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直击飙车族系列报道]治飙车一族严处是手段治本是关键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4日16:40 大华网-汕头特区晚报

  本报推出的“直击飙车族系列”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我市公安机关也对此高度重视,交警部门紧急会商新对策,摸查源头加以堵截。而连日来,许多市民也纷纷致电本报编辑部,就如何根治这一交通治安隐患,教育引导飙车少年等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交通安全教育不能流于空泛

  曾任天竺中学校长、现为金平区教育局副局长的蔡少文认为,飙车行为的发生与几个因素有关。进入青春期的学生往往被称为“高危人群”。小学时,孩子独立性差,对父母依赖性大,进入中学后,他们认为自己长大成人了,可以独立自主,但此时他们的辨别能力却有限,无法真正分清什么是美丑。飙车在他们看来是勇敢的行为,通过它可以引起异性和他人的注意。其次,现在一些国外、港台的影视片经常出现黑社会帮派飙车枪战、打架斗殴的暴力镜头,孩子们看多了认为这种行为很“酷”,甚至仿效;而且,影视片中虚拟的危险镜头又往往使他们产生错觉,以为飙车出事无非摔几个跟斗,根本没有想到可能会导致丧失生命或终身残废的危险。再次,学校当前的交通安全教育,多流于空泛,孩子没有真正铭记在心。而家长对孩子关心又不够,甚至对孩子在家外、校外的行为一无所知。同时,社会对飙车行为的查处力度也不大。

  蔡少文指出,学校仍要对交通安全教育常抓不懈,可以和交通部门联系,通过图片、影像资料和活生生的例子进行教育,起到生动真实的教育和警示作用。

  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长期进行青少年心理研究的赵耿辉老师认为,一些青少年学生成绩不好,长期受到老师同学的排斥,感到失落,产生反抗情绪,为了在别人面前引起重视,重塑自己的认同感,便选择了飙车。然而飙车引发的刺激和快感是短暂的,为了得到更大的刺激,他们可能会寻求其他更极端的形式。如果放任自流,青少年很容易走上犯罪的歧途。

  赵老师指出,家庭教育是很重要的,父母不能以为给了孩子钱就是爱,就够了,而要从精神上真正关心他们。比如花更多的时间和孩子呆在一起,了解他们的喜好、烦恼,和他们商量解决的办法,遇到问题不能一味责骂。学校则要树立“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的教育思想,加强后进生的教育,让他们感到在学校里不是被放弃的“坏孩子”。赵老师说,即使成绩再差的学生身上也有闪光点,老师要加以引导,使他们的优点得到肯定弘扬,为了保持自己在同学老师面前赢得的“新形象”,那些曾经叛逆落后的学生也会慢慢改正缺点。学校还要创造除了课堂之外的舞台,让同学们有施展专长的机会,让他们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

  多设关卡严加处罚

  学生家长陈先生来电说,市民确实对学生飙车现象深恶痛绝,但要真正起到遏止作用还是要依赖公安、交警部门,交警部门应该下大力度整治飙车一族,多设关卡、严加处罚,只有彻底整治飙车一族才能真正保证市民出行安全。

  在汕大工作的林先生告诉记者,汕头交通本来就有压力,现在又加上这样一班年轻人,市民交通安全更加没有保障,如果有关部门不对此现象进行严肃处理,整个汕头形象会大大受损。林先生也奉劝这些年轻人多想想自己的家人,你们大多都是家中的独子,一旦飙车发生意外,那么家中的父母该怎么办?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市民反映,飙车族敢于公然闯红灯、肇事逃逸,主要是因为他们有的车牌是假的。而一些不法商家瞄准了这一点,为他们提供假车牌从中牟利。该市民呼吁有关部门要循线追查,严肃处理这些为飙车族提供车牌、改装车辆的黑店。

  家长应科学引导

  网友龙之首说,他也曾是飙车族成员,现在早不玩这个了。他认为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但这其中家长如果没有及时教导,后果不堪设想!他说,“如果发现孩子加入飙车族,男的最好让他去远的地方当兵或者什么的,离开这群车友。他就会发现,当年的事是多么幼稚。”

  聿怀中学黄锦源同学说,他周围也有一班飙车的朋友,其实这些人本质并不坏,他们也有“行侠仗义”的一面。飙车只不过是因为年青人精力过剩,且受到外来信息影响,如果社会、父母给予理解,开辟一些专门的场所,说不定可以培养出一批花样摩托车手。国外很多花样摩托车手就是因为喜欢挑战极限而脱颖而出的。黄锦源认为,出生在八九十年代的中学生普遍存在与父母难以沟通的现象,主要是因为现在是高科技信息时代,外来新信息传播快,学生接受新事物能力强,这是出生在困难年代的父母所无法理解的,父母的过分干涉反而会加重学生的逆反心理。希望家长能改变观念接受新事物,比如以前被家长大力反对的电子游戏现在也被列为电子竞技运动项目。本报记者:林琳、康洁、硕元、漫路

  地址:广东省汕头市金新路电话:编辑部8322700广告部 8312781发行部 8245040汕头经济特区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头经济特区报社电子报编辑部制作

  E_mail:sten@stnews.com.cn

  电话:0754--8633440传真:8910196邮编:515041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