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静水深流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5日05:25 人民网-人民日报

  于青

  读季羡林先生的文和见季羡林先生的人,每每跳到我眼前的,就是这样自然的4个字。以前,没有见过季羡林,仅是听起季羡林先生的名字,心中就油然而生一种崇敬之情,因为知道他是东方文化的学者,是一代鸿儒。后来,有了幸运的机会,能够和季先生近距离接触,又有幸成为季羡林先生的晚辈朋友,这种崇敬之情更是有增无减。季先生的感人的形象

第一次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第一届国家图书奖评奖的时候。季先生是文学组的负责人,我是工作人员,为评委们服务。那一年的工作很紧张,评委们只能将就着在小饭店里吃饭。吃饭的时候,只见季先生在拥挤的座位里举手向我“请示”,我忙问什么事情,季先生微笑着说:“可不可以喝一杯啤酒?”我们所有的人都被先生的幽默和纯朴逗笑了。那一年,季先生已是82岁的高龄了,但他给我们的印象却是那样的健康、幽默、平易近人,几天的紧张工作下来,他已成为我们全体工作人员的老朋友。他自己也常说,非常愿意和我们年轻人交朋友。而我们这些工作人员,见到季先生如此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便一有空就往季先生的屋子里钻,与先生聊天、照相,没完没了,其乐融融。没有几天,先生就把我们工作人员的名字都记熟了,还知道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爱好和特点。当先生得知我在工作之余还坚持写作时,就要我送他一本,并鼓励我最好再读一个博士。我当然不好意思把自己的雕虫小技拿去打扰先生。但事隔两年,到第二届图书奖评奖时,季先生见了我,第一句话就是问我要那本小书。此时,季先生已成了我们的大朋友,我们有什么话甚至各学科的疑难问题,都愿意找季先生解答。虽然先生年长我们许多,是我们的祖父辈,但我们却丝毫没有感觉到岁月的隔阂,先生的思维方式非常年轻和活跃。

  先生的知识渊博,学问深厚,与先生在一起工作的日子,是我们精神生活最为丰富的日子。面对全国几年来出版的精美图书,我们经常围坐在先生的身边,听他给我们解答各种疑问。从美术、历史,到考古、文学,季先生就像一部百科全书,总能使我们的各种疑问和难点一一得到解答。我们从中得到的教益,尤其是一些珍贵的史料性的佳话,蕴古涵今,都是在书本上所不能得到的。而同时,与先生在一起的日子,也是我们在心情上最放松的日子。在先生面前,我们就像又回到了学生时代,我们面前总有一个耐心的老师为我们亲切地解答各种疑难问题,而且,这位老师又是那样的慈祥、善良和幽默。后来我才了解到,先生与我们一起工作和交往的这几年,正是他的个人生活最为痛苦的几年。他先后失去了自己亲爱的女儿和老伴,但我们却丝毫没有感觉到先生精神上的沉郁和悲观,他热情地参加所有的社会工作,健朗地与年轻人交往。他继续在学术的田野里耕耘,同时也写出了充满深情的怀念亲人的文章。他是把悲伤留给了自己,在深夜里独自咀嚼。当知道这些事情的时候,再回头看那个时候的季羡林先生,便更觉得先生既具有强大的抑制力,又情感深沉、慈悲为怀。

  从认识季羡林先生起,我们每年都会坚持去看望先生,他的人格魅力就像磁铁一样吸引着你。先生成为我们大家共同的精神上的智慧之灯。先生因为身体不好,已经住进医院几年了。但在住院治疗期间,他始终坚持写作,并保持着乐观的精神状态。他的记忆力和思考能力丝毫没有减退,对过去的事情仍旧记在心上。每次我们去看望先生,他总是惦记着与他一起工作的年轻的同志。就连我们的孩子,他也能一一叫出名字。尽管随着岁月的流逝,10年过去了,我们从青年进入了中年,先生也已经是94岁的高寿了,但季先生的精神却仍旧那样健朗,谈话之间仍旧保持着他固有的幽默和平实。他总是那样微笑而又平静地听着你说,偶尔说的一句话,却又让你觉得他正在认真地思考着你的话题。

  2005年的春天,我们中的一位领导同志在梦中还梦到与季先生聊天,而且聊得非常痛快。他便有些担心,连忙打电话去问先生的身体状况。先生却笑着说,他这几天正在惦记着我们呢。他说今年是双年,搞出版的那些同志又该忙了,因为双年是国家图书奖评奖的年份。他的助手,热情的李老师向我们转达季先生的惦记时,我们听了感动之极。先生的心始终是与我们连在一起的。国家图书奖仅是先生的社会事务之一,但对这件事情先生却非常上心,比我们这些身在其中的工作人员还要挂念,这是一种怎样的拳拳之心啊。我觉得先生确实做到了做人的最高境界,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先生给我的精神上的力量和教益使我一生受用不尽。每次与先生见面回来,我都能感觉到一种精神的富足和平定,缭乱的人生在瞬间便都能平静下来,人在这个时候便觉得特别清醒,知道自己在这短暂的人生中到底需要的是什么,应该做的是什么。我也明白了,何以季羡林先生能够九旬高寿仍然精神爽健,笔耕不辍。静水深流,先生的精神世界,永远是平静和高洁的。东方文化能够延续几千年而至今魅力不衰,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一代代弘扬东方文化精髓的优秀的知识分子。

  《人民日报》(2005年11月05日第八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