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抽象《指环》落幕去,遗留一片喝彩声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4日09:53 新京报

  瓦格纳17小时乐剧史诗跨越12天,结束中国首演;业内专家与普通观众均给予好评

  

抽象《指环》落幕去,遗留一片喝彩声

  纽伦堡抽象版《指环》在舞美设计上非常大胆,用了革新的简约手法,以图能被现代人接受。

  

抽象《指环》落幕去,遗留一片喝彩声

  第一幕《莱茵的黄金》中,沃坦和阿尔伯里希(右)最出彩。

  

抽象《指环》落幕去,遗留一片喝彩声

  第二幕《女武神》中,朋克装束的女武神们让人惊诧。

  

抽象《指环》落幕去,遗留一片喝彩声

  第三幕《齐格弗里德》中,英雄与阿尔伯里希大唱对手戏。

  

抽象《指环》落幕去,遗留一片喝彩声

  第四幕《诸神的黄昏》中,女主角特奥林(右)迎得满堂彩。

  本报讯 前后跨越了12天的抽象版瓦格纳乐剧四联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以下简称《指环》),于11月1日落下了其中国首演的帷幕。这部当初被大多数人预料为“肯定有人看不下去,肯定有人睡觉、连外国人都睡觉”的大歌剧,出乎意料地大获成功。演出结束后,业内专家与普通观众均给予高度评价。

  据悉,共有四千余名北京观众观看了这部巨作,特别是后面三场演出,都从晚六点半开始直至夜里十二点多结束,现场超过90%的观众自始至终看完。最后一幕《诸神的黄昏》结束后,近乎满座的观众站立鼓掌超过15分钟,边喝彩边吹口哨边跺地板,乐池里的乐手和台上的演员们都面露惊喜。

  西方歌剧史上的革新性巨作《指环》在第八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上举行了中国首演,为给观众做好观赏的准备,音乐节主办方把全套17小时的演出都翻译成了中文,在现场打字幕;把《指环》的连环画编辑为中文,在剧场内展览。此外,还请来旅加音乐专家廖乃雄在北京大学举办了两次《指环》欣赏讲座,在每场演出前也做讲解。而演出还推出了低票价:最低80元,买四场套票还给20%左右的折扣,整部歌剧看下来不到300元。

  这次来捧场的观众层面趋于多样化,四个晚上,记者看到了现场有李西安、卞祖善、莫华伦、袁晨野、么红、崔峥嵘等文化界人士,也看到了来自德国、澳大利亚、日本的“指环团”,还有来自香港、澳门的“指粉”。还有几位专程从天津音乐学院赶来的学生,因为没买到票而哭。演出过后,记者对德国纽伦堡州立歌剧院的主创、音乐节主办方、有关专家和普通观众做了采访。

  ■主创感言

  在北京,我们创造了历史

  纽伦堡州立歌剧院院长拜什

  没有想到中国的观众这么有水平,反应甚至好过德国的观众。最初我建议纽伦堡剧院来北京时,曾遭到争议,当时剧院很多人认为剧院在本地已经有够多的演出了,何必大老远跑到中国去演《指环》呢,何况丝毫不了解中国的观众。但现在,剧院全体人员,包括演员和行政人员,都认为当初的决定是对的。这几天德国的媒体也超出常规的大规模报道北京演出瓦格纳巨作的消息,我手里收集到的报道就有《指环》四部总谱那么厚。在北京,我们创造了历史。

  北京观众是我们见过最好的

  纽伦堡歌剧院音乐总监奥古因

  我一直想的是要尽量能够还原《指环》在德国的剧院演出时的音响效果。这部歌剧是自然音,不是电声,需要充分的层次和平衡,所以有些地方瓦格纳要求“弱”,我可能就得要求演奏得“强”一点,有些地方要求“强”,我又得要求乐手控制音量。总的来说,我对演出效果很满意,特别是北京的观众,令我们的乐手们很吃惊,这是我们见到的最好的观众,我们很感动。演出完了之后,我就要直接飞美国,指挥大都会歌剧院,我要把北京的所见告诉他们。

  ■主办方态度

  首演成功超出了预料

  北京国际音乐节组委会负责人

  自北京国际音乐节1998年创建时始,就已经把《指环》作为必演剧目,今年能够上演,一是因为北京的观众越来越成熟,对剧目的艺术要求越来越高;二是因剧院的档期合适,三是国内经济大环境越来越好,政府给予支持,企业给予赞助。《指环》中国首演成功,超越了音乐节组委会的预料,我们最初觉得如果有近一半的观众上座率就属成功,结果是套票卖出了400多套,观众上座率超过90%,北京的观众就是有水平,他们知道该看哪一场———《齐格弗里德》一幕的场面大,有合唱,这场票真的就售光。北京有一大批“瓦格纳迷”。几年前,北京就出现了两套“指环”歌剧脚本,还有一位普通乐迷撰写的《唱片里的瓦格纳》,这些都是“指环”首演成功的基础。

  从《指环》可反思严肃文化地位

  北京国际音乐节基金会理事长、指挥家余隆

  《指环》毫无疑问是个文化现象,剧中体现了理性美和结构美,文学的美特别重要。

  现在大家应该着眼于《指环》在中国首演所带来的反思,而不仅看这次的演出哪里好哪里不好。这是我们对严肃文化和理性文化的憧憬,我们需要承受理性文化的冲击,要看到这样的事对社会是有益的,对培养人的审美很重要;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娱乐化的,娱乐也不一定就能战胜理性文化,娱乐和理性应该并存,我们应该反思,是不是给予肤浅文化太多的关注了。

  ■专家解读

  看它像朝圣,个人英雄主义有局限

  作曲家卞祖善

  我等《指环》已经等了50多年,在上大学时就一直想有机会能现场观赏《指环》。对我来说,看瓦格纳作品就像朝圣。这次看瓦格纳就像进入一个宝藏,台本、音乐的演奏演唱水平都很高,原来我还担心会不会过于冗长和沉闷,但观赏起来整部剧一气呵成,很有魅力。

  这应该是北京国际音乐节创建以来最轰动的一个剧目。

  《指环》突出的是声乐交响化的展开,乐队表现力丰富,发挥出各声部的潜能,声乐也像是交响乐的一部分,没有歌剧里常见的咏叹调。

  但如果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来看,《指环》还是有其局限性:也是写英雄———齐格弗里德,写了神、爱情,但其表现的仍是个人的英雄主义,没有把这种英雄主义和人文关怀结合在一起。我们现在应该更多地关怀人类的命运,我们提出“环保”、“反恐”,提到的都是全人类的和平,人类未来的发展。从这点上看,《指环》的主题及其艺术构思还是有局限性。

  但它在艺术上给我们的启迪很丰富,对中国歌剧创作、教学、表演和音乐评论,都会有正面的影响。我们中国的歌剧,包括现代歌剧的创作还处在实验阶段,我们往往重“剧”不重“歌”———声乐艺术和交响乐的结合,而一百多年前的《指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值得我们借鉴。

  ■观众观感

  演员非常棒,瓦格纳没那么神秘

  中央音乐学院教师张佳林

  看《指环》感觉太多了,第一反应就是上世纪60年代布列兹的版本,从音乐、舞美上都很相似,比较现代化;从专业上来讲,这一批年轻的歌唱家,虽然很多人都没听说过,却并不比任何一版的历史录音差,让人感觉特别棒的是演布伦希尔德的特奥林,她从2000年才开始参加拜罗伊特歌剧节,但造诣已经很惊人了。演“沃坦”的唱得也很好,只是角色比较阴郁,不是那么讨好。

  我观察了一下,后两场学诗歌、电影、绘画的人来得比学音乐的人还多。这次我从头到尾看完,觉得可能瓦格纳当时脑子里没有我们想得那么多行而上学的内涵,没那么神秘。整部《指环》里面存在的信息是,你想成功有两个条件就够了:一个是家族血统,一个是意志。

  看完后兴奋得睡不着

  普通观众陈先生

  第四场完了以后回家,我兴奋得睡不着觉。印象很深的是这个团实力很强,男高音实在太难了,实在不是人干的事,演齐格弗里德那个人后来嗓子都不行了,可以理解。布景很震撼,后现代的风格,感觉很庄严,色彩简洁。也许这个团的演绎比不上拜罗伊特的版本,可我们能够现场听到已经很难得。乐团的状态很好,能保证每场演出质量已经很不错了。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张璐诗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