”

  记者:在中国登月计划是一个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事业,目前整个登月的一期计划已经开始,我们遇到的最大的技术难题是什么?

  欧阳自远:在登月计划的一期工程中,我们遇到了太多难题,也解决了太多,比如说距离太远,我们现在要测控就跟以往完全不一样,超过40万公里的远距离传输信号,衰竭是非常厉害的,需要研制新的通讯设备。目前研制的通讯设备天线长达50米。另外轨道选择,程序设计,都是难点,甚至还会有一些没有意料到的难题会摆到面前,因为我们过去没有经验。

  2005年,是我们的“问题暴露年,质量保障年”,我们要把所有的问题都在今年暴露,然后通过严格的实验来稳定各方面的要求。

  月球探测效益难估量

  记者:月球探测举世关注,这个重大的科技成果将带来怎样的产出和收益,对中国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欧阳自远:探月工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我们国家的技术水平和技术集成的能力,因为对于嫦娥工程来说,最重要一个问题是要使用我们国家最好的高新技术的组合,还要集成起来。现在我们也算不出来你这个投入1块钱人民币有几块钱的产出,这是非常难回答的问题。

  但是探月对于培养我们国家的科研力量,却创造了一个非常难得的机遇,另外,实现月球探测是我们民族的一种愿望,探月的实现对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显示国家的国际地位来说,不知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因为人心的凝聚是没办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因为这是国家的无价之宝。

  西昌基地沾“低纬”光

  记者:神五神六一直在酒泉发射,为什么月球探测器的发射选择了西昌基地?

  欧阳自远:这是出于地理位置的考虑,我们期望纬度越低越好,因为纬度低有利于节约燃料,目前我们国家的三个卫星发射场中,只有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纬度是最低的,因此探月发射定在西昌,另外月球探测器发射我们选择的是长三角火箭,西昌的发射平台一直都是用来发射长三角火箭的,这也有利于保障技术的稳定性。

  14亿投入没有水分

  记者:探月工程的整个投资是多少?

  欧阳自远:目前1期计划的投资已经确定是14亿,这是经过层层论证的,我可以保证,14亿投入没有水分。

  月球不适宜长期生存

  记者:在实现载人登月后,中国有建立月球基地的打算,能不能给我们描绘一下远景?

  欧阳自远:这些都是10多年后的事情,没有设想不行,有了设想固守也不行,按国际的设想,是在月球的南极建立,因为这里永远能照射在太阳下,但是也有难点,因为都是在山脊上,入射角度很平,探测也比较困难。

  但是绝对不可能向月球大批移民,因为这里骤热骤冷,没有空气,说话也听不见,不适宜长期生存。(编辑暴雪)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