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救“南肺”先保住果农“荷包”(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3日10:48 大洋网-广州日报
救“南肺”先保住果农“荷包”(图)
  劳动的果实遭脏水污染凋落痛心啊。这名果农手中的小杨桃似乎就是他的心。本版摄影记者庄小龙

  万亩果林,从小处看是海珠区小洲、龙潭、土华、仑头等7条果树村3.6万名果农的“荷包”,一旦果林被征走,果农又少了一个收入来源;从大处着眼,它是带动广州整个城市呼吸的“肺”,如不能开发好,市民将少了一个都市“氧吧”。如何平衡好保住“荷包”和“救肺”之间的关系引人关注。昨日,本报“街坊论坛”在逸景翠园设坛就“‘南肺’保护与周边经济发展”这一话题开讲,吸引了人大代表、政府官员、村民、居民代表等共同参与。有关人士表示,虽然相关部门已有中标规划方案,但把规划变成现实的路究竟还有多远,真是让人欢喜让人忧。

  策划/刘海健撰文/记者张影、刘海健 实习生张丽、刘晓星

  现场

  话题牵人心街坊参与热情高

  昨日,本报“街坊论坛”在逸景翠园开讲“‘南肺’保护与周边经济发展”的话题。由于话题关乎民生,论坛吸引大量村民、居民代表甚至人大代表、政府官员来参与。

  记者在现场看到,离论坛开始还有一个小时,逸景翠园不少业主就开始在论坛现场“抢占”座位。而小洲村、龙潭村、土华村的村民则带着被“针蜂”侵害的杨桃,出现在现场。早上10时,论坛准时开始,场内百余张椅子上已经座无虚席,连周围的花基、台阶上也坐满了人,广州日报社在现场所设的多把遮阳伞下也挤满了热心的观众。他们当中有的拿着近两日登载着的《广州日报》,有的认真地拿出本子做记录,更有打着毛线的大妈和抱着小孩的阿姨,现场充满了浓浓的“社区味”。

  人大代表当场公布联系电话

  论坛开始不久,现场来了一名“神秘嘉宾”,她就是台盟广州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市第十二届人大代表李亭亭副教授,她是看了本报的报道后,专程赶来参加论坛的。作为市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促进‘万亩果林’果农增收建议”的主要提案委员之一,她主动请缨做论坛的嘉宾,与政府职能部门、街道、居民和果农共同讨论“南肺”的生态保护与周边经济发展。只见她主动上台回答问题,立即成为全场焦点,台上台下几次掌声都为她响起。

  李亭亭现场回答市民和村民的提问,并将工作地址、电话、e-mail等公布,她说:“我是年近花甲的人了,但会尽我的能力,为这个问题呼吁。你们有什么材料,可以寄到台联,我的办公室电话和传真号码是87379334,欢迎你们反映问题。”李教授的话博得了现场一片掌声。

  特写

  村民带遭虫害杨桃参与讨论

  河涌污染、病虫害等问题是果农们最为关注的。小洲村十四社的林先生是一位原住居民,他种了6亩果树,然而由于水污染,这几年他的杨桃结果后很容易被风吹落。“水污染真是要了‘南肺’的命啊!”东风村的一名村民痛心疾首地说。“现在我们村的水都被污染了,手一碰到水就会过敏。污水浸泡的树根,三五天就会腐烂了,我们的果树实在等不起啊!”一位女士焦急地说。

  上涌村的几名村民还特意带上了几个被针蜂叮咬过的杨桃。这些杨桃还未成熟,个头非常小。仔细一看,便可发现杨桃上有好几个黑点。村民们说,这些就是被针蜂叮咬的“伤口”,里面全是虫卵,“这些被叮咬过的杨桃是长不大的,很快就会烂掉。”

  海珠区绿委办的陈永红科长说,市、区政府加大了对治理和改善保护区内河涌水源环境的力度,对水系的整治有一个计划,大约是在三到五年内对海珠区67条河涌进行整治,实施河涌截污工程,截断流向果林的河涌污水。

  症结:果林属集体但已城市化

  前日本报《果林不敌菜地“南肺”告急》的报道揭示了万亩果林的生存现状,环境污染导致果林功能衰退和果农生活欠佳等问题,不但牵动果农的心,连不少广州市民都担心起来:果林损坏至此地步,原因何在呢?

  据海珠区政府有关人士分析,城乡二元体制制约是困扰果林整治发展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原来,万亩果林作为城市的“绿心”,从位置上说已属城市化地区。但是果树区土地仍是集体所有,土地的产出仍是居民生活来源之一,村集体无能力建设和维护之余,也不能参与土地市场交易。这就是说,改造了果林,满足了市民对都市“氧吧”的需求,就很可能损害了“小农集体”的利益。

  其次,分产承包体制落后,万亩果林功能已发生转变,从经济林向生态林转移,果林的收益已微乎其微,不再是村民的主导生活来源。原有的分散承包的果林体制已难以做到果林统一打药、灭虫害等技术工作,降低果农的生产热情甚至丢荒,形成恶性循环。

  再次,居民生活难有出路,果树区第一产业收入微薄,第二产业限制发展,第三产业未能发展,居民以外出打工为主,有“守着金饭碗”讨饭的感慨,与周边建工厂、盖住房、修市场轰轰烈烈的城市化浪潮,还有渐渐富裕起来的村集体相比,果树区居民就业艰难、生活水平低下,对保护果林、限制开发建设的做法产生消极甚至抵触情绪。中外城市大型绿地开敞空间建设经验表明,仅有规划不够,还需要一系列法规、政策、资金的扶持。

  策略:看果林现状定处理办法

  农民是继续捧着万亩果林这个“金饭碗”当主人,还是转型成果林的管家或者服务员?

  记者从海珠区规划局获悉,该区对果林区的控制权问题已经有了相关策略,通过对症下药,征租土地全面控制。比如,对果树生产仍在继续,且情况良好的,规划中也是重要的果树保护区域,争取农民土地入股,成立股份公司。由政府出资建设基础设施,并用保底分红(政府保证股份公司的最低盈利额,不足部分由政府财政补贴)的形式取得土地的经营管理权。

  这既消除农民对经营收入前景不稳定的担心,也使这片土地能在政府控制下进行有序的保护性开发,让多家公司在果树保护区相关法规下在旅游、生态、果树种植方面进行开发。

  对已经受城建发展的冲击较大,对果树种植没有积极性,违建严重,有强烈发展二三产业的愿望的部分果林,因位置好,区域地价相当高,政府采用分期付款的形式征用或者租用果林地,按果树区的8%返还给村作为经济用地,按规划发展二三产业。

  对果树生产同样缺乏积极性,果树生产基本停止,旧村密集,出租屋众多,有发展二三产业的强烈要求,政府可采用先租后征措施保护果林地,由于租用果林无需返还村留地,可暂时控制村子的无序开发,待开发时机成熟再征用。

  另外,还有部分土地属于新城市中轴线控制范围,只有部分果园属果树保护区,大量土地被房地产开发商征用,位置重要,可一次性征用,再按8%返还村留地。

  突围:优化果种疏通水体“血脉”

  海珠区农林水利局有关人士分析,华南干线以西地区属于果林次适宜区,存在树体老化、死亡,酸雨、水体、粉尘污染及投入产出比例失调等问题,要整治环境,更新树体,种植敏感度低的果树品种,如番石榴、枇杷、黄皮等杂果;并且该区靠近城市建设密集区,宜向植物园、农耕园、苗圃园、综合公园等方向发展。

  东南环高速公路以北地区属于果树适宜种植区,存在树体老化及酸雨等中度污染,并且沿黄埔涌有大片菜地,本区宜进行树体更新,反季节栽培,发展抗性强的新优良品种,但其南部仍可保持以龙眼种植为主。该片区北部靠近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宜发展博览公园、农业科学园等。

  东南环高速公路以南地区为果树生产适宜区,污染最轻,但仍有树体老化、酸雨的影响,宜更新树体,保持传统优良品种,如荔枝、龙眼等,但也要发展新品种,可作为果林生态旅游区,建岭南及热带、亚热带名果种植区。

  河涌是“南肺”的水体“血脉”,据介绍,河涌的整治“突围”有四方面:第一,截流排污,埋设污水管,统一输送至污水厂处理,实现“洁污分流”;第二,疏通河涌清除淤泥,促进水体循环,在规划中的东风公园开拓出“瑞龙湖”,营造“瑞湖塔影”的城市新景观亮点;第三,用自然式或半人工式景观护岸,保育水土;第四,设闸,实现生态调节的功能。

  关键:政府加大投入着力在刀刃

  台盟广州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亭亭副教授说,建设“南肺”既要突出其生态林的功能,但绝不可忽视其经济林的本位功能。

  她认为,万亩果林是关乎农民切身利益,居民居住环境的民生大事,核心是解决城乡二元化的体制之弊,解决农民温饱、收入、医疗等问题,虽然目前相关规划已趋成熟,前景很美好,但要推动这个进程还要相当的力量和时间。

  她说,要搞好果林关键是政府要加大投入,“南肺”这块蛋糕就这么大,怎样切,怎样将有限的钱投到主要方面是很重要的。

  大洋网网友口水吧

  网友建言:治污同时换栽新树种

  大洋网(

  

  对昨天的“街坊论坛”进行了现场直播,并且开设了留言板供网友发表对“南肺”保护的看法和建议。本报也开通了手机短信供市民发表意见。以下是部分言论摘登。

  网友“旷野里的微光”: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开始履行管理和监督的职责,责令河道周边和上游的不合格排污厂停业整改,加大监管的力度。政府相关部门派出农科人员培训和实地指导果农,授之以渔!

  网友星火:支持“白云山模式”,但在“南肺”恢复健康之前,更为重要的是整治而不是试验。是不是应该停止产果“工作”,让它“静心”休养?!

  网友22-33-66:“楼盘”过多存在,是“南肺”河道水源污染之根。

  网友lx001:果农如果搞果园首先就要把污染治理好,像报道的图片中果园旁边那条黑呼呼的小河,就算是为了广州的形象也得把它整治了。其次应该引导果农对种植的水果进行“更新换代”,并且是循序渐进地进行换代或者是引进一些适合当地气候土壤环境种植的新品种;最后要保证果农种植的水果的销路和销售价格,解决了果农的后顾之忧。

  网友张元川:将老龄果树全面改造,换上抗污染与抗逆性强的园林绿化树种,既可创经济效益,又可净化空气质素。利用林中空地间种蔬菜,提高单位面积的土地利用率与经济效益,采用新型的抗污染的生态肥料农药,采用黑光灯及诱杀剂灭虫,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污染的危害,以保障市民的健康。(来源:广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