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白头聚首 不识老照片中的自己(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4日09:33 大洋网-广州日报
白头聚首 不识老照片中的自己(组图)
在当年合影的榕树下按原样再来一张,可惜人没到齐。

白头聚首 不识老照片中的自己(组图)
“这就是我吗?”物是人非,都认不出照片上的自己了。

白头聚首 不识老照片中的自己(组图)
相逢不易,赶紧留联系方式。

白头聚首 不识老照片中的自己(组图)
戴上虾姑帽,还像当年那么的美丽。

  本报讯

  (文/记者曾卫康 实习生崔素华图/周馨)“快拿出1961年拍摄的老照片,我们再来合影一张新照片”,榕树下大家你拉我扯欢快得犹如昔日再现;“我帮你戴虾姑帽,大家还是当年那么的美丽”,芭蕉旁农家的帽子成为抢手的“回味品”;“老组长,我还记得你,44年前我们一起睡稻草房”,农场前刚下车的老人迫不及待相拥、相认……昨日,在当年广州最大的知青下乡地之一珠江农场,近百名老知青在这里重逢,他们如今多已白发苍苍。

  昔我往矣 每天仅一班船往来广州

  今我来思 乘车飞速走过南部快线

  一晃半个世纪,斗转星移,从当年珠江农场到今日新南沙区,沧海桑田,变化是翻天覆地。老知青们说,当年知青下乡开发南沙,送给当地人文化知识,带去城市生活习惯;如今,老知青返乡除了叙旧,更是倡导一种健康的老年人休闲方式。

  “44年前到南沙珠江农场没有道路的”,昨天上午,老知青梁伯和记者一行乘坐车辆在南部快线上飞驰,“上世纪60年代,到农场每天只有一趟船,晚上9时,在广州市区大沙头码头惜别敲锣打鼓的欢送人群,次日天发亮,我们才来到了现在南沙区万顷沙镇的红星轮码头,正式踏足农场的沙土。”

  据了解,珠江农场知青97%来自广州市,其余3%来自佛山等地,从1961年开始到1978年,珠江农场先后安置11批、共2888名知青,其中有的当时还不够16岁。

  放弃回城 63人选择留在农场工作

  扎根沙土 “到现在我都没后悔过”

  他们满怀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一腔热情。珠江农场纵横交错的小河、一望无际的围田,对于这些在广州城内长大的花季少年来说,好奇多于惶恐。

  10多年后,从1977年起,按照中央有关照顾知青回城的政策,绝大部分知青先后以招工、招生、参军、顶职等渠道回城了。1987年,全场剩下知青63人,大都与本地职工结婚,其中22人当上各级管理人员,8人当上了教师,其余33人均在场办工商业单位工作。

  “把自己一辈子的光阴都留给珠江农场,到现在我都没有后悔过。”老知青周阿姨说。1972年,周阿姨就做了托儿所的老师。之后,她一直和孩子们打交道。现在,已经退休的周阿姨每天早上都会到珠江农场管理处的广场上跳舞锻炼身体。

  忆往:每顿8两粮食却怎么也吃不饱

  昨日上午10时,近百名1961年农场知青学生二队的老人家陆续来到珠江农场旧场部。大家激动地追忆过去,虽然已记不起很多人的名字,有的甚至不认得老照片中的自己。

  “艰苦奋斗精神毕生难忘”

  知青们在告别知青的生活后,经过努力,各人的成就也各有不同,有的当上著名演员,有的开制衣厂,有的当上了高科技公司专业人才,有的在海关工作……

  佛山著名演员鲁牛是1961年10月15日来到珠江农场的知青,他说:“我来到农场后,第一顿饭就是白饭、榄角。在当知青的过程中,艰苦奋斗的精神最让人毕生难忘。1964年刮台风,我扛着麻包袋抗洪,折断的石榴树枝压在我的身上,把我压趴下,爬起来后,一阵狂风又把我刮下河……这些精神一直激励着我,在后来的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想起当知青时经历的艰难险阻,我就扛过去了。有一次在舞台上,突然起火了,很多人都慌乱起来,但我觉得没有什么可怕的,就冲过去灭火。”

  喝的水里能看见黄色的沙

  与鲁牛同批到农场的知青易象仁说:“那时我们睡的是稻草房,刚刚糊好的泥墙散发着塘泥的怪味,铺在地上的禾草就是知青们的床铺。还记得一天劳作10多个小时的夏收夏种,弄得浑身都是冰冷泥水的春耕……”

  老知青梁伯说:“当时定量的粮食每顿8两,却怎么也吃不饱,不加量的双蒸饭,吃了饿得非常快。当时广州城区已经用上了自来水,但在农场喝的水却是河涌里打上来的,水里都能看见黄色的泥沙。”

  激情岁月

  花絮一

  热心的老师“偷偷摸摸”的爱情

  “1968年,我们两人一起从同一学校、同一班到珠江农场,知青返城后,我们又一起留了下来。”被记者问及往事,坐在一起的郑阿姨和周阿姨挽着手娓娓道来,在珠江农场她们两人还被分在了同一个寝室。再后来,她们又分别与当地人结婚生子。

  谈起自己的“恋爱经过”,与郑阿姨脸上露出羞涩的表情相比,周阿姨爽快很多。当时,周阿姨和丈夫在同一个班工作。她丈夫是本地人,1966年退学进入农场劳动,周阿姨进入农场时,她丈夫已经是一位农艺师了。刚刚下乡的周阿姨对农活一无所知,丈夫自然顺理成章地成了她的老师,周阿姨受到了他不少的照顾。

  “正是他的热心打动了我。但是,我们谈恋爱却是‘偷偷摸摸’进行的。”周阿姨禁不住笑出了声。当时,农民的思想特别保守,见到一男一女单独在一起,就会嘲笑。为了避过人们的眼光,常常“偷偷摸摸”进行他们的恋爱。那时,周阿姨爱情生活中最浪漫的事是看电影。大家聚集在晒场看电影,他们正好说些“悄悄话”。

  花絮二

  飞奔去如厕“忐忑不安”地洗澡

  让女知青印象最深刻的是做工时大、小便特别不方便。郑阿姨说,那时,当地老乡在一个稍微有点隐蔽的地方就能解决大小便。但是,她们知青特别难适应,内急时蹲在地头就是不行。郑阿姨笑着说,下工的时候,人们总会看到一些女工在田间小路上飞奔,不用问就知道她们是怎么回事。

  而刚到乡下的时候,周阿姨她们是和老乡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农村当时没有冲凉房”,周阿姨说,夏天天热出汗特别多,当地老乡无论男女老少都是到河里洗澡。冲凉对周阿姨这样羞涩的知青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后来老乡在厨房一角给我拉了一块布。”周阿姨说,但由于是在别人家里,她感到特别不自在,忐忑不安,一边洗一边还担心有人闯进来。

  在劳动之余,知青们还和当地的老乡一起联欢。“我们还教老乡跳舞、包油角。”1961年下乡的一位阿姨说。

  据介绍,知青来场之后,对农场的文化教育和经济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使农场职工守旧的思想得到逐步解放,当地人对外界的新事物也逐步认识,业余文化生活逐年丰富起来。(来源:广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