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主流养老方式:“群居”生活(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2日14:23 金羊网-羊城晚报
  关爱独居老人

  物质条件的改变带来养老观念转变,精神赡养成为老人幸福的新诠释———

  独居老人是一个庞大的群落;他们的养老是一个系统工程,探索、解决好独居老人的养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部分。本报前段时间在要闻版推出的《关爱独居老人》系列报道,引起社会各方关注。如何解开老人精神、心理孤独寂寞的症结?专家各方人士献计献策……

  现代社会,老人养老面临的最大问题不再是经济条件上的,而是精神思想上的。广东省社科院社会学与人口学研究所所长郑梓桢表示,这里有社会原因也有生活因素。观念转变生活方式改变,老人固守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又不为下一代接受,双方对独立空间和自由的要求,促使大家庭向小家庭转变。从前物质贫乏,生活的主要矛盾在温饱上;现在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赡养问题就凸显出来了。

  “这种情况下,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让老人过上‘群居’生活,互相之间的精神赡养比单纯的家庭养老‘安全许多’。”广州市老人院洪院长认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送老人进入专门的养老机构,让老人们生活在一起。

  郑梓桢说:“传统观念老认为送老人进老人院是不孝,老人自己也很抗拒。其实,这种观念应该打破了。特别是现在,老人与子女之间,无论是生活习惯还是思想方式上的差异都是巨大的。和自己的同代人一起生活,交流沟通都不会有问题,加上又有有经验的护理人员,其实这是最好的养老方式。”

  社会养老的出现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日渐成为主流养老方式。据了解,目前自愿申请住进老人院的老人越来越多,广州市老人院面向社会接收的养老托老人员中,超过80%以上是自愿要求入院的。

  很多老人对老人院的生活表示满意。在广州市老人院中,随时可见三三两两的老人聚在一起喝茶打牌,入院前后,精神面貌都有很大改善。“不是孩子对自己不好,放假的时候他们陪陪我当然很开心,可平时他们太忙了,很难说上话。我就到这边来住,自己交了很多老伙伴,儿女也省得担心。”不少老人都是抱着这样的心态,还有长期独居的老人更是在“群居”生活中产生了明显的改变,性格、心态、情绪明显有了好转。

  有关专家介绍,老人们自我观念的转变已经说明社会养老的必要性和成功所在,推广社会养老是解决当前“四二一”家庭模式和“空巢老人”困难的一个很好的办法,这并非人情的淡漠,而是社会的进步。

  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养老院等社会福利机构的容纳能力远远不足的情况,大多数的老人怎么办?郑梓桢提出,应健全有关精神赡养方面的设施与队伍建设,如社区娱乐文化、社工、义工、陪聊服务等。广州市义工联副秘书长李向东提出,由义工小组介入并向老人提供长期的个性化服务,尤其是精神文化、家政服务、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服务,是解决“空巢”老人精神赡养问题的有效渠道。李向东表示,广州义工将参与到社区养老中,目前广州有62万多名在册义工(志愿者),市义工联将组织义工以小组方式进入社区,一日一探访,并拟形成制度坚持下去。本报记者黄丽娜孙朝方
主流养老方式:“群居”生活(图)
  图:她叫陈彩云,一位81岁的老人,几天了,她无家可归……(详见昨天羊城晚报《昨夜今晨》报道)本报记者林桂炎摄

  家庭结构小型化导致养老功能弱化,应对之策———

  发展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

  20年之前,父母与子女一起生活的场景随处可见,怎么现在会出现这么多独居老人?对此,一些青年人显得有些无奈:两代人生活观念完全不同,一起生活难度很大。

  进城难改农村习惯

  甘先生大学毕业到广州创业,今年年初在广州置业安家,“刚住进新房,我和妻子都有一个想法,就是让双方在家独居的爸妈到广州安度晚年,以尽孝心”。

  但让甘先生想不到,爸妈到广州后,多年的农村生活习惯一时很难改变:进屋不喜欢换鞋,吃东西随地扔垃圾。而且两位老人保持过分节俭的传统,对甘先生买十多元一斤的水果大加斥责,说是浪费。向两位老人解释,老人觉得自己是长辈,被儿子教育,觉得很丢人,哭哭啼啼,动不动就说要回家。几个月的折腾,甘先生有些不愿意回家见两位老人了:“我本来希望他们能到大都市生活得快乐一些,没想到我们实际上是要改变老人们的生活方式。他们过得不快乐,我们也不快乐。”

  甘先生的苦恼亦是多数在都市工作的青年的苦恼,一些青年人无奈最后只得送父母回老家独居。

  居家养老服务亟待发展

  广东省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广东省委会副主委温洋认为:“父母和子女不能生活在一起,不能用是否孝顺来衡量。”两代人生活观念生活方式不同,长久一起生活不容易。年轻人组建的新型家庭中,养老功能已经相当弱化,年轻一代需要一定的隐私空间,让老年人与子女一起生活显然有些不现实。

  不能在一起居住,老人在家生活怎么办?广东省民政厅厅长杨华维认为,我国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空巢家庭”和“四二一”结构家庭的数量不断增加,导致一些家庭的养老服务功能逐渐弱化,子女难以就近、方便地负担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这迫切需要发展社会化的居家养老服务,加快发展养老服务机构,不断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本报记者 尹安学 余颖 王雷

  社区养老呼唤专业社工

  广州市老人院首次设立社工部,广州拟在社会福利机构中设立社工岗位

  九成社工毕业生“转行”

  有这样一组数据:2003年,华南农业大学81名社工系本科生毕业,成为广州首批社工毕业生。然而这81人中,仅有不到10%从事了相应的社会工作,70多人都“转行”,从事与社工无关的工作;今年,中山大学首届34名社工系毕业生中,只有3人做了专业社工,20多人“转行”;今年广州举行的首批社工职业资格考试中,36名取得社工资格证书的毕业生,也只有1/3的人有意任职社工。

  对此,中山大学社会工作系、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罗观翠教授深表忧虑:投入大量资源培养出来的社工专才,在广州鲜有用武之地,大批“转行”令人痛心。

  身份不清吓跑社工生

  这是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广州市义工联副秘书长李向东说,让毕业生望而却步纷纷“改行”的,是他们可能遭遇的“三不像”身份:事业编制、行政编制都进不了,也不算零工。

  去年,东山区八一街居委会招人,前往面试的大学生挤破门槛。市义工联广发“英雄帖”招“社工”,半月里只有七八人前来应征,最后无一人留职。2003年,广州首届社工系毕业生谭慧进入广州市社会福利中心任职,因一直没有编制,每月1300元的薪酬仅够糊口,最后不得已转行。

  据统计,广州目前约有1000个社区居委会,以及大小数百家托养机构、约百家社区服务中心,还有社会福利服务、社会救助、慈善事业等,都缺乏或没有专业社工。编制问题导致不仅招不到人,连留住人都难。

  广州社工岗位严重匮乏

  据统计,目前广州市有政府支付薪酬的实际从事社会工作的人数近2万人,其中居委会专职人员8071人,但他们由于没有“社工”职业认定制度,身份不清。而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参差不齐,也影响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工。

  全国老龄问题研究专家、广东省社科院社会学与人口学研究所所长郑梓桢表示,目前社区养老的核心是健全有关精神赡养的设施与加强队伍建设,社工、义工是社区和谐建设的主力军。2001年,国家民政部就规定,社会福利机构应配备1名大专学历以上、社会工作类专业毕业的专职社工。

  广州市民政局也表示,目前社会工作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与岗位设置,致使大部分社工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造成严重的人才流失和浪费。

  义工无法替代专业社工

  今年两会期间,广州市政协委员蔡志华提案呼吁,广州应及早建立社工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广州的社会工作不缺人、不缺钱、不缺资源,就是缺少一个行之有效的制度。“社工的职责是为了和谐社会关系,一个和谐社区离不开专业社工,也是义工所无法替代的”。

  广州拟建社工认证制

  据悉,今年7月广州市老人院首次招收两名社工系毕业生,并设立了社工部。市民政局表示,将制定配套政策法规,将社会工作纳入社会职业体系,确定社会工作的专业地位,争取在社会福利机构中设立社工工作岗位。

  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广州拟建立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并藉此建立健全广州专职社工准入制度、晋升渠道和薪酬标准。同时,拟成立广州社工协会,但目前人员、办公场地和经费来源等仍无着落。

  本报记者 孙朝方 实习生 李静雯

  (紫/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