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十年来长三角经济首现疲态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6日02:26 人民网-江南时报

  10年来长三角经济第一次整体疲软。

  10月23日落幕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上,与会的长三角各城市市长不得不直面这样一个事实———长年领跑中国经济的“火车头”显现疲态。正在进入重化工后期和现代服务业新时期的上海,不得不同时面对自身结构调整和走出长三角“产业同构”阴影的双重压力。

  “产业同构”阴影

  截至今年第三季度,GDP、FDI、固定资产投资等五大核心经济指标增速在长三角各主要城市全面回落,尤其是以往一直依靠投资拉动的工业总产值增速全面下滑,有的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作为长三角区域经济的龙头城市,上海本应集中精力发展金融、物流等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但近年来上海的产业规划常常在第二、三产业之间摇摆不定,一度和周边城市竞争低附加值的一般制造业。这也丧失了率领长三角走出低端制造业的历史机遇。”华东师范大学曾刚说。

  “上海的龙头地位从过去到现在一直没变。”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沈玉芳博士说。自19世纪中期上海开埠通商以来,由于地理、历史等综合因素,上海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长三角的龙头。

  上海怎样来体现它的龙头地位?除了经济总量等可见因素之外,上海的龙头地位更多地体现在它对周边地区的齐聚和扩散效应上。当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齐聚上海并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它就开始将这种能量向周边辐射开去,从而惠及长三角。昆山的崛起就是典型例子。可以说,没有上海的快速发展,就不会有昆山的雄起。

  但是,很长一段时间里,上海在发挥龙头作用的同时,也在争夺周边地区的资源,招商引资大战互不相让,产业同构导致的同质竞争一度非常激烈。

  “长三角地区已有9个城市正在加快规划建设石化产业基地,加快临港产业基地建设。”正在领导温州经济“重型化”的温州市长刘齐认为,长三角已经掀起了“以石化等产业为主的重化工业”发展的热潮,温州也要抓住这一轮“向重化工转型”的机遇,通过温州临港产业基地建设参与长三角经济圈分工。此前,宁波已经开工建设“千亿临港基地”,而上海大小洋山港的建设也正如火如荼。

  “从地方政府利益考虑,都愿意自己的城市成为长三角的门户和枢纽,但从长三角整体来看未必合理,这正是长三角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博弈的结果。”上海社科院研究员郁鸿胜认为。多个城市参与的“长三角物流中心争夺战”不过是16城市经济结构趋同的一个缩影。

  据进一步的统计,长三角16个城市中选择汽车作为重点发展产业的就有11个,选择石化业的有8个,选择电子信息业的有12个。在食品饮料、纺织、印刷、塑料、办公机械设备等同构产业方面,三地的产业同构率竟然高达80%以上。现代服务业勃兴“龙头”12年前,台湾明基公司“发现苏州”,将生产中心设立在苏州。如今,明基正在“发现上海”,计划将其中国营销总部由苏州迁至上海,把工厂留在苏州。

  以上海为营销管理中心的这一模式正在跨国生产企业中大行其道。在沈玉芳博士看来,长三角的这一经济现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生产方式转变的必然结果。在这一市场表象的背后,有两种力量在推动,其一是市场的力量,其二是政府的力量。

  上海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成员、罗氏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胡沫博士指出,物流、汽车、金融、房地产仍是目前上海经济发展的“四大金刚”。资源“瓶颈”和商务成本的上升,以及周边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同构竞争,使低端制造业无法在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长期占领主要地位,它的命运必然要转移出去,另谋出路。然而,高端性、前沿性的制造业是未来上海制造业的生力军,是主流产业。着眼未来,上海市政府决定将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作为今后上海发展重点,这一点是非常明智的。

  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就在上海提出要坚持“两个优先”之后,浙江、江苏甚至是周边的某些城市也纷纷提出要加快发展服务业。“有些地方在学上海,提一些漂亮的概念。但是要知道,只有需要服务的地方,才会自然地长出服务业。任何产业都要有需求,没有需求你服务谁?没有先进制造业就没有先进服务业。”沈玉芳说。显然,长三角需要产业的梯度发展。

  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兆安指出,制造业有着刚性特征。比如一个工厂只能选择在一个地方投资落户,服务业则不同,像苏杭两地的旅游,就是可以共生而不可替代的,并且其服务半径可以扩展到很远的地方。更重要的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基础是市场,产业特色则取决于城市的功能,因此,虽然长三角各省市都在发展服务业,但只要各地定位清晰,就不会出现像制造业领域那样的产业同构现象。

  “上海龙头的作用比以前小多了。上海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也越来越小了。但是到目前它还是龙头。”沈玉芳说。怎样更好地发挥这个龙头的作用显得尤为迫切。中国经济面临严重生产过剩,2007年可能会集中释放从今年前

  9个月的需求数据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26.1%,消费增长率为13%,出口增长率为31.3%。与去年全年相比,三大需求增长率的变化都不大,仍处在高位。但与此同时,经济又显示出“趋冷”特征。从年初开始,CPI一路下降,其中9月份已下降0.9%,企业经济效益指标明显下滑,贸易顺差也大幅度增加。

  总体看,今年总供给增长水平大于总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大。但是,从今年以来经济形势的特点和趋势看,供给增长率正在以更快的速度超过需求。这意味着,生产过剩的阴云正在天边大量聚集,而且已经开始飘近了。到2007年,生产过剩可能会集中释放。总供给增幅大于总需求经济指标“趋冷”

  为什么需求增长与去年差不多,经济运行中却出现了许多“趋冷”的情况呢?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是总量问题。目前

  不是总需求显著下滑,而是总供给水平增长得更快,其结果就是在经济增长的高水平上出现供过于求,部分企业效益指标显示出“趋冷”和贸易顺差增加,商品交易也显得不够活跃。至于消费物价问题,则主要是由于去年和今夏粮食丰收,而食品的消费需求相对稳定,所以粮价下跌带动CPI走低。

  其二是投资需求的结构发生了变动。本轮经济增长主要是由投资拉动的,而投资的主要方向是重工业。在总投资中,存量投资永远会大于增量投资。而从投资的时间序列看,首先是进行土建投资,然后是进行设备安装等。在以往投资结构中,土建投资一般会占到三分之二以上,重工业项目设备比重要大一些。从近三年平均水平看,土建投资部分已经下降到60%,由于对存量投资而言,目前土建阶段已经过去,对主要用于土建的线材、铝材、水泥等建筑材料的需求就会大幅度减少,而这些原材料项目近些年又上得比较多,因此供大于求的现象就比较明显,这些产品的价格也必然会出现较大幅度下跌。

  如果需求水平下跌,则经济增长率必然下降;但若是需求水平仍很高而供给水平更高,则经济增长率不会下降,只是企业的效益指标逆转。既然目前需求水平还很高,担心经济在短期内出现“急刹车”、“硬着陆”的观点就不成立。从全年看,GDP增长仍会保持在9.3%至9.5%的高水平。

  明年投资、消费和出口的增长速度可能会略有下降,但还相对会比较高,因此,预计明年经济增长率将在8.5%以上。需要关注的是,由于明年的总供给增长水平会比今年更高,今年那些表现差的经济指标明年会更不如人意。明年供需基本平衡2007年可能严重过剩今年中

  国经济增长率保“9%”,明年保“8%”都没有问题,有问题是后年,即2007年。

  目前的生产过剩还是局部的、较小规模的,但是从未来发展趋势上看,供给增长率正在以更快的速度超过需求。

  自上世纪90年代下半期以来,中国工业消费品的供求逐步呈现出全面生产过剩情况。在工业生产资料生产方面,制造业中的加工业长期以来就是“长线”,由于住宅和汽车等新一代耐用消费品主要是依托重工业提供,所以形成了上游能源、矿产和原材料等少数几个产业的相对“短线”,并促使价格大幅度上扬。但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自2003年以来大量社会资本迅速流入短线部门,很快就形成了新的供给能力。因此,制造业中的短线部门将在本轮投资周期过去后,也转成“长线”。

  综合各方面的信息看,钢材、铝材和水泥等从年初以来就出现了过剩,引起价格大幅度下跌。煤炭最近也开始出现过剩情况,不同品种的产品价格下跌了10%至20%。电力供求缺口去年为3500万千瓦,目前已缩小到2000万千瓦,缺电的省份也从去年的25个减少到目前的18个,估计到今年年末,缺口会进一步缩小到1000万千瓦以内,因此至多明年就可以达到供需平衡,2007年也将开始过剩,所以到2007年中国将没有“短线”部门。

  2007年,可能会出现前所未有的生产能力集中释放,生产过剩可能会来得很猛烈。过去投资是以国有单位为主体,本轮投资却出现了非国有为主体的情况。去年非国有投资比重为65%,今年一季度已上升到71%。由于非国有部门的投入产出比在许多情况下比国有单位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而本轮投资周期(2003至2007年,年均增长率按20%计算)的名义投资累计额可能高达35万亿元,相当于“七五”至2002年的总和。生产过剩的阴影正在逼近。中国经营报

  《江南时报》(2005年11月06日第三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