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2005中国质量万里行食品质量与安全研讨会召开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3日13:13 人民网

  人民网11月3日讯昨天,2005中国质量万里行食品质量与安全研讨会正在全国最大产粮基地县(市)之一,也是全国重要奶源基地县之一的黑龙江省双城市召开。

  目前我国食品及饮料制造业工业发展异军突起,对全国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占到了8%,位居第二。民以食为天,食品质量安全涉及千家万户。随着食品工业的迅猛发展,也出现了一系列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心和关注。

  为了推进食品安全这个“民心工程”的纵深开展,全面提升我国食品生产力的水平,提高我国食品安全的保障程度,增强老百姓消费安全信心,由国家质检总局指导、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与双城市政府联合主办了本次研讨会,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工商总局、中国消协、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黑龙江省政府、黑龙江省质监局和当地政府的领导,食品领域的专家教授,全国50余家食品企业的代表以及来自中央、地方30余家媒体等共30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迎丰介绍说,此次研讨会有四个主旨。一是抓紧食品生产源头。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涉及生产、流通、消费整个过程,方方面面,但生产源头是关键。关系理不顺,食品质量、安全、卫生、都无从谈起。二是强调食品企业的主体意识。食品企业是奉献优质食品的主体,是食品安全工程的坚强柱石,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主体意识应该得强化。同时,优秀名牌企业是国家乃至社会扶持和支持的对象,而不应成为单纯新闻炒作的对象。三是突出WTO背景。紧密围绕我国加入WTO过度期即将结束,跨国食品生产和流通企业不断涌入,我国食品企业也在不断走出去,而国际贸易壁垒、标准壁垒、技术壁垒日益增加和显著的形势下,积极探索我国食品企业的借鉴和应对策略,以及政府部门食品监管工作的与时俱进。四是合力构建食品安全网。政府、企业、消费者应携手共同打造食品质量安全网。“食品安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国家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将监督管理的重点从最终产品的检测过渡到生产经营的全程控制,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食品安全管理控制体系。以严格实施食品市场准入为基础,进一步强化质量技术监督机构、地方政府、企业监管责任制,建立完善的食品生产质量监管体系。

  研讨会围绕着“食品安全与企业发展”这一个主题展开热烈而深入的研讨。国家质检总局官员介绍了我国政府为保障食品安全而实施的一系列系统保障措施。“十五”时期实行三绿工程,即提倡绿色消费、培育绿色市场、开辟绿色通道。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的指示精神,加快了食品安全法制、食品安全检测、食品市场认证、食品市场准入和食品安全社会信用五大体系的建设。先后制定了以《食品卫生法》为核心,包括“食品原料、生产经营、包装与容器、卫生监督和卫生检验”为主要内容的食品卫生法规体系和包括“国家标准(GB)、行业标准(WB)、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的食品卫生标准体系。并在全国生产企业的质量档案基础上,建立了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国家质检总局的领导还着重强调了几项工作重点,包括:强化三项制度,即强化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强化食品安全区域监管责任制度、强化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应急处理制度;完善四个体系,即进一步健全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科研保障体系和专业人才队伍体系,为食品安全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认为,食品生产企业要严格自律守法经营,诚信为本,以大局利益和民众健康为重,严格执行食品安全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积极实施HACCP等先进的管理方法。

  与会食品企业代表积极发言,谈困惑,谈期盼,谈畅想,抒发企业心声。雀巢(中国)有限公司的代表发言,食品安全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质量与安全观念”是食品企业获得成功的关键,食品安全是食品品牌的安身立命之本,是企业的生命。大众肉联有限公司食品公司谈到,食品企业只有提供安全高品质的食品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从而赢得市场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质量与安全观念”是食品企业获得成功的关键。企业只有提供安全高品质的食品才能净化消费环境,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反过来,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会形成良性循环,刺激优秀企业生产更多、更好的优质产品,促进食品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众多与会企业代表表示,与政府、消费者携手,合力构筑三位一体的食品安全质量网,让广大的消费者吃的放心,吃的安心,吃的健康,在食品领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据了解,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的《食品行业假冒伪劣十大特征、成因、对策》也在会议期间一并发布,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万宣)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