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改行烤山芋,秦淮花灯面临后继无人局面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3日08:40 南京报业网

  □金陵晚报记者朱波

  【金陵晚报报道】在欢庆“灯会”20岁生日的同时,秦淮扎灯也面临着后继无人、手艺失传的局面。

  秦淮区一位政协委员告诉记者,2003年他曾经为提交一份保护传统手工艺的议案而

在秦淮区扎灯艺人间作过调查,结果令人相当吃惊,在不到20年时间内,秦淮区的花灯艺人从200多户缩减到只有70来户。相当多数的扎灯艺人已经早就转行,有的扎灯艺人甚至改行去卖烤山芋、开马自达……

  南京秦淮工艺彩灯协会秘书长曹真荣介绍,艺人们所以纷纷转行,是因为扎灯艺术实在太“清苦”:像一对夫妻搭档的扎灯艺人,每年春节后休整1个月,就要开始为第二年花灯做准备,一盏荷花灯,从批篾子、轧花纸、折花瓣到染色、扎制、完成,要经过几十道工序,光纸张就得用拷贝纸、本纸、蜡光纸等近十种,如果一盏一盏地扎,一天也扎不了一盏……忙到春节,遇上天不下雨花灯难销的局面,最多也就赚个万把块钱。而实际上,去年元宵节后,夫子庙有七成的扎灯人家都有积压的花灯没有卖出。

  此外,扎花灯手艺的断代也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严峻问题。曹真荣向记者提供的一份名单显示:像殷献生、曹真荣、陆有文、王忠民、阮寿珍、顾元亮这样的老一批传统扎灯艺人,平均年龄都在50-60岁之间,他们的后代几乎没有人能掌握扎花灯技巧的了。也就是说,一旦十年后这些人扎不动花灯了,秦淮花灯就会再无传人……

  在采访中,一位扎灯艺人向记者透露:虽说秦淮花灯甲天下,但是实际上,现在秦淮灯会时夫子庙更多的却是来自浙江、西安等地的灯,几乎占据了60%以上,这些灯有些就是塑料做的红灯笼、还有的是机器流水线生产的,仔细辨别起来,和手工扎的灯存在很大区别……但是由于价格便宜、且数量占绝大多数,对于传统手工灯冲击不小。

  这位艺人表示:现在都在喊着保护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手工艺,能否真正拿出一些保护措施来呢?

  (编辑丹妮)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