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B、争鸣:复古还是创新?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4日14:55 红网

  质疑新私塾——

  传承还是复古?

  近年来一些地方出现了传授中华传统文化的“私塾”。私塾的消失是历史的必然,但是闪烁着思想智慧的火花的传统文化不应随之消失。怎样才能更好的传承与发展,该如何

看待未成年人上私塾、作古诗、背经文等曾经远离了现代生活视野的“旧事物”?

  一个背景就是目前学校的大班上课现象,特别是研究生仍然如此。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中直言不讳:多少年来,我们的外语教学一直保持着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课堂教学模式,而且多数是大班上课,满堂灌,黑板加粉笔,笔记加作业,完全是传统的单向式的课堂教学。特别是在扩大招生以后,这种状况更加突出,据两年前对340所高校调查表明,40人以下的教学班只有37%,三分之二的高校的英语教学班都是40人以上的,甚至有20所高校教学班人数在80人以上。

  “这样做,绝不是复古。这是一种尝试,一种素质教育的尝试、一种对现行教育补充的尝试。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中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们行为处事的道德标准,我们想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来‘童蒙养正’,让这些传统文化熏陶现代的孩子们,给孩子们铺垫下一生的道德基础。易菁女士如是说。

  质疑如何办新私塾——

  几个问题

  在今天,新私塾这一教育形式对普通市民来说已经不再有多陌生。湖南等地已经正式挂出了“私塾”的牌子,不再对“私塾”这一说法遮遮掩掩。

  新私塾教育大都标榜着这样的教学特色和育人理念:秉承传统遗风又融汇现代教育理念,用完全不同于现今学校教育的方法培养孩子,让孩子既有国学底子又兼具国际视野。即使很多学校每天都在搞着应试的一套,也不管新私塾教育最终会走向何方,上述的教学特色和育人新理念会是我们搞教育的人所追求的目标,是我们大家心中的一个梦想。但这个梦想能不能落在现实的土地上,能不能由新私塾教育这一形式支撑起来呢?作者朱永平正是基于这一点,表示有几个不得不问的问题。

  全新办学理念如何落实?

  强调了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那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如何体现,又怎样在两者之间搭起沟通的桥梁?这是学校培养目标所决定的一个不能绕过的坎儿。有一些规模较大的新私塾在形式上注意到了,主要表现在于常规课程之外还另外开设了诸如武术、围棋、古筝、书法、国画、中医药知识、气功打坐以及外语、电脑等课程,扮着手指一数,林林总总、琳琅满目。

  先不说这样的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只说新理念仅仅体现在课程设置这单一的显性物质上似乎还远远不够,那么其它方面如何体现,哪几个方面应该体现就不能不问。而见报的湖南私塾规模小,办学力量弱,他们的落实情况就更令人怀疑了,因为从已有的资料上来看他们的课程设置都是如此单一,只侧重于国文的教学了。

  如何确保高质量的教学服务?

  其次,私塾教育在教育内容和教学手段上随意性大,办学者的素质往往决定了整个私塾的教育教学质量,如何监督管理办学者行为,确保学生能接受到较高质量的教学服务呢?

  比如教师的资格审定、教材的选定、学生的学籍管理、教学安全问题、学生的活动时间活动场地的保证等等,按目前的情况看来令人担忧。上规模上档次的“北京圣陶实验学校”(舒乙先生等文化界名流创办)也许不存在这一问题,但湖南平江私塾的校舍是“简陋的农舍”,老师是“两鬓斑白的老先生”,河北行唐私塾主人还开了一家私人诊所,他一人要唱起两台戏。这样的戏是否能唱精彩呢?这样的教育是否能真正对学生负责?

  如何面对门类复杂的学科?

  还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这些私塾培养的学生能否经受目前严格的考试筛选,过“应试”关。要么学着比一般学校多得多的功课,要么就是每天唐诗宋词四书五经,面对着少有谁能“免俗”的考试关,我觉得“悬”得紧:前者在学习上所花的时间精力不能与常规学校相抗衡;后者又如何面对门类复杂的各个学科呢?家长、社会都是很精明的,教育的现实使得他们越来越功利,不管你的理念有多新,宣传做得多到位,只要在考试关前吃败仗,他们马上就会选择离你而去。

  另外,新私塾教育目前都集中在小学教育阶段,因为小学没有过重的升学压力和相对简单的课程给了它的生存提供了一些空间,那么它将来能延续发展到初中、高中甚至大学阶段吗?只是读“经”真的能培养出新一代融通古今、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吗?在新经济来临的时代、面对信息爆炸、目睹宇航员升空,我们地球村的村民们只靠读“经”就能“面向未来”走向世界了吗?

  反对新私塾——

  现代私塾“多此一举”

  2005年11月01日《华东新闻》作者田泓在一篇文章在表示: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化年轻一代值得提倡,不过,对现代私塾的“复兴”还要慢点叫好。

  不少家长说,上私塾是“为了培养孩子道德观,让他有胸襟、有礼貌”。这就怪了,难道德育不是学校日常教学的一部分?“多此一举”折射出的是眼下学校教育的尴尬。因为德育工作缺乏实效,所以还需要学生到私塾“补课”。

  另一方面,家长的心态也值得研究。是不是家长潜意识里认为,学校就是教人识字考试的地方?这倒从一个侧面解释了为什么学校的素质教育改革屡屡会在升学率面前败下阵来。

  最近有教育专家指出,教改最大的障碍在于家长的急功近利。与其花钱让孩子在仿古的现代私塾里接受熏陶,不如在日常的吃饭穿衣中进行尊老爱悌的“家教”。

  “现代私塾”是国学迷恋者的精神返祖

  红网“红辣椒评论”撰稿人李先梓2005年11月01日发表观点,认为“现代私塾”是国学迷恋者的精神返祖现象。

  文中认为,弘扬国学不一定就要创办私塾。因为私塾作为一种在封建社会当中大行其道的教学方式,虽然具有悠久的历史,这种教学方式对于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的历史文化起到过重要作用,但这种私塾教育毕竟是随着中国传统的农业文明的发展而发展的,也理所当然地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进程而趋于消亡。虽然不能说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是导致国学式微的罪魁祸首,但文明的发展本来就是更迭交替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说,私塾的消亡本来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且,从教学规律上讲,私塾的教育方式也至少不能与现代的教育理念完全兼容。

  这家“菊斋私塾”给人印象最深的恐怕不是它将要宣讲的经学、韵文,古乐、书画、茶道等科目,而是“私塾”的陈设和“先生”的打扮教态,伴随着这个“现代私塾”的出现,自然出现了各种声音:有说是对现代功利性教育补充的,有说是一种文化复辟行为,当然也有说是哗众取宠的……而他则认为,这是一种国学迷恋者的精神返祖现象。

  支持新私塾——

  淡看私塾卷土重来

  《海峡都市报》一作者陈阳认为,说私塾意味着文化复辟,未免过于言重;说私塾是教育创新,也未免言之过早。其实,私塾并不是久别的“出土文物”,新中国成立后,私塾虽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出,但它并未断根,在不少地方,仍有传统型的私塾在自生自长。

  纵观“菊斋”的教学科目设置,仍是传统私塾路数,弘扬国学是一个招眼的卖点,但在笔者看来,它有意义的创新却是文化与情怀的嫁接。

  现代教育制度的功绩不容置疑,它创造了一个严谨的人才训练体系,能够确保在固定时间段不断培养出学以致用的人才。与此同时,它的某些缺憾也显而易见,因为过度缜密的机械化运作,以及较功利的培养目标,导致了学习环境的紧张、压抑和枯燥,由此诱发的厌学情绪、心理疾患层出不穷。对这种教育模式,社会早有各种非议,很多成功人士还身体力行充当教育革新者,像“童话大王”郑渊洁,干脆与现行教育模式决裂,为孩子设计了一套开放式的学习培训课程。

  与之相仿,菊斋的个性之处,正在于它对情怀和文化理念的追求,国学经典中蕴含的道德智性养分与棋琴书画所传播的优雅人文气息,显然都是在正统学校教育中难以接触的。这些个性气质的酿造,是知识流水线式教育欠缺的。

  (稿源:红网)

  (作者:红网编辑)

  (编辑:徐志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