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努力振兴装备制造业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3日09:09 解放日报

  □如果能够采用当代最先进的技术装备,就能把消耗和污染降到最低水平,并能把废弃物变为资源,从而大大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改变粗放型增长方式,必须从发展技术装备工业做起

  □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不能靠从国外买来一个现代化。因为我们没有那么大的外汇支付能力,也不能长期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更不能在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上长

期受制于人,失去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必须立足于国内自己制造,下决心改变目前主要技术装备过分依赖进口的局面

  装备制造业是制造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的产业。装备制造业的水平决定着人们用什么工具进行生产,决定着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和整个生产的水平。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今天,一个国家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成为该国科技水平、工业水平的综合体现,成为国家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集中代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把振兴装备制造业作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大举措,并提出了明确要求。认真落实《建议》的有关精神,以自主创新带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应作为“十一五”时期的一个战略重点。

  振兴装备制造业的重大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劳动手段是生产力的三大要素之一,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劳动手段的改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基本力量。随着人类劳动工具从石器到青铜器再到铁器的不断进步,人类社会才从原始社会不断发展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自从18世纪中叶蒸汽机出现以来,人类的劳动手段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装备制造业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其日新月异的发展,成千上万倍地提高了人的劳动能力,带动了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在一百年的时间内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生产力的总和还要多。随着微电子工业的出现,传统机器设备与自动控制系统相结合,数字化、网络化迅速发展,装备制造业又进入一个空前活跃的发展时期。可以说,哪个国家能够在某个领域制造出效率更高、性能更好的技术装备,哪个国家就能在这一领域占领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就能在有关产业和经济发展上取得骄人的成就。

  《建议》正是从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客观规律出发,把发展技术装备制造业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提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广泛应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形成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发挥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强调要“提高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水平”。在“十一五”时期,大力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振兴装备制造业,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为特征,其根本原因,在于技术装备落后。如果能够采用当代最先进的技术装备,就能把消耗和污染降到最低水平,并能把废弃物变为资源,从而大大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改变粗放型增长方式,必须从发展技术装备工业做起。目前在我国的各个行业中,都有一些企业的技术装备具有当代先进水平,但这些装备绝大部分是从国外引进的,高昂的进口成本使这些设备不可能在全行业推广应用。这也是我国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参差不齐、相差悬殊的重要原因。在钢铁工业,我们既有像宝钢这样的企业拥有的现代化生产设备,也有一批能耗高、污染重的小高炉、小轧钢存在;在电力行业,我们既能制造超临界60万千瓦发电机组和超超临界100万千瓦火力发电机组,而效率低下的小电厂仍大量存在。只有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使先进的技术装备立足于国内生产,才能大幅度降低设备价格,大规模更新落后设备,从而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振兴装备制造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支撑。装备制造业是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装备制造业,科技含量高,消耗资源少,污染比较低,能够使我国目前大量闲置的机械制造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每单位产值的能源消耗强度,冶金工业是1.76,石化工业是1.30,而装备工业只有0.18。每单位重量产品的价值,机械产品更远远高于原材料。如果实现机电一体化,技术装备可以自动控制,则更是身价倍增。所以,发展装备制造业,是产业升级的方向,是以同样的能源、资源消耗生产出更多的商品价值的重要出路。

  振兴装备制造业,能够带动全社会科技水平的提高。技术装备是科学技术的载体。通过重大技术装备的研制,把多学科多专业的科研力量组织起来,把研究、设计、制造、使用单位联合起来,能够带动相关技术的研究开发,使各个领域的技术成果得以系统集成,技术开发队伍得以锻炼和提高。历史上,我们通过搞“两弹一星”、万吨水压机等工程,大大提升了发展高技术产业和制造重大装备的能力。而大量国产设备的使用,可以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使企业有更多的利润投入到技术开发上来,形成生产与技术开发的良性循环。

  振兴装备制造业,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决定性条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内外市场逐步连为一体。国际市场上产品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技术装备的竞争。没有一流的技术装备,就很难保证产品的质量,生产装备的技术水平往往决定着产品的竞争力。我国纺织品目前能够大量出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引进了国外一流的纺织机械,大大提高了从纱、布、印染到服装的质量。我国的家电产品能够跃居世界前列,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大量进口了国外各类家电产品的生产线。但如果生产设备长期不能立足于自己制造,纺织和家电行业的大量利润就会通过设备购置而流失,仅靠劳动力低成本的出口竞争力也不可能长久维持。

  总之,振兴装备制造业,是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技术水平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我们一定要按照《建议》的要求,集中各方面力量,实行联合作战,打好振兴装备制造业这一仗。

  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现状

  经过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形成了具有一定技术水平、比较完整的装备制造体系,制造规模居世界第五位。全国共有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约5.5万家,从业人员近1500万人,工业增加值占GDP的10.8%,税收占国家财政收入的5.5%。我国已能制造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火力和水力发电机组,已能成套提供大型冶金、石油化工设备,能够建造30万吨级超大型油轮,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国产化率达到70%以上,中档以下数控机床已能满足国内需要。

  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技术装备制造业还有较大差距,远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是重大技术装备主要依赖进口。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装备制造技术落后5至20年。一般低水平加工能力和普通机械产品生产能力严重过剩,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成套设备大部分尚不能制造,如燃汽轮机、核电设备、抽水蓄能水电设备、高速铁路设备、干线飞机、数控加工中心、轻工纺织装备等,制造水平明显低于发达国家,不得不靠进口满足需要。2004年进口机电产品达2500亿美元,而且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重大装备国产化水平不到50%。装备类机械产品进出口逆差不断扩大,2002年、2003年、2004年的逆差分别为288亿美元、392亿美元和512亿美元,每年以100亿美元的幅度递升。这说明国内技术装备的制造能力和竞争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国内装备制造业被进口设备冲垮的危险并非危言耸听。

  二是数控系统、发动机和关键部件是装备制造业突出的薄弱环节。数控系统是装备的神经系统。由于电子元器件和软件技术落后,严重制约了装备的自动化水平。如机床制造业,控制系统基本靠进口,尽管设备重量的95%以上是我们自己制造的,但价值量仅占设备的较小比例。又如秦皇岛四期煤码头和黄骅港煤码头设备,我国企业生产了其重量的70%,但价值量仅占30%;而进口部分的重量为30%,价值量却占70%。发动机制造技术落后,直接制约了我国飞机、船舶、汽车等行业的发展。关键部件和基础元器件落后,受制于人,成为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如船用柴油机曲轴,由我国生产毛坯锻件出口到国外,经加工后再进口,国外厂商供应中国曲轴的数量决定着中国能够接受国外船舶订单的数量。

  三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大型装备制造企业绝大部分为国有企业,分布在老工业基地,历史包袱沉重,改革步伐迟缓,尚未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和规范的治理结构,技术开发投入很少,原有制造技术已经老化。设备用户从自身效益和可靠性出发,宁可高价进口设备。设备制造企业与使用企业缺乏利益联结机制。除政府重点扶持的一两个典型如发电设备、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企业以外,其余大部分设备制造企业处于萎缩状态。

  四是缺乏具有总体设计、成套能力和系统服务功能的总承包企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研究单位、设计单位、制造企业、安装企业和用户的密切配合。在传统计划体制下,由政府有关部门进行有关各个环节的协调。在发达国家,由具有总承包能力即提供交钥匙工程的公司,把有关设计、制造企业联合起来,总承包公司控制着总体设计和关键设备的制造。而我国目前设备制造业的现状是,在行业主管部门撤销后,行政协调不存在了,而具有总承包能力的企业尚未形成,研究院所、设计院、制造企业各自独立、一盘散沙,至今没有一家企业能够像美国通用电气和IBM、德国西门子、日本三菱重工、法国阿尔斯通那样,能够提供系统服务,成为总承包商。因此,原有的成套设备制造体系已逐步被跨国集团打碎,变成跨国集团的零部件供应商。有些设备制造企业及所在地的领导,急于为困难企业找出路,甚至不惜让跨国集团兼并,一卖了之。几十年积累下来的技术成果和人才队伍面临完全散失的危险。而一旦中国企业退出这些领域,市场完全由跨国集团垄断,其后果将十分严重。

  “十一五”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点

  在全面分析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及所面临形势的基础上,《建议》提出了“十一五”期间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目标和重点,这就是要“提高重大技术装备的国产化水平,特别是在高效清洁发电和输变电、大型石油化工、先进适用运输装备、高档数控机床、自动化控制、集成电路设备和先进动力装置等领域实现突破,提高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不能靠从国外买来一个现代化。因为我们没有那么大的外汇支付能力,也不能长期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更不能在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上长期受制于人,失去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必须立足于国内自己制造,下决心改变目前主要技术装备过分依赖进口的局面。《建议》明确提出“提高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水平”,为“十一五”和今后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为了突破能源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十一五”要把能源工业的发展放在重要位置。为此,要大力发展电力设备制造业,重点掌握百万千瓦核电机组等清洁高效发电技术装备。积极研发1000KV特高压交流和800KV直流输变电设备。煤炭工业设备制造要依托即将建设和改造的120座矿井,通过技术攻关实现千万吨级煤炭井下综合采掘、提升和洗选设备及大型露天矿设备的国产化。

  积极发展大型石油化工、煤化工设备。通过引进关键技术和自主开发,实现百万吨级大型乙烯、大型PTA装置国产化。为了弥补我国石油资源短缺和应对国际油价上涨,要加快发展煤制油工业,掌握并完善煤炭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装置的设计制造技术。

  未来一个时期,交通运输业将出现一个快速发展的局面,对汽车、火车、船舶、飞机等运输设备的需求量很大。要积极发展先进适用运输设备,重点攻克300公里/小时级高速铁路列车、新型地铁车辆、磁悬浮列车等设备,使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业尽快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要大力发展海洋石油工程装备、大型矿石和原油运输船、集装箱船、液化天然气船、高附加值船舶及配套设备。积极研发民用支线飞机和大型运输机。

  机床是制造机器的机器,机床工业的技术水平决定着装备制造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水平。目前,我国机床生产仍以中低档产品为主,国内机床需求的50%左右靠进口。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对高档数控机床的需求将逐渐增加。要积极发展大型中高档机床,重点发展大型、精密、高速数控加工设备和数控系统,改变大型高精度机床依赖进口的现状,并逐步扩大出口。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其重要途径就是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工业生产过程和经营管理的自动控制。这对强化质量控制、节约资源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能够起到倍增器的作用。要加强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研发和推广,特别要加强重大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和精密测试仪器的研发制造,满足特大型工程和重大成套装备自动化、智能化的需要。

  核心技术落后,是制约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为代表的信息产业的一个核心技术,就是集成电路的高速微级芯片,即中央微处理器,它由控制器、运算器和存储器合成,是微电子和整个电子信息产品的心脏,也是信息技术的制高点。在这一领域,目前基本上靠进口。我国企业电子产品制造只能主要生产PC机、显示器、终端等低附加值产品。“十一五”应当把集成电路制造设备作为科技攻关的重点,集中力量予以突破。

  发动机是交通运输设备和发电设备的心脏。飞机、汽车、船舶制造业和电力设备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发动机。特别是随着能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安全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先进动力装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发动机制造业的落后严重制约着装备制造业的现代化,必须在“十一五”期间作为技术开发的重点,努力在自主创新和批量生产上取得较大进展。

  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政策措施

  振兴装备制造业,实现重大技术装备的国产化,是“十一五”期间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这项工作涉及面广,需要组织跨行业的大协作,既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又需要政府强有力的组织协调和政策引导,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

  第一,要加快形成一批能够提供重大技术装备总承包服务的企业集团。技术装备的国产化,关键在于要有企业能够提供研发、设计、制造、安装、维修、服务等一揽子服务。各个行业都要在现有设备制造企业或设计院的基础上,发展一批能够提供系统服务的工程公司和成套公司。这些公司集中一批专业人才,不断积累技术成果和经验,成为装备制造业的主体。振兴装备制造业首先要抓紧培育一批这样的公司。要加快推进国有装备制造企业的改革、改造和改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第二,依托重点工程推进设备国产化。国家重点工程项目所需成套设备,要制定自主制造的目标。凡是需进口重大设备,都应由使用单位、国内制造企业、设计单位联合制定自主制造的方案,实行国际招标。由国内制造企业与跨国公司联合投标,以国内市场换取国外企业的技术转让,逐步提高国内企业的制造能力。要借鉴三峡电站的成功经验,在各个行业中依托重点工程项目,推进技术装备的自主制造。

  第三,鼓励使用国产首台重大技术装备。重大技术装备的完善,需要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改进,用户要承担相应的风险。国家要对国产化示范工程实行鼓励政策,支持用户订购首台设备。建立由项目业主、装备制造公司和保险公司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重大装备保险机制,引导装备制造公司和项目业主对首台国产设备投保,以推动国产设备的应用。

  第四,增强企业对重大装备的研发和创新能力。要以系统设计技术、控制技术和关键总成技术为重点,实行开放式创新,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资源,加大对研究开发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创新的投入。重大技术引进要有制造、研发和使用单位联合参与。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国家在税收等方面,采取鼓励企业增加技术开发投入和设备国产化的政策。对国内已能制造的设备,应逐步取消原有的设备进口优惠政策。对国内自主制造设备所需进口的部分零部件,应给予税收政策方面的鼓励。

  第五,加快制定行业技术装备政策。充分发挥标准化在振兴装备制造业中的作用,提高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等级,利用国家标准淘汰落后技术装备,推进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积极采用国际通用标准,为我国装备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创造条件。抓紧研究制定重大装备采购条例等行政法规,为企业平等竞争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和市场条件。

  中华民族是有创造智慧的民族。改革开放极大地激发了群众技术创新的热情,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我们坚信,在中央关于振兴装备制造业的一系列政策鼓励下,我国经济现代化对技术装备的巨大需求,必将拉动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和迅速发展,并为人类劳动工具的进步作出贡献。

  (作者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郑新立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