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C、视角:“Q版私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4日14:59 红网

  《红外线》观点——

  我们需要的是“Q版私塾”

  提起私塾,笔者记起鲁迅的私塾先生当年从百草园漫步到三味书屋时的场景,那位摇头晃脑吟咏“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的先生,今天看来,怎么都让

人感觉有点酸腐。凭我们今天对私塾并不算多的了解,隐约也知道那极严厉的体罚和八股取士对学生从儿童到成人的教育是这样一种身心摧残。余秋雨先生在《十万进士》一文中对此有详尽的披露。或许正因为古代私塾本身存在这样那样的严重的问题,所以今天“菊斋私塾”一冒出来,许多人都有点为之捏汗。

  “菊斋私塾”虽是苏州首家,但现代私塾并不是苏州的首创。笔者记得几年前就有媒体报道过上海人到湖南平江办私塾的消息。今人办私塾,古曲新唱,其实无非是想从中国传统的国学中去淘金。笔者以为,在力争民族复兴的大背景下,在不久前中国人民大学创办国学院的气候里,“菊斋私塾”的出现,似乎只是一种早迟的事。

  有了前面的基础,再看苏州一枝独秀的“菊斋私塾”。窃以为,我们现在不是该去议论这私塾究竟是不是该办。就比如我们一盆脏水里坐着一个娃娃,我们正确的选择应该是抱出娃娃泼了脏水。对待私塾我们也应该这样做。所以,随后的问题应该是,面对“菊斋私塾”和接后仍可能冒出来的某某私塾,我们应该去想想今天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私塾?

  笔者以为,我们需要的是“Q版私塾”。

  “Q版私塾”的四重含义

  “Q版私塾”是笔者根据“Q版语文”杜撰出来的一个词语。“Q版语文”这个新冒出来的玩意,曾在教育界引起不大不小的轰动,古罗马大教育家贺拉斯有一句至理名言:寓教于乐。今天要的私塾,显然不是打板子和要学生下跪的私塾,相对古代私塾而言,“Q版私塾”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是春风化雨,是轻松活泼,是愉悦俏皮,是用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让学生在笑声中学到自己自己需要学到的知识。

  “Q版私塾”又是现代的。不但是形式现代,而且内容也需要现代。今天私塾兴起,先生们就必然要结合时代的新的生活来开讲,讲的内容要与今天的生活挂得上,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而不是返古成活脱脱的“古版私塾”,诱导学生钻进故纸堆里去吃古人的糟粕,或者干脆做起历史训诂之类用于书斋孤芳自赏于现实百无一用的玩意。

  “Q版私塾”同样应该是应学习古代文化的精华为初衷的。我们知道,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精粹,惜乎今天因藏之名山,后继乏人,许多都被我们眼睁睁看着给弄丢了。几天前,热播全世界的《大长今》在分析为什么这么火,导演李炳勋就说过一句话,说里面的让人叹为观止的饮食文化都是从中国古人那里学来的。祖先的东西我们自己学得反不如人家,真是惭愧啊。如果今天我们开办一家“Q版私塾”,先生们潜心传授学生经学、韵文,古乐、书画、茶道等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说不定中国将来也可以弄出几部引起世界轰动的电视剧呢!

  古代私塾对学生要求严厉,承继到“Q版私塾”上,笔者以为就应该是严谨的求学态度与严肃的求学作风。比如古代私塾的学生都以“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抱负,这种强调学生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湖湘文化一脉相通,对照刚好可以找到我们今天教育中存在的确失。对比今天市场经济环境里,相当部分学生变得越来越自我,小小年纪甚至就学会了借勤工俭学之名行“巧工骗学”之实,我们岂能不为之汗颜?比如私塾要求个人日常生活里要做到“行如风,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这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十分有利,可今天从小学到大学,我们见得多的,却都是一些精神萎靡,疲疲塌塌的学生。一个学生的生活状态如此,我们又怎去期望他(她)能够学好?我们又岂能不警醒?

  当今时代尤需吸取国学精粹

  当年“竹林七贤”嵇康《广陵散》一曲终了而成无继之绝唱,今天在被散逸于民间、或汗牛充栋于陈年书架上的“无继之绝唱”又有多少?分工越来越细致的社会,社会上人忙忙碌碌,越来越多的人钻进自己狭窄的专业的胡同里,对专业之外广漠的社会人生浑然无觉。岂但如此,越来越多的文化人对《诗经》之类的经典赏识能力也在下降。比如今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纪宝成校长一句“七月流火”的误用就遭来无数网友的指诟。现代人除了会拼命赚钱,对心灵从来不闻不问,当一颗日益荒芜的心灵在经学、韵文,古乐、书画、茶道方面闻来一道千年久远的飘香,我们才若有发现,或者震撼,或者震颤。也惟有此时,我们才有充盈的内心,我们才再次在艺术的、文化的殿堂里找到了生命最初的感动与人生最初的情怀。这大概也是我们需要“Q版私塾”的又一理由吧。

  (稿源:红网)

  (作者:红网编辑)

  (编辑:徐志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