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湄公河畔叫响“中国品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5日04:18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林蔚

  10月12日的上海虹桥机场,一早便洋溢着欢声笑语。“我们以你为荣”的大横幅下围着一群年轻人。上海师范大学的姚金涛与朋友拥抱告别。这时有人来招呼合影,15个年轻人不约而同地拉起了黄色的队旗———“中国青年志愿者赴老挝服务队”。

  这是中国青年志愿者赴老挝服务队第五次出征,也是上海和云南首次跨省联合派遣志愿者援外。自2003年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交流计划老挝项目实施以来,已有5批54名青年志愿者赴老挝开展志愿者服务。

  这些来自中国的青年人,用一颗颗热忱、乐观的心,使“中国青年志愿者”成为湄公河畔一道美丽的风景。

  “人均GDP370美元,被联合国认定为全世界最不发达的49个国家之一。”对很多志愿者来说,首次接触的老挝资料,只是些干巴巴的数字。但他们早有心理准备:“因为老挝经济不发达,所以才更需要我们。”

  真正艰难的生活,还在赴老挝之后。老挝旱季用水相当紧张。住所早上6点之后停水,志愿者于是改变作息时间,5点起床先洗漱,睡个“回笼觉”再出门。老挝食品种类单一,肉类一般都未经检疫。志愿者也不在意,“老挝人民吃啥我们就吃啥”。

  炎热的高温、语言的障碍、交通的不便和工作条件的简陋,没有任何困难可以阻挡志愿者对服务工作的热情。

  第一批计算机教师叶龙一到老挝,就成了多面手,不仅兼任英语课的教学任务,还利用业余时间为当地的学校修复和建立了区域网络,在当地成为深受欢迎的“明星”。同批的农业技术人员王建明,在距离万象14公里处的团中央农业培训基地工作,每天顶着烈日乘公交车上班,向农民传授种植技术,受到老挝农民的热烈欢迎。

  类似的事例在每个志愿者身上都能找出很多。但对志愿者来说,除做好志愿服务外,他们更注重树立“中国品牌”。

  为了让更多的老挝人感受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志愿者们费尽了心思。志愿者王韬将《梁祝》、《茉莉花》等中国传统乐曲拉给孩子们听。张立将脍炙人口的中国歌曲和唐诗翻译成英语教给学生。在马霍索医院工作的邓中龙,成功救治了一位中风的老华侨和心动过速的老挝青年,让“中国医生”在万象深入人心。

  5批志愿者,从零开始的志愿服务,中国青年志愿者赴老挝服务队的工作也并非一帆风顺。但他们在不断的磨合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机制,成为中国青年志愿者国际行动的宝贵借鉴。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