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重新发现儒学 重新发现中国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6日05:13 中国青年报

  田心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球,世界性、全球化成为当下话语的关键词。如何化解经济全球化中世界政治秩序面对的巨大冲击?人们从近来多次进行的“朝核六方会谈”的鲜明成果中,又一次感受到中华文化与儒家“和合精神”价值运用得当的魅力,中外学者不约而同地再次把目光投向曾不断被误读、误解、误导的中华儒家文化。日前,在由国际

儒学联合会主办的2005国际儒学高峰论坛上,学者们就全球化背景下的儒学发展与创新这一话题见仁见智。

  重新发现儒学

  何谓“重新发现儒学”?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张立文在其题为《发现儒学论》的论文中,阐述了中华文化历史上儒学曾三次被遮蔽,又重新被发现的史实,他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文革”思维的解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术界面临着第三次发现儒学。

  在全球化背景下,第三次发现儒学更艰巨,它必须超越西方文化中心论的视阈,超越西化优越论的观念,对儒学做出价值重估和重新解释。因而在西方中心主义盛行,中华民族文化被边缘化的当下,重新发现儒学,就是重新发现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就是重新发现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自立心、自律心,就是重新发现中华儒学和文化、思想、哲学、艺术的“自我”、“讲自己”,就是重新发现“我是谁”……张院长说“这是时代的诉求”。

  我们说去掉西方文化对中华民族文化的遮蔽,拂拭西学对儒学的尘埃,明确儒学文化身份的“我”,并不是要拒斥与西方强势文化的对话互动和参照吸收。张院长认为,儒学只有“既拿来又输出”,才能在与外来文化的交融冲突中,化生新的“和合体”,以新的理论思维形态展现在世界文化之林;才能在对当代人类所共同面临的冲突与危机的化解中,做出中国化的儒学化“和合精神”的参与。

  当然,第三次发现儒学,还仅仅“在途中”,张院长最后强调说。

  儒学创新仁者见仁

  儒学如何发展?如何创新?这是此次高峰论坛的中心议题。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题为《儒学创新的宗教反思》的发言中指出,不同于其他轴心文明,儒家的精神世界是紧扣身体、家庭、社群和地球而展开的。儒者以为人生的终极意义可以也必须在人伦日用中体现。人和一切存在攸关,人心应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他提出,由自我、社群、自然、天道四个不可分割的方面,所组成的儒学人文精神可以通过文明对话来丰富它的核心价值,为构建对话文明不可或缺的普世伦理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基础。

  美国夏威夷大学成中英教授直言:儒学发展至今,可说理论创新不多。大多时间,停留在阐述“反本开新”或发展民主与科学的一般命题上面。在题为《儒学的方法与理论创新:促进人类道德与世界和平》的发言中,他认为,“在未能对儒学如何界定其自身,认知世界以定位,面对历史与未来以承前启后与创新发展的条件下,儒学不能发展为非常可观及印象深刻之论。”因而必须重新掌握儒学的本体论与体用论的大构架,进而认知儒学自古就包含于本体论中的方法论与实践论的大思维。

  面对当下的儒学危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郭沂研究员在题为《新道论初探》的发言中亦认为,构建新的哲学体系,首先要明确的是,在整个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学的发展链条上,我们处在怎样的位置,我们的任务是什么。他说,中国哲学和中国儒学第三期发展的使命和方向应该是:回应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时代挑战,以儒学的基本精神为本,回归先秦原典,整合程朱、陆王、张王三派,贯通儒、释、道,容纳东西方,建构新的哲学体系,解决当今社会面临的种种问题,并为未来世界开出大同盛世。

  回归儒学传统

  在此次被称为“小规模、高层次”的高峰论坛上,众学者并没有回避不久前发生的“郑家栋事件”,相反又一次引发了国内学者的反思。

  在儒学长期受批判、被否定的背景下,当下许多学者都把注意力放在了为儒学正名上,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钱逊教授则认为,我们的注意力应该转移到如何回应挑战上来。他直言“郑家栋事件”反映出儒学自身发展的深刻危机,远远超过西方思想和全盘西化思潮冲击所带来的危机。

  在题为《创新与回归:当代儒学发展之路》的发言中,为说明传统学术的精神特质,钱教授特别引述了现代哲学大家金岳霖先生的一段话:

  中国哲学家都是不同程度的苏格拉底。其所以如此,因为道德、政治、反思的思想、知识都统一于一个哲学家之身;知识和德性在他身上统一而不可分。他的哲学需要他生活于其中;他自己以身载道,遵守他的哲学信念而生活,这是他的哲学组成部分……对于他,哲学从来就不只是为人类认识摆设的观念模式,而是内在于他的行动的箴言体系;在极端的情况下,他的哲学简直可以说是他的传记。

  但是,近代学术走向分科发展之路,导致了传统学术的割裂。文、史、哲成为互相割裂的体系;走向专业化,进而职业化,被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或饭碗。“学者为己”的精神被遗忘、逐渐减退以致消亡。钱教授说,“郑家栋事件”的根本原因是其抛弃了儒学的“为己之学”的传统,郑曾公开宣称,面对就业、职称评定和职务升迁的激烈竞争,“学者为己”既不可能,也不必要。

  钱教授还说,儒学的又一根本特质,是它不离“日用常行”。因此才使儒学成为中华文化的主干和民族精神的基础。反之,学者只求“高明”,甚至说,不懂得康德就不懂得儒学,那么儒学便会越来越远离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这一偏向若不纠正,儒学将失去生命力。

  钱教授强调,儒学发展的真正危机,在于儒学精神的丧失。因此在创新的同时,还需要回归———只有回归固有的传统精神,才能保持儒学的特质,才有儒学的真正发展。

  链接: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语出自《论语·宪问》。“为己”指向的是个体自身的完善,“为人”则是对他人的外在迎合。孔子区分了为己与为人,并以“为己”立说。在“为己之学”中,为学为人内在地融合为一,而其目标是成就真实、完美的自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