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广州市“十一五”蓝图亮点迭出 富裕型小康:人均GDP1万美元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5日08:15 南方日报

  编者按

  “十一五”时期是广州全面建设经济中心、文化名城、山水之都,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的关键时期。新鲜出炉的《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就今后5年广州社会和经济发展蓝图进行了全面勾勒,可谓亮点迭出,兴奋点不断。

  【主要目标】

  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

  经济中心实力日益雄厚,全市生产总值预期年均增长12%,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万美元,比2002年翻一番,产业层次和竞争力明显提升,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预期达到30%

  国际都会功能逐步完善,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更趋优化,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城市运行体制相对适应“两个适宜”的要求,对外开放与区域合作上新水平

  创业之都活力全面激发,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增强,科教事业全面进步,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文化名城内涵不断丰富,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不断提高,文化设施基本完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继承,城市文化品位有新的提升

  生态城市环境更加优美,增长方式更加集约,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城镇居民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5平方米,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取得阶段性成效

  和谐社会建设成效明显,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迈向富裕型小康,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社会治安进一步好转。2010年第16届亚运会召开时,广州将以现代化大都市的新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基础设施】

  完善区域性交通枢纽

  切实抓好白云国际机场二期工程建设,不断开辟更多的国内外航线,逐步把白云国际机场建设成为亚太地区综合性航空中枢。推进广州港甫沙港区二期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作为沿海主枢纽港的功能。积极参与武广客运专线等铁路的建设,着力推进广州铁路新客站及其周边地区的规划与建设,实现各种交通工具的快捷转换,为珠江三角洲和华南地区人流、物流的快速集散提供高效的交通平台。

  增强全国公路主枢纽功能

  加快市区主、次干道路网的建设和改造,完善中心城区道路系统结构,不断提高中心城区交通路网的承载能力。积极构筑以“双快”交通体系为骨干的高效、安全、便捷的城市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积极参与构建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高速公路网络,增强广州作为全国公路主枢纽的功能。

  建成255公里城市轨道线网

  力争各区都有轨道交通覆盖,到2010年建成255公里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着力推动城市轨道交通向城市重点发展区域、重大城市基础设施的拓展,增强各城市组团之间的通达性,促进城市组团协调发展。大力推进广佛、广珠等城际轨道交通建设,积极参与构建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网络,进一步改善广州与珠江三角洲城市的交通联系,增强广州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重点推进饮用净水工程

  着力改善城市水利基础设施和水源水质,重点推进饮用净水工程建设,逐步实现城市供水现代化。继续完善天然气利用工程建设,不断扩大管道燃气供应范围,实现气源供应可靠、安全体系完善的供气目标。进一步加快电网和电力建设的步伐,切实增强城市能源供应的保障能力。

  六大信息系统建设提速

  加快推进“数字城市”系统、集成化电子政务系统、协同式电子商务系统、企业信息化系统、一站式电子社区系统和数字家庭系统等六大信息系统建设,推进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治安和城管监控系统的建设。加快拓展互联网的国内外出口带宽,努力提高信息的本地传输能力和国际国内出口交换能力,完善辐射“泛珠三角”和东南亚的国际信息港基本框架,强化广州华南“信息高速公路”主枢纽和“国际化区域性信息中心”的功能与地位。

  【城市发展】

  完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城市空间架构

  “十一五”期间,将加快珠江新城、广州新城、白云新城、广州科学城及周边地区、南沙地区、大学城及周边地区、白云国际机场及周边地区、铁路新客站周边地区、萝岗中心区、琶洲地区等十大重点发展区域的建设,大力实施“南拓、北优、东进、西联、中调”的空间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的城市空间架构,推动城市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

  体现“山、水、城、田、海”自然生态

  以“山、水、城、田、海”的自然生态为基础,构建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网络式的生态结构体系。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坚决遏制乱占耕地的行为。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施农村小康计划,防治土壤污染。加强城市水系建设和水源保护与涵养,提高对水资源的调控能力。加强林地、森林、野生动物和湿地资源保护,加快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建设,充分发挥林业的生态功能。

  扶持若干中心镇成为广州“卫星城”

  要尽快完善镇村规划实施监督机制,进一步强化对中心镇土地利用、项目建设和农民建房的管理,加强村容村貌的规划和建设,推进农村住宅建设规范化、特色化,做到经济实用、美观齐整。选择部分区位优势明显、建设和管理水平较高、产业和人口集聚功能突出的中心镇加以重点扶持,力争在较短时期内使若干个具有示范效应的中心镇率先成为广州的“卫星城”。

  【“三农”问题】

  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

  把加快中心镇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走有广州特色的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子,逐步把中心镇建设成为广州现代化大都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促进广大农村特别是北部山区、革命老区的发展。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建立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把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提高农民培训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增强农民就业能力,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的环境。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商会,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市场开拓能力。积极创新农村扶贫工作方式,加大农村扶贫工作力度。

  着力解决农村教育就医问题

  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巩固提高农村地区九年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建立健全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农村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着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加快农村交通等公共设施建设和城乡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加强乡镇渡口、渡轮改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民生】

  治安视频系统逐步覆盖全市

  着力抓好城市应急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防范突发事件、恐怖袭击事件、重大自然灾害、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和社会风险的预警应急机制,逐步建立覆盖全市的社会治安视频系统,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切实加强城市环境、食品安全、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和养护机制,降低城市运营成本。

  政策扶持就业困难群体

  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岗位需求预测制度和失业预警制度。整合公共就业服务资源,促进劳动力资源合理有效配置。全面落实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岗位补贴等政策,扶持城镇居民就业,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体的扶助力度。加强对“城中村”转制居民、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下岗职工的教育培训,提高其就业和再就业的能力。

  实施重大疾病救助

  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认真研究并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尤其要实施重大疾病救助,进一步解决特困群众看病难问题。加强医疗卫生监督,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加快发展社区和农村卫生服务工作,提供人人享有、优质方便、费用合理的基本医疗和卫生保健服务。加快医疗卫生机构的现代化建设,打造一批名院、名科和名医。

  【文体】

  “文化精品战略”打品牌

  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强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大力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优秀文化作品,打造广州文化品牌。增加各级政府对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文化设施建设。促进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做好文物古迹的规划保护和开发利用。

  建成全国体育强市

  统筹比赛场馆和亚运村等体育基础设施和配套项目的建设,形成功能多样、布局合理的场馆设施系统。认真组织好国内重大体育活动,重点创建羽毛球、足球两个品牌项目,办好2007年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全面提升组织大型国际赛事的能力,主办好2006年世界摔跤锦标赛和2008年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将2010年亚运会办成出色的国际体育盛会。利用好现有体育场馆,建好群众健身场地,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办好文化节庆活动

  积极开发和培育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办好中国音乐金钟奖、羊城国际粤剧节、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羊城书展、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国际童声合唱节等文化节庆活动。建设若干功能突出、布局合理、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文化功能区,加快推进重大文体设施和展现广州文化品位的重点项目建设,营造浓郁文化氛围。

  本报记者 谭亦芳 曾雅 通讯员 史伟综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