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山东探索凝聚流动青年新模式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5日04:18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崔玉娟

  早上9时,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西关社区的一个大型批发市场内,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各地方言汇集的讨价还价声,充斥着这个占地面积4万多平方米、日客流量3万多人的大市场。

  像这样的批发市场,在西关社区有16个,总占地面积为60多万平方米,经营房间、摊位两万多个,是全国排名第三的大型批发市场。

  大市场在给当地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麻烦”———该社区原有居民4000余人,但是,每天涌入批发市场经商的多达4万人,这些人在社区内外都有很强的流动性,给社区的稳定和安全带来了隐患。

  22岁的广东青年何想林,今年上半年来到临沂成衣批发市场做服装生意。他说:“刚来的时候,晚上都不敢出门,人生地不熟,总觉得没有安全感。”

  像何想林这样的青年,占到西关社区总流动人口的50%。如何更好地凝聚青年、服务青年成了摆在社区管理者和团组织面前的难题。

  以社区为依托建团组织,其覆盖面已远远不够,而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依托市场建团组织是最理想的状态。

  但是,由于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流动青年日益增多,很多青年自从离开学校后,对自己的团员身份已经有些模糊了。

  另一方面,由于团组织工作人员和工作对象数量的巨大反差,开展青年工作和服务青年的力度和幅度明显受到制约,出现了团组织悬搁、流动团员无处报到的局面。

  了解到这些问题,团山东省委相关部门多次进行实地调研,指导当地团组织对市场的团员情况进行摸底调查,提出有效服务流动青年的措施和建议。

  根据实际情况,市场的团员被分为固定团员和流动团员,由固定团员分区域、分摊位联系流动团员,建立市场团总支,进行网格化管理,解决了服务团员青年的覆盖面问题,也解决了团员流动的入口和出口问题。

  回忆起刚开始调查摸底时的情景,市场团总支书记陈坤仍然有些哭笑不得:“他们都不敢说自己是团员,还以为要收费。”但现在,这个市场里流行着一句话:“有困难找团组织。”

  在大型汽车市场鲁南汽车城内,从一名下岗工人到今天远近闻名的荣马实业的老板,马爱博谈起团组织的话题总是滔滔不绝。今年春节前,他以45.96万元的价格卖了一辆奥迪车,但是买主只付了个零头,一个半月过去了,杳无音信,“当时也没有签合同,快到春节了,心里发慌。于是就找到了团总支。”

  西关社区居委会聘请的专职法律顾问,同时也是市场团总支的常年律师,为团员青年免费服务。通过律师的帮助,马老板追回了40万元的欠款,这才“过了个舒心年”。

  几年来,团总支为市场内的青年提供法律援助27次,挽回经济损失近300万元。

  服务团员青年不仅仅体现在他们有困难的时候。成衣市场的宋生美已经在这里打工3年。“以前晚上就是看看电视、打打牌,总觉得自己懂得太少,但是外面那些培训学校不仅学费高,而且跟我们的时间相冲突。”

  针对这一现象,市场团总支与当地的电脑学校联合搞培训,依托青年中心建书友会、搞技能培训、开办“青春创业大课堂”等。团员青年凭团员证就能享受打折优惠甚至免费参加活动。

  临沂某乡镇青年刘萍参加了青年中心的技能培训,学会了扦裤脚,原本给别人打工卖衣服的她,一个月最多有700元的收入,现在出来单干,月收入翻了一番。

  让团员青年得实惠的同时,也带动了市场的氛围。以“工作人员中有1名以上团员”为评选条件的“青年文明商户”的评选吸引了商户的积极参与,被评为“青年文明商户”的业主每年可以免除20%的工商管理费用。

  “同行是冤家,以前我们跟别的摊位的人都很少说话,但如今在青年中心整天一起活动,交到很多朋友。”宋生美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现在,有刚到市场的打工青年,别人都会建议他们先去找团总支。半年前,团组织的流动团员数为0,而现在已有1553名流动团员在团总支建立了联系卡和电子档案,而且有许多团员青年是主动上门登记的。团组织的介入给市场管理带来了新的模式,也让流动团员找到了自己的家。按照陈坤的话说,他们到市场里来、团员青年到青年中心去“都像走亲戚一样”。

  同样面临流动团员问题的济南历下区鞭指巷团支部,则采取了另一种模式来管理和服务流动团员青年。这个社区是典型的老城居住区和繁华商业区并存地带,进城务工青年和失业、待业青年聚集。

  2001年年底,鞭指巷社区团支部成立。但是,直属团员少,流动团员青年难以控制,团员青年对社区团支部不屑一顾,成了“团组织找不到青年,青年找不到团组织”的“墙上团支部”。

  为改变这种状况,2002年,鞭指巷社区探索实行警青联建的社区团建模式,借助社区民警熟悉和联系青年特别是流动青年的优势,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服务能力。民警的威严加上团支部的亲和力,形成了警青促团建,团建促警务的局面。

  团支部根据外来务工青年的实际情况,推出“一刻钟讲座”活动,将有相同技能培训需求的青年组织到一起,聘请专业老师进行培训。一些外企、合资企业的老板看到自己的员工精神面貌好了,水平提高了,都非常高兴。另外,团支部开展的“21点俱乐部”等文娱活动,也让那些以前下工就打牌赌博的外来青年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区的安定。

  山东不仅是一个外来务工人员集中的大省,每年对外输送的务工人员也不在少数。滨州市无棣县探索在外出务工青年中建团组织服务青年就先行一步。

  1997年,无棣县的王金涛通过劳务输出项目到温州一个塑料厂打工,只干了半个多月,就因为想家、怕累想放弃。像王金涛这样外出务工的青年在无棣有1.6万多人,前几年,因为种种原因中途回乡的不在少数,其所在服务地的人对无棣县外出务工人员的整体素质产生了怀疑。

  于是,团县委先后在青岛、温州、北京等地设立团工委7个,团总支54个,团支部298个,加强对外出务工青年的教育和管理,实现“青年自治”,在维权、培养青年骨干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王金涛在团组织的帮助下,不仅没有中途放弃,还成了营销经理;他小有成就后又返乡创业,回馈父老乡亲。像王金涛这样干出名堂来的青年在无棣县不在少数,他们几乎都对记者描述了同样的一个场景:他们带着铺盖来到异乡,团支部的委员亲自扛着行李,帮他们安排好住处,替他们打扫好房间,感觉就像见到家里人一样,在外面打工也有人“罩”着,不再受欺负了。

  本报济南11月4日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