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限小有违法治精神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4日08:33 法制日报 |
现存的交通管理措施与当今国家的政策导向明显不合 解决这一难题,不能仅仅依靠中央反复出台相关政策、意见予以强调,而应当通过制定在执行上比较刚性的效力层次更高的国家法律法规来解决,同时配以可操作性的程序和监督惩罚机制 连接湖北武汉三镇的武汉长江大桥,来往车辆川流不息,但1.3升以下排量的轿车并不多见,微型客车(俗称微型面包车)更是从未露过面,占满桥面的多是大排量轿车和公共汽车。微型面包因其安全性能差、外观不美、速度慢而被禁止通行。面对国家现行政策取消“限小”规定,武汉市交管部门称:“限小”措施短期内不会放开,否则将引发交通秩序混乱。 限制通行与“限小”措施 武汉长江大桥上当班交警介绍,大桥分为快车道和慢车道,快车道给大排量车行驶,慢车道给小排量轿车和公共汽车行驶,而微型客车禁止上桥。 早在2002年2月,武汉市交管部门就出台规定:排量在1.3升以下的小型普通客车禁行江汉一桥、长江大桥;今年6月,交管部门发布通告称,1.3升以下的小排量汽车按车辆号牌尾数实行单双日可在长江大桥、江汉一桥行驶,微型面包仍然被禁止通行。 “这不能叫做限制”,武汉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宣教处姚信民处长告诉笔者,武汉并没有对小排量汽车通行限制,而是采取了“限小”措施。其目的是为了分流交通,合理调控,保证交通的畅通无阻。 自2004年6月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等文件,均明确提出把发展小排量车作为国家产业政策,“引导和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近日,国家再次提出“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号召,明确指出要求取消一切不合理的限制低油耗、小排量、低排放汽车使用和运营的规定。然而,武汉市交管局一再向笔者证实,“没有打算改变”,并称如果取消这些措施,必然会导致交通秩序产生混乱。 “限小”政策与法治精神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理论法学系主任、法学博士张德淼认为:现存的交通管理措施与当今国家的政策导向明显不合。在能源越来越紧张的今天,限制发展大排量、高能耗的小汽车而鼓励发展低能耗的小汽车应是一个趋势。而车辆路面管理的规则影响消费者购车显而易见,在能源紧缺的今天,国家与地方的利益取向应该趋于一致,同时在规则导向上引导小汽车消费者合理选择节能型汽车是明智的。小排量小汽车背后存在一个利益群体,他们在社会中并不处于特别优势地位,以武汉的调查为例,小排量汽车的消费者并不特别富有,他们也希望自己有权利行使在通行便利的快速道上,而对他们的行驶限制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歧视”。这一点为当代法律的平等精神所不容。就公民的车辆通行自由权而言,也应引起管理者的高度重视,这是一个重视权利的时代所要求的,也是法治的精神所在。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行政法学教授杨勇萍认为,依据国家交通法规,地方政府是有权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地方法规。问题的关键在于,国家发改委在一年内连续出台了《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等文件,要求各地取消一切不合理的限制低油耗、小排量汽车使用和运营的规定。这就出现了国家调控与地方调控的矛盾,其实这里折射出的是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道路交通运输秩序与部分车辆拥有者个体或群体利益之间的冲突问题。在建设节约型社会已成为全社会共识和强调节约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依然坚持制定这样的规定,显然是违背法律宗旨和法治精神的。立法者应当充分认识到,立法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良好的利益协调机制来解决社会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因此,解决这一难题,不能仅仅依靠中央反复出台相关政策、意见予以强调,而是应当通过制定在执行上比较刚性的效力层次更高的国家法律法规来解决,同时配以可操作性的程序和监督惩罚机制。否则,大量的利益冲突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协调。国家调控和地方调控的矛盾可能仍将继续。 武汉大学行政法学博士生导师周佑勇教授认为:对于小排量汽车的限制标准,国家尚未有统一规定,国外也一般以1.0升以下为主流,国内各地往往“各自为政”,具有极大的随意性。根据我国行政许可法的有关规定,获得许可的小排量汽车和其他乘用型汽车应当具有同样上路行驶的各项权利,政府不应在同种类型的车辆中的小排量汽车给予分道行驶、过桥限制等不公正的对待,否则就侵害了这些车辆所有者的许可信赖利益,也将会导致公共服务的等级化现象。 本网武汉11月3日电 链接 据报道,北京市副市长张茅近日与市民共话建设节约型城市。在回答市民提问时张茅透露,目前,国家主管部门正在统一制定如何放开对小排量汽车行驶的限制,并制定一些鼓励和支持小排量汽车生产和消费的政策;北京市也将结合具体情况研究发展、支持小排量汽车的生产和使用问题;上海市发改委能源发展处相关人士近日也表示,国家在积极倡导新型小排量汽车的推广,上海市政府也正在制订这方面的新方案,将与其他相关政策进行配套,相信会对小排量车的推广起到实质性作用。 (责任编辑:奚天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