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行走天下的吴桥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3日09:34 河北日报

  谨以此文献给把杂技带向世界的吴桥艺人

  编者小语

  杂技曾经是穷人的艺术,正是这门古老的艺术为当年吴桥人架起了一座通向世界的桥。

  根植于民间,行走于江湖的杂技艺术家,他们的历史注定是口耳相传的传奇。

  他们中许多人的技艺并不足以精湛到后世留名,但他们带来的欢乐却深藏于每个人记忆深处。

  目前吴桥有40多个杂技团体,4000余名杂技人才常年活跃在海内外舞台。

  今天当人们沿着吴桥老艺人当年架起的桥,来赶赴这次杂技盛会的时候,望着他们渐行渐远的背影,让我们再行一次注目礼。

  江湖很远

  贫穷土壤生长的艺术,为当年吴桥人架起了一座通向世界的桥

  2005年10月23日,孙福有的半身塑像静静地屹立在河北吴桥杂技大世界的广场中心,底座上刻有莫克莱尔先生用法文亲笔题写的“纪念世界现代马戏之父———孙福有先生”。

  直视着这个看起来略显消瘦的老人的双眼,不禁使人心生感慨,这位一生闯荡江湖的杂技泰斗,此刻正在想些什么———是漫天风雪的西伯利亚,还是赤道骄阳下的东南亚?

  1945年2月17日(农历正月初五),吴桥人孙福有死在较场口芦席棚内的消息惊动了整个山城重庆。在当时的“陪都”,参加送葬的队伍从较场口一直排到了嘉陵江边,其中更有冯玉祥、田汉、白杨等政界和演艺界名流。

  这个吴桥人,曾被京剧艺术家梅兰芳称为“占尽演艺界威风的孙老板”。

  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孙福有带领他的马戏团先后4次出国演出18年,巡回演出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谓辉煌一时。在泰国,更是得到了泰国国王授予的金质勋章。许多外国人就是通过他的马戏团,与吴桥杂技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

  而在当年靠一身技艺,闯荡世界的吴桥杂技艺人中,孙福有只是幸运的一个。

  孙龙村,位于吴桥县城东北方的一个小村庄,孙福有的出生地。“当时全村300多口人,就有40多户到国外卖艺。”吴桥县文化局文物保护管理所的杨双印,用这个数字为记者描绘了这个并不起眼的小村庄曾经不同凡响的历史。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杨双印曾在这里拜访过一位最远到过欧洲的杂技老艺人———孙立人,如今老人已经故去。

  1913年的一天,当时年仅6岁的孙立人,在村边看见父亲和哥哥一起背着包袱外出卖艺。年幼的他闹着要同去,考虑到能为家里减少“一张吃饭的嘴”,父亲稍作考虑就答应了,于是让一同玩耍的小伙伴给家里的母亲捎个口信,父子三人便匆匆踏上了充满未知的江湖路。

  父子三人先是一路卖艺到了东北三省,在那里,父亲第一次听说了遥远的莫斯科,并知道“那里好挣钱”,于是三人义无反顾地奔向了遥远的异国。

  1920年开始,著名杂技艺人孙凤山带领“北京班”,由天津经西伯利亚到达德国,后到欧美多国演出。一天,经过漫长的海上旅行,迎接踏上美国土地的“北京班”的,却是关口处放置的一根横杆———先过杆才能过关口。孙凤山知道这是歧视中国人,全班8个人都是一个“单蹦”跳过去,轻轻落地。

  就是在这屈辱的一跃中,这些来自吴桥的杂技艺人第一次将中国人独享的开心和惊喜带向了世界。

  家乡很近

  他们一次一次地离开,就是为了一次一次地回来

  秋日阳光的投射下,一座带有欧式风格的老建筑,在今日的吴桥县孙龙村依然尽显着卓尔不群。

  1933年年底,出外多年的孙福有在吴桥老家动工兴建了一座“豪宅”,用款一万四千块大洋,木料、水泥是从天津购买,用船经运河运回的,石灰是连镇石灰窑的,砖是张圈的窑烧的,共计用砖40万块。但孙福有生前却不曾在这精心设计施工的建筑里住上几日。

  现在,这里已经被当地政府作为孙福有故居加以保护。和孙福有一样,当年出外的吴桥艺人手中每有积蓄,必定在家乡买房置地。这些游走在世界各地的老艺人,其实并不曾真正走出这片土地。

  至今在吴桥城东的范集,还有人记得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一封发自埃塞俄比亚的神秘来信。信封上写的收信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吴桥范集刘小三。当时村里的支书拿着信,门挨门、户挨户地想,怎么也想不出谁叫刘小三。无奈,支书召开了村里的支部会,会上支部书记当众打开了这封来信,上面写着:

  我家世代很穷,我1928年离家外出耍生意,漂流海外,现定居在埃塞俄比亚。我离家时,家中父母尚在,还有两个哥哥嫂子。父亲名刘双林,离家时我没有大名,只有乳名刘小三,现在不知父母哥嫂是否还在,信封上只好写上我的乳名,便于各位父老乡亲回忆查找。

  ……

  1984年,名噪前苏联的杂技英豪瓦西里·伊万诺维奇·窦清富在塔什干病逝。这位旅居异域多年的吴桥老艺人,1973年退休后特意由莫斯科迁往塔什干定居。长达三十多年的中苏两国不正常关系,使这位思乡心切的海外游子有家不能归。他生前对子女们说:“塔什干是亚洲的地方,我生在亚洲,活着回不了祖国,死了我要埋在亚洲的土地上。”至今他混血的子辈、孙辈,依然在异国的土地上上演传统的吴桥杂技。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吴桥的农民杂技艺术家于金生到柏林一家著名的大戏院演出,戏院经理送给他戏院收存的当年“北京班”在剧院表演的照片。在照片上,于金生认出了吴桥杂技艺人史德俊。后来在石家庄,参加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的德国演员见到了八十多岁的史德俊,老人用德语直接和德国演员交流。这位识字不多的中国老人,精通欧洲六国的语言。

  然而,1933年“北京班”回国解散后,32岁的史德俊回到吴桥,用多年的积蓄买房置地,定居乡村,再没有从事杂技行当。

  在这位吴桥老艺人的心中,始终有一个躬耕于乡野的梦。

  吴桥很大

  如今吴桥和世界已经不再遥远,就近在咫尺之间

  “吴桥有多大?”孙福有一次在印度尼西亚演出,当地的一位观众问了这个问题,“为什么但凡是演杂技的中国人都说是从吴桥来的?”可以想象,作为吴桥籍的艺人,孙福有那一刻是骄傲的。

  在异国体验这种杂技赋予的骄傲,于金生也曾有过。1992年,莫斯科国家马戏院为建院70周年举行国际杂技邀请赛,受邀参赛的于金生,在那次比创新、比高难技巧的大赛中,赢得各国选手的一片喝彩,同时也征服了众位评委,获得大赛一等奖。

  参加邀请赛的韩国、日本、马来西亚、俄罗斯、法国、西班牙以及非洲的加纳共和国等,都表示想同中国这个杂技王国加强艺术交流。特别是俄罗斯国家马戏院院长普洛金斯基,和于金生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明确表达了愿同他的民间杂技团合作的意愿。

  于是,1993年,几位俄罗斯艺术名家欣然应于金生之邀到中国演出,带来了具有异域风情的节目,特别是俄罗斯姑娘们惊险奇特的高空节目,奔放、刺激、新颖。第一个演出地点安排在五台山万人体育馆,首场亮相后,便引起轰动!

  迎着当年老艺人们到国外闯江湖的方向,在“吴桥”的旗帜下,国外的杂技演员走近了吴桥。

  10月31日,于金生领导的吴桥群艺马戏团有30多名演员从上海登机,飞赴沙特阿拉伯的利雅得开始为期几个月的商业演出。而这之前,在第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的主场馆———河北省艺术中心西侧,于金生的马戏大棚已经开演多日。在于金生看来去沙特和到石家庄都是“国际交流”。

  早在第一届杂技节筹备过程中,于金生就被聘请为杂技节组委会理事,并特邀他的“吴桥群艺马戏团”赴石家庄国际赛场参加比赛演出。

  1999年11月1日,“第七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开幕的前一天,于金生的民营杂技马戏大棚如同天降,竟然在一夜之间矗立在比赛场馆一侧,并随即卖票,开始了商业性演出。从大棚演出的第二天起,于金生竟然挖杂技赛场的“墙角”,使得各国参赛团体带来的参赛节目纷纷到这个民营大棚里演出!

  如今吴桥和世界已经不再遥远,就近在咫尺之间。

  这次在于金生的马戏大棚演出中,记者还看到了几位来自非洲的黑人演员的精彩表演,他们是吴桥杂技艺术学校的非洲留学生。

  从1999年3月,杂技学校经文化部批准筹建“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培训中心”,承担为国外培养杂技、魔术人才的任务。2002年以来先后培训美国、坦桑尼亚、加纳、埃塞俄比亚等国杂技学员近百名。迄今已经培训了三批非洲杂技学员。

  2003年12月,12名坦桑尼亚留学生在中非合作论坛上当着温家宝总理和30多个非洲国家首脑的面露了一手———表演了精彩的吴桥杂技。乔恩,一位来自坦桑尼亚的非洲女孩,可以讲一口流利的中文,是第一批来吴桥学习杂技的留学生,毕业后,如今又再次来到吴桥,继续学习杂技艺术。性格开朗的乔恩告诉我,吴桥已经成为了杂技的圣地。

  是啊,正如法国杂技泰斗莫克莱尔所说,具有悠久历史的吴桥杂技,不仅是中国,而且是世界杂技艺术的摇篮。本报记者樊江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