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文化眼】传统国学风吹草动 “现代私塾”装模做样?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2日16:18 人民网

  

【文化眼】传统国学风吹草动 “现代私塾”装模做样?

  【编辑按】国学、传统文化在学者专家眼中本来是有着厚重内涵的字眼,然而,当孩子们与传统文化近距离接触时,他们可以用稚嫩的童音轻松地解构这种深刻,同时又能建构起一种自然流露出的亲切,这应该算是中小学国学传统教育的理想状态之一。最近,“现代私塾”出现在学校之外,出现在当前教育体制之外,这种状况引人议论纷纷,是否真能达

到某种理想的教育状态呢?私塾:曾是儒家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私塾在中国是古旧的事物了。唐宋之后的私塾教学很大程度上屈从于科举考试的要求。隋唐始行的科考主要是以儒家经典为内容,学校教育也就跟着注重儒家的几部典章,一直到1905年科举考试制度被废止。1912年,时任教育总长下令废止了小学堂读经科,同年五月又废止了师范、中小学读经科。

  2003年岁尾,随着湖南省平江县五峰私塾宣布“封馆弃教”,从孔子创立私学至此,走过两千五百多年的私塾教育终于退出了中国历史舞台。旧式的私塾消亡了,而私塾教育内容中所包含的文化经典、人生哲理、政治智慧、历史教训等等,是否值得我们不断地探寻新的形式来将其继承?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郭齐家一直从事中国教育史的研究。他说:“在中国的深厚悠久的传统文化中,佛家有寺庙为基地;道家有道观为依存;而儒家靠的就是以私塾和书院作为载体,一代一代传递下来。”郭教授认为:“私塾的历史悠久,对于中华文化的形成及传承发挥过很大的作用。”

  与此传统私塾消亡的命运相映成趣的是,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注重传统文化的热潮正在回归,我国在青少年和儿童中开展了吟诵中华古诗词的活动。1995年3月,赵朴初、冰心、曹禺、启功、叶至善、夏衍、陈荒煤、吴冷西、张志公等九位老人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发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引起社会的重视。2003年7月18日,由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全国组委会选定的10所中华文化经典诵读示范学校在北京授牌。中华文化经典诵读的内容选自《论语》、《大学》、《老子》等经典古文篇章,旨在通过对经典篇章的反复吟诵,提高少年儿童的文化底蕴和道德修养,传承悠久的中华文化,其诵读对象为13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同时,一些民间力量利用学生假期兴办“现代私塾”教育的新闻也不时见诸报端。〉〉〉现代私塾:以怎样的姿态看待?●国学迷恋者的精神返祖

  最近在苏州出现的“现代私塾”,给人印象最深的恐怕不是它将要宣讲的经学、韵文,古乐、书画、茶道等科目,而是“私塾”的陈设和“先生”的打扮教态:讲台上方挂有一幅孔子画像,对面墙壁上则是一幅“论语”汉隶书法作品。学生的课桌是类似于日本榻榻米式的无腿方桌,坐椅是略高于地面的无腿方凳。“先生”张志义穿着一袭无领、巨袖、对襟、束带的长袍,据说是明代儒生服饰,八名学生盘腿分行而坐。先生左手持经书,右手附于身后,一边踱步,一边带领学生朗诵。伴随着这个“现代私塾”的出现,自然出现了各种声音:有说是对现代功利性教育补充的,有说是一种文化复辟行为,当然也有说是哗众取宠的……笔者则认为,这是一种国学迷恋者的精神返祖现象。据悉,这家“菊斋私塾”的创造者是两名国学爱好者,而相当一部分送来学童的家长也是对国学情有独衷的“铁杆追随者”。不论是私塾的创造者还是家长,他们对于国学都存有着一种近乎痴狂的迷恋,正是这种迷恋使得他们将学堂布置得与古代私塾尽可能地相近,以至于“先生”还要穿上汉装,学生的几案也要参照古代资料仿造。从形式上尽可能地营造古代私塾乃是这些国学迷恋者的第一追求。通过精神返祖,他们会获得一种从未有过的满足。〉〉〉

  ●现代私塾在嘲弄教改?

  不少家长说,上私塾是“为了培养孩子道德观,让他有胸襟、有礼貌”。这就怪了,难道德育不是学校日常教学的一部分?“多此一举”折射出的是眼下学校教育的尴尬。因为德育工作缺乏实效,所以还需要学生到私塾“补课”。

  另一方面,家长的心态也值得研究。是不是家长潜意识里认为,学校就是教人识字考试的地方?这倒从一个侧面解释了为什么学校的素质教育改革屡屡会在升学率面前败下阵来。

  最近有教育专家指出,教改最大的障碍在于家长的急功近利。与其花钱让孩子在仿古的现代私塾里接受熏陶,不如在日常的吃饭穿衣中进行尊老爱悌的“家教”。〉〉〉怎样才能不是笨拙的狗尾续貂?为什么人们对现代私塾的口诛笔伐之声不绝于耳,大概不是因为对国学的教授内容有所质疑,而是因为:首先,旧式私塾本身的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其次,现代私塾有装模做样之嫌;另外,它很容易演变成又一个变相的功利化的商业教学班。

  ●不要装模做样

  中国人向来对鹦鹉学舌、东施效颦就嗤之以鼻。有些人认为,模仿永远都只是在沿袭,乃至于变成笨拙的狗尾续貂,创新了才算是能耐。这不是内容的问题,而是形式的错误,因为既然是模仿的东西就应该是被一些人认可的比较不错的东西。过去私塾的培养的学生,明晓仁义智信、礼仪廉耻,有些是肯定的,因此,如何摒弃弊端而发挥优点,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不要堆满功利

  当今社会,商品经济发达。在现代教育背景下,从招生到考试花样繁多,私塾的“复兴”,并不是过去意义上的,更多的是被打上了商品经济的烙印。会有一些人认准国学复兴的时机,刻意追逐古代的某些形式,却忽视对现代生活的反映和交融,甚至流于“形象工程”亦或市场逐利之嫌的作为,那么,这些做法也只能说是国学或传统文化的不幸。

  ●不要八股形式

  一段时间来,人们对于私塾的教学方法几乎是一概否定,将其全部教学方法都归结为“死记硬背”、“鞭笞体罚”等。对于旧时私塾的这种教学形式,舒乙先生也表示“不赞成”、“不欣赏”。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郭齐家说,这是因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我国的儿童教育观念逐渐受到美国现代教育家杜威的“儿童中心论”的影响,强调教育要从儿童兴趣出发,遵从儿童的天性。“但我们绝不能一味地迁就孩子!从某种角度讲,一定程度的强制是合理的———只要不违背孩子的身心成长。”他强调要“分析情况、区别对待”。因为“人文知识的教育和传承有着自身特有的规律,它必须要求背诵和记忆。”对于13岁前的儿童来说,记忆的内容无所谓难易。而在其将来一生的时间里,再来进行“文化的发酵”。

  从当代来看,如何接续私塾教育内容中所包含的文化经典、人生哲理、政治智慧、历史教训,还有民间生机勃勃的文化艺术等是重要的问题。对于“现代私塾”,人们需要一种扬弃的态度,正如郭齐家教授所说“关键是古典文化内容的传授,而不是老先生教书的规矩和形式。”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