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边界侧记:渐渐消散的敌意(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3日15:32 南方周末 | ||||
天下观察 本报记者 郭力 发自印巴边境 这边是身着黑色军服的巴基斯坦士兵,荷枪实弹;另一边是身着草黄色军装的印度士兵,同样荷枪实弹。 四下无声。 突然,一声长啸从印军阵中激喷而出。几乎同时,巴基斯坦阵中,也一声长啸,同样气势逼人。两股啸声,排山倒海,冲向对方,却在空中对撞,而消于无形。 “夸,夸……”双方队长,都双手叉腰,都怒目圆睁,在一条直线上相向而行。每一步迈出,脚都先踢高至头顶,然后用尽气力,蹬踏地面。 两名队长越走越近,越走越紧……“胜利!”巴基斯坦士兵身后,77岁的老人米哈典突然喊起来。“胜利!”老人身边的100多名巴基斯坦百姓齐声应和。立刻,印度士兵身后的近2000名印度百姓中,“万岁”的口号也响了起来。 你来我往的口号,四下挥舞的印巴国旗,瞬间淹没了两国士兵踢腿蹬地的“夸夸”声。 这里是瓦嘎检查站,目前印巴之间惟一开放的陆路边境口岸。正在进行的是印巴两国的降旗仪式。每天的日落时分,两国士兵都会像这样踢腿蹬地,蹬到两国边界线旁。两个队长眼睛都不看着对方,又仿佛格外默契,同样的动作,同样的节奏。两人都在军帽帽沿一甩权当敬礼,两只手似碰非碰即是握手,然后不看对方一眼,昂首挺胸,各自转向,走到离边界线不足半米各自的旗杆旁,降下各自国旗。 乍一看来,无论对印巴两国的士兵还是百姓来说,这样的降旗仪式都似乎是一场“战争”,而且天天都在发生。 只有路基的公路 瓦嘎检查站,就卡在印巴公路上。 这条公路的一端,是巴基斯坦旁遮普省首府拉合尔,一个牛车马车自行车三轮摩托汽车小轿车混行其间、拥有700万人口和500年历史的莫卧儿王朝皇宫的城市。 从拉合尔出发,车行17公里,就能见到一座伊斯兰风格、顶部悬挂巴基斯坦国父真纳铜像和巴基斯坦国旗的门楼。再往前30米,是一道绿色的铁门。打开铁门,隔着面前1米处的一道白线相对的是一道金黄色的铁门。过了这道门前行30米,就能看见另一座写着泰米尔语和英语“印度”、悬挂着印度国旗的门楼。从这座门楼,再前行18公里,就到了印巴公路的另一个端点:印度旁遮普邦首府阿姆利则。 就是通过这条公路,2005年7月26日,载满大蒜的卡车从印度直接开到巴基斯坦。在1965年两国因克什米尔爆发第二次印巴战争整整40年后,通过公路进行的陆地贸易首次恢复。 在更早的2003年,莫卧儿王朝皇宫大修时,所需的红色石料也是通过这条公路从印度运来。 然而这条公路,至少在巴基斯坦这一段,还只有路基。路面刚刚平整出来,有几段已经铺上了碎石,压路机正在压实基础。我们的车从这条“公路”上开过时,颠簸不已。 不过只要有了路基,就有了一切的基础,尤其是生意的基础。一些打扮得花花绿绿的大货车停在瓦嘎检查站外的公路两旁。从印度运来的洋葱、番茄、大蒜,以及山羊、绵羊和水牛,就通过这些货车转运到巴基斯坦各地;小扁豆、棉纱、糖和干果又被这些货车从巴基斯坦各地集中到这里,运往印度。这样的贸易,一年的总额达到了惊人的3.8亿美元。 沙德拉是其中一部货车的司机,据他说,他每8天跑一个来回,就能赚到40000卢比(相当于人民币5500元)。尽管对这个数字记者深表怀疑——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的居民平均月收入不到4000卢比,但是沙德拉眼中放出的光芒无疑是真实的。 “对你来说,印度是朋友吗?”记者问。 “为什么不呢?”沙德拉反问。 降旗,米哈典老人,掌声 生意归生意,降旗仪式上只有剑拔弩张。“巴基斯坦万岁!”“印度必胜!”伴随着此起彼伏的口号,仪式已渐入高潮。 两国士兵们的腿踢得更高了,每一步蹬下去,身上的三尺军刀和步枪都哗哗作响。两国专事呼啸的士兵也不再同步,各自尽性而喊。一黄一绿两扇大铁门都已经拉开,旗绳也已解开,两绳交叉,一端是各自的国旗,另一端就在两位正瞪着对方的降旗手手中。 米哈典老人这时候站在了所有巴基斯坦观众的最前面,满头是汗,巴基斯坦国旗却仍然挥得呼呼有风。他每喊一句,巴基斯坦观众就跟一句,直到嗓子哑了,终于一手擎旗,一手指向苍天。他的巴基斯坦儿女们口号喊得更响了,老人注视着他们,点头微笑。 另一边,一个稚气未脱的印度小男孩也在朝巴基斯坦的观众挥动着印度国旗。人小,旗宽,风大,小男孩不禁一个踉跄,差点摔倒,惹来了印度观众的一阵哄笑。 对抗性的口号直到两位号手开始吹奏“降旗曲”才停了下来。在印巴两国的号手和谐地演奏出同样的音调时,印巴两国观众安静下来,和同来观礼的丹麦人克拉夫、美国人托马斯,以及中国大连人尹洪德一起,目视两国国旗以同样的速度缓缓降下。 由于两国的旗线交叉,两面国旗在经过交叉点时并立在了一起。就在这一刻,两国观众同时鼓起掌来,相比于口号声和皮鞋蹬地声,这掌声显得尤为真实。 而就在隔开这两面国旗的印巴边界上,部署着印陆军总共35个师中的20个师,巴陆军总共22个师中的17个师。但是,这掌声,仍然很真实,比核试验的爆炸声真实得多。 两面国旗在交叉点上短暂并立之后又分开了,最后降到了两位旗手手中。旗手们将国旗熟练地叠整齐。同时在叠国旗的还有米哈典老人。带领巴基斯坦观众喊口号,是他每天必修的功课。 一黄一绿两扇大铁门“哐当”“哐当”两声又关上了。听到这“哐当”声,原本紧绷身体的印巴两国士兵条件反射似的松弛了下来,脱下了帽子,擦擦汗,开始说笑。他们今天的演出结束了。 倒是那个叫沙德拉的卡车司机,好像还没有从喊口号的气氛中解脱出来,看见记者,三步并作两步地就冲过来和记者拥抱。一边拥抱还一边说:“中国,兄弟!”但是印度那边,又有几车货到了,他立刻松开了记者的手,跑回了他自己的卡车。 在降旗仪式上,一切都是针锋相对;然而通过瓦嘎检查站连通的印巴公路,使两个国家和他们的人民连绵不断。其实一黄一绿两扇大铁门,“哐当”关上固然隔开了两个世界,一旦拉开,便是通途。好在印巴公路已铺就地基,尽管仍然坑坑洼洼,但是柏油已经一米一米地延伸了。 这天是2005年10月20日,3天之前,印度援救巴基斯坦地震灾区的第三批物资从阿姆利则启运,通过瓦嘎检查站,由像沙德拉这样的卡车司机们转运到受震灾最严重的巴拉考特地区和巴控克什米尔。这批救灾物资包括100吨食品、26吨毛毯、9.5吨塑料床单、10吨医药和250顶帐篷。 10天之后,印巴两国也发表联合声明,同意部分开放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以便两边的居民共同展开震后救援行动。 这些举措使人们真实地感到,曾一度横亘在两国之间的敌意,开始消散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