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香港金融与内地企业“亲密对接”:期待双赢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3日15:53 新华网

  新华网上海11月3日电(记者 潘清)一方是期待在内地市场寻觅商机的香港金融机构,一方是渴望借助香港“漂洋过海”融通资金的内地企业。正在上海举行的“香港金融服务博览”上,双方“亲密对接”,热闹景象背后的潜台词是“双赢”。

  作为主办方,香港贸发局总裁林天福将此次金融服务博览视为向内地企业推广香港商贸平台的“一着棋”。在他看来,经过20年发展的内地企业正进入一个新时期,特别是上海

和长三角地区的企业,正从“生产运营”阶段开始进入“资本运营”。此时它们正面临三大挑战,一是筹措资金不足,二是与海外投资者的联系不足,三是缺少利用丰富的社会闲散资金的门路。

  “这些企业要通过更有策略、更有效率的资本运营,扩大现有业务规模,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进军国际市场,而香港恰好可以作为一个‘训练场’和风险探测的平台。”林天福说,举办香港金融服务博览是趁“需”而入,“是为谋求双赢而来的。”这种双赢的策略,在此前不久中国建设银行登陆香港主板市场时曾达到一个高潮。作为首家以全流通方式亮相的内地国企,建行在港上市集资金额高达622亿港元,而香港股票市场当天的市值则因此增加了5000亿港元。

  香港贸发局副总裁黄锦辉评价说,这一成功显示香港拥有不俗的集资能力,也证明在内地企业境外融资方面,香港已经成为其首选平台。

  实际上,建行并不是这一评价的唯一证据。统计显示,1993年至2004年,内地企业在香港集资高达8950亿港元。截至2005年8月末,在香港挂牌的H股、红筹股和民营企业股已达到316家,内地企业总市值超过2.42亿港元。这意味着作为亚洲第三大证券市场,香港市场约三分之一的市值由来自内地的企业“贡献”。

  为了延揽更多内地客户,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马时亨甚至亲临与香港金融服务博览同期举行的CFO论坛,为香港金融业“游说”。马时亨说,身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香港具有众多制度优势,包括没有外汇管制,金融体系灵活稳健,市场具透明度,监管制度符合国际水平。其他的优势则来自人才,以及高度聚集的海外金融机构和投资资本。

  “香港致力于为内地企业提供融资和其他金融服务,积极发挥内地首选国际融资中心的角色。”马时亨说,这不但能对内地的改革和现代化作出贡献,更可为香港金融界带来无限商机。

  实际上,这种双赢的结果,正在成为香港金融业“北上”,以及内地企业“南下”的动机。在40多家香港金融机构齐聚香港金融服务博览之前,14家内地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已经在香港贸发局的组织下赴港进行了为期3天的访问,其中包括北京首钢总公司、安徽省蚌埠市建设投资公司以及上海福禧投资控股公司等。而企业高管们此行的目的之一,就是寻找在香港发展和融资的机会。

  香港与内地“金融对接”将带来双赢局面,已经被国际经济金融业界所认可。香港一家媒体日前刊登题为《中国加快金融改革 香港应谋双赢之策》的文章认为,未来几年,中国不论是资本账目或人民币汇率,均会进一步放开,“这是香港走上新台阶的机遇”。文章建议香港政府积极部署,探索一条既可发挥香港金融业之长,又能助内地更有效运用金融资源的“双赢之路”。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