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欧盟准备对华汽车战(经济观察)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2日08:45 环球时报

  

欧盟准备对华汽车战(经济观察)
2005年9月13日,法兰克福车展上一位观众正仔细观看陆风汽车。

  (法新社图片)

  欧盟报告紧盯中国汽车

  10月27日,布鲁塞尔一家英文报纸爆出了一条新闻,“欧盟加速准备与中国的汽车战”。据该报披露,欧盟现正在起草一份报告,指责中国的“歧视性法规”阻碍了欧盟汽车进入中国市场,并建议如果情况不能得到改善,中欧间爆发汽车贸易战,欧盟“应考虑如何在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下打赢官司”。

  据报道,这份报告由欧盟委员会下属的“面向21世纪的汽车竞争法规体系”小组(简称“汽车21”小组)负责起草,将于今年12月12日最终定稿。定稿后,欧盟委员会会在2006年初据此制定具体政策建议,再形成欧盟的正式文件。

  目前,这一报告仍处在草拟阶段,尚未正式定稿。该报告提到的也不只是中国,还有美国、日本、韩国等汽车生产强国。但关于中国的部分似乎格外引起媒体瞩目,也更容易引起“共鸣”。即便是报告中很小一部分内容,也能成为报纸的头版头条,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欧洲人对“中国制造”心存“恐惧”。

  保护欧盟汽车工业才是根本目的

  “汽车21”小组成立于今年1月13日,由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兼企业与工业委员京特·费尔霍伊根提议设立。小组由来自欧洲汽车制造业、成员国、欧洲议会、工会、非政府组织、消费者及欧盟委员会的20名代表组成,其中包括3位欧盟委员以及雷诺、菲亚特、沃尔沃的老总等。其主要宗旨有三:针对汽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一项一体化战略;确定最可行的立法手段;保证欧洲汽车工业利益最大化。

  从该小组的构成及宗旨可以看出,它背后代表的是整个欧洲汽车业的利益。有统计表明,目前全世界每生产3辆汽车,就有一辆是欧洲车。欧盟直接从事汽车业的员工有200多万,还有1000多万雇员在从事汽车零配件等工业,因而汽车业对欧洲经济来说至关重要。

  欧盟有关分析说,欧盟原15国汽车业的劳动生产率比美国低25%,比日本低30%;劳动力成本要比日本高10%,比韩国高出2倍,比起一些低成本国家来更是高出数十倍。鉴于此,欧盟准备通过提高性价比、增加安全系数、提升环保指标和制定严格法规等方式增强欧洲汽车的全球竞争力。“汽车21”小组的这份报告,便根据以上几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费尔霍伊根的发言人格莱格·克鲁祖伯表示,报告仍在不断修改之中,草案的一些建议不一定就能体现在最终报告中。但他承认,一些欧洲汽车制造商对中国很关注,他们主要抱怨中国的“行政壁垒”太多。

  另据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的发言人彼特·鲍威尔说,“我们目前在汽车贸易方面主要关注的是中国。”他透露说,曼德尔森目前正在等待成员国的授权,以启动与中方在汽车贸易方面的谈判,主要是推动中国降低关税。10月28日,记者就此向他打电话求证,他表示欧盟确实非常关注对华汽车贸易。他告诉记者,在11月初举行的中欧经贸混委会上,曼德尔森将向中国商务部长薄熙来提出中国汽车的关税问题。

  担心中国汽车像纺织品一样造成冲击

  目前中国的汽车制造业并不强大,欧盟现在就如此关注中国汽车似乎有些“反应过度”。但其实不然,前段时间的中国“陆风车事件”,被欧洲舆论界炒得沸沸扬扬,甚至有媒体给陆风车扣上了“敢死车”的帽子,大有“置之死地而后快”之势。陆风汽车在欧洲几年内的销售目标只有5000辆,照理说,这区区5000辆陆风车如何能对欧洲汽车构成威胁?但欧洲汽车界看到的不是眼前的5000辆,而是3至5年之后的大批量。10月21日,一些欧洲议会的议员就给德国候任总理默克尔写信,对德国进口中国陆风车表达了“怀疑”。不用说,这是欧洲汽车业代表游说欧洲议会议员的直接结果。一位业内人士曾对记者说,5至10年内中国汽车大举进入欧洲“并不令人惊讶”,就像10年前就有人想到中国纺织品会大批摆上欧洲市场货架一样。

  未来影响值得关注

  从表面上看,欧洲目前还在以推动对华市场准入为主,“汽车21”小组的这份报告从近期来说不会给中国带来太多直接影响,但从长期看影响巨大。有报道说,为了使汽车工业投资更加明智,欧盟正在草拟一项“十年计划”,将制定“明确的应对措施”。不用说,这些措施将会完全有利于欧洲汽车工业的利益最大化。一旦中国与欧洲在这一领域出现“磕碰”,吃亏的肯定不会是欧洲。美欧历来惯于“先立规矩”再照章办事,而且事实上他们因此屡占便宜。美欧为中国纺织品设特保条款便是例证。现在欧洲人要防患于未然,在中国汽车还未真正构成威胁之时便作好充分准备,甚至想好了该如何在世界贸易组织内部打官司。有利于欧洲汽车工业的“规矩”一旦在国际组织内设立,对我影响之大可想而知。因而欧盟这一未雨绸缪之举,值得我们充分关注。

  应该看到,欧盟的机构运作比较透明,政策法规的出台往往要经过数道“工序”,官、商及民间人士均可参与其中发表意见。在这方面,欧洲许多行业协会做得很细致,他们既对欧盟的政策制定紧密跟踪,又及时游说施加影响。如国内行业协会能像欧洲同行那样对欧盟进行跟踪研究,及时掌握相关信息,适时采取相应对策,一定大有裨益。▲

  《环球时报》(2005年10月31日第十五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