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林如稷致林辰的一封信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5日13:15 今晚报

  林如稷,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教授。受“五四”运动影响,试写新诗和散文,以及反映四川军阀战乱的小说,发表在《晨报》副刊上。1921年在上海中法大学读书时,林如稷与陈翔鹤、冯至等人创办文艺刊物《浅草》季刊,后赴法留学,1930年回国后,林如稷与杨晦负责主编复刊后的《沉钟》半月刊。《浅草》、《沉钟》前后存在11年,鲁迅称赞“沉钟社”“确是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

  1937年秋日寇侵占北京后,林如稷拒绝中法大学的续聘回到成都,在光华大学和四川大学执教。曾参加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抗战胜利后,林如稷积极参加了当时的“反美蒋”、“争民主”的运动。1948年春在成都主编综合性刊物《民讯》月刊。解放后,林如稷一直在四川大学中文系执教,先后担任过系主任、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教授现代文学、鲁迅研究等课程。

  林辰,鲁迅研究家、作家。从中学时代开始喜欢文学,阅读左联报刊、革命文艺作品及世界名著。解放前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并参加党领导的抗日救亡和民主运动。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在报刊上陆续发表一些研究和考证鲁迅生平、事迹、思想和著作的文章。在发表这些文章的同时,他又着手《鲁迅传》的写作,至1949年初,已完成传文第八章《在钟楼上》。

  1947年6月,重庆发生“六一大逮捕”事件,乡建学院二十余名师生被捕。在全校教职员大会上,强烈要求营救被捕师生,力主罢课以示抗议国民党暴行。林辰被推选为“营救委员会”委员。暑期,林辰被院方解聘。在当局高压下将家属送往川东师范朋友寓所暂住,只身流亡成都。在成都避难期间,在文协结识陈翔鹤、林如稷等作家。由于他们政治思想上的一致,文学趣味上相投,相见之后,很快成了互相信赖的朋友。林辰将他已写成的《鲁迅传》前三章交林如稷在《民讯》上分期发表。林辰回重庆后,全家人生活处于困顿之中,只有靠卖文来养家糊口。所以才有信中所说:稿费“共四百五十元,若依米价算,当然不够”。但又说:“以后稿费,弟当促其按月调整寄上。”同时又说:“兄平素细心诚恳,对鲁翁精神既深彻了解,搜集材料亦多,此传当然为优上作品。”

  1949年《鲁迅传》第一、二章及第三章的上半部分,连载于《民讯》月刊第四、五、六期上,由于政治军事形势急剧变化,淮海战役已全部胜利结束。中国人民解放军很快就要进军大西南。这时,《民讯》停刊,后面几章未能得到续刊。后来由于林辰工作繁忙,写作《鲁迅传》的工作被搁浅,未能一气呵成写完全部书稿,实在令人惋惜、遗憾。

  在林辰先生逝世后,友人王世家热心协助其家属整理林先生藏笈、书札、手稿,其中有先生收藏半个世纪的《鲁迅传》存稿,他尤为珍视,与福建人民出版社谈妥,在先生逝世后得以出版。

  林如稷在信中提到:“道耕兄生活甚苦,常在念中。”

  道耕,即汤道耕,艾芜的原名。1948年,艾芜在重庆大学中文系教书,过着艰苦窘迫的生活,林辰那时和艾芜都住在重庆张家花园85号原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会址内。这才有林如稷信中所说:“盼道耕兄能写一短篇,最好具现实性者,弟当为稍多索一点稿费”,以便帮助艾芜度过穷苦生活。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